出生于重庆的近现代杰出人物简介(第十三篇)

王朴(1921年—1949年),重庆江北人。1944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校址在重庆北碚)。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青年进步组织“中国学生导报社”的活动,被选为报社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前夕,受党组织派遣到江北县办学,开展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区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统战工作。为筹集党的活动经费,动员其母卖掉了折合黄金一千多两的田产。1948年春,根据党组织指示,在重庆创办了南华贸易公司,同年4月不幸被捕。1949年10月28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英勇就义。

唐皎(1922年—2016年2月16日),四川荣昌(今属重庆)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大二分校秘书、科员、冀晋军区参谋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参谋、华北军区纵队作战科科长等职,参加了阳原、隆盛庄、集宁、新保安、太原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兼参谋长、军司令部副参谋长,沈阳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作战部副部长,武汉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长、副参谋长等职,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夏培肃(1923年7月28日—2014年8月27日),四川省江津市(今重庆市江津区)人。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1937年,考入私立南渝中学高中部,后转入国立第九中学。1940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1945年毕业后进入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47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做博士后。1951年回国,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工作。1952年,响应华罗庚的号召,加入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研究小组,开启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从零起步。1960年,她主持设计的“107机”调试成功,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通用计算机,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重大突破。2011年,她获得首届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终身成就奖。

邱少云(1926年7月12日—1952年10月12日),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3营9连战士。1952年10月,志愿军参加金化以西“391”高地争夺战,邱少云所在排潜伏在距敌前沿60多米的蒿草丛中。敌军发射的侦察燃烧弹点燃了附近草丛,烈火蔓延到他身上,为不暴露潜伏部队,他强忍剧痛始终未动,直至壮烈牺牲。1953年6月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邱少云记特等功,并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光荣称号,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授予“模范青年团员”的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赠邱少云“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的光荣称号,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各一枚。

涂铭旌(1928年11月15日—2019年1月1日),出生于重庆市。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同年担任同济大学机械系助教。1955年获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系硕士学位;1958年随交通大学迁往西安,担任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学科的建设者;1988年前往成都科技大学任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从零开始进行新材料学科建设;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任四川大学教授和稀土及纳米材料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强度与断裂的研究,尤其在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与应用、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开达(1933年4月26日-2013年7月20日),重庆江津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西南杂交水稻之父”。1956年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作物育种专业,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65年担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副主任,1988年担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开始担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生致力于农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研究事业,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提出“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技术”及“重穗稀植栽培技术”;创造“光敏不育系生态育种方法和技术”,这些成就极大地推动了西南及杂交中稻区的水稻超高产育种工作。

李朝义(1933年6月5日—2018年8月11日),重庆人。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56年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0134部队担任军医;1961年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加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研究所,后转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随后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工作;2000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石青云(1936年8月14日—2002年12月9日),重庆合川区南津街街道人。模式识别与图像数据库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北京大学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到普度大学作访问学者,1988年至1992年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中心主任和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模式识别与图像数据库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提出了用于癌细胞识别的形状特征和树分类器设计方法,这些成果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她主持开发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工作站实现全自动的适于民用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并在国际招标中战胜了日本NEC公司北美MORPHO公司,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1990年5月2日),祖籍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叶村,出生于重庆。著名作曲家、音乐家,被称为“时代歌手”,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音乐家。1957年,他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后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86年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代表作品《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施光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

孔祥复(1942年9月4日—2019年6月17日),出生于重庆合川,原籍湖北阳新。分子生物学家,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香港中文大学病毒学荣休教授、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功能基因组学、应用组学研究和人类基因治疗的研究工作。1981年,他参与研制了第一个用于临床治疗的α干扰素,这种干扰素至今仍是治疗艾滋病、乙肝和丙肝的关键药物。此外,他还阐明了Ras基因和肿瘤的关系、β-半乳糖苷酸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以及HCG制品HIV的作用机理。

孙才新(1944年12月13日—2011年11月25日),重庆垫江人。高电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87年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89年任重庆大学教授;1995年任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副主任;1998年—2000年任重庆大学副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及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电压绝缘和故障诊断技术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他对复杂环境中高压和超特高压输电的外绝缘特性及放电机理、绝缘配合原则及防止事故的技术措施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取得了系统的成果,并被西电东送等许多重点工程的设计及运行采用,效益显著。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重庆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本文所写杰出人物出生地,是按现在的行政区划编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重庆   司令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共产党   业大   志愿军   作战   水稻   院士   中国   简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