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亲自点名,36岁苏炳添再破新纪录,让整个竞技场都沸腾了

9秒83!苏炳添再创佳绩,这一成绩直接让体坛沸腾了,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的起跑简直快到让人看不清他的身影,这一战直接让苏炳添这个名字牢牢地记在人的心里。

9月26日全国田径冠军赛在山东举行,36岁的苏炳添在枪响那一刻飞速地冲了出去,以雷霆般的速度打破了12年无人能及的省记录,网友惊呼这老头比年轻人还凶。

苏炳添是怎么做到的?这背后付出多少的汗水?

血肉之躯硬扛定律

今年9月26日的全国田径冠军赛上,出现了一幕让许多人震惊的场景,发令枪响,冲出起跑线的第一棒选手,不是某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将,而是一位36岁的老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现任院长,这个人就是苏炳添。

功成名就的学者,亚洲速度的象征,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条充满变数与风险的百米赛道,和一群小伙子们“抢饭碗”?争议声四起,有人不解,有人质疑。

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恰恰是我们重新理解苏炳添的一次机会,他的荣耀早已不能用秒表上的数字来简单概括,他的人生赛道对“极限”这个词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探索,生理上的极限、学识上的极限以及精神的极限。

我们先回到那个让整个亚洲都为之沸腾的瞬间,2015年在美国尤金,苏炳添第一次将自己的名字和“9秒99”这个成绩联系在了一起,那一声枪响是百米赛跑的开始,也是对“黄种人无法跑进10秒”这个枷锁的挑战。

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冲突10秒极限的亚洲选手,那一天连韩国的网民都在为他欢呼,激动地认为他代表了整个亚洲的骄傲,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在百米半决赛的赛道上,他再次出发。

这一次,计时器最终定在了惊世骇俗的9秒83!这个成绩将他自己参与保持的亚洲纪录足足提升了0.08秒,博尔特都忍不住感叹,他那个起跑快得简直不像话,数据显示,那一枪他的起跑反应时间是0.142秒,这是一个无限逼近人类生理反应极限的数字。

但荣耀的背后是血肉之躯对抗惯性定律的残酷代价,很多人不知道,当年跑出9秒99之后,他的身体因为极度的疲劳一直经受彻夜的腿部抽搐,那种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巅峰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两年的沉寂。

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再次突破10秒大关,那算是他一段漫长而黑暗的低谷期,这种状态足以摧毁任何一个顶尖运动员的意志,28岁那年,他在全运会上失利未能如愿夺冠,巨大的失落感让他第一次认真地计划退役,他累了也倦了。

可骨子里的那份“不甘”最终成了点燃他斗志的关键,正是这次失败让他重新回到训练场,开始了更为刻苦的训练,苏炳添的生理极限从来都不是靠天赋撑开的,而是被他那颗不肯服输的心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极限而赢来的

用脑子跑赢了天赋

如果说对抗身体极限靠的是意志,那么苏炳添真正实现跨领域进步,靠的却是他的“另一重身份”,他用智慧为自己的双腿插上了翅膀。

他很早就意识到单纯的苦练已经无法带来突破,必须依靠科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他曾通过反复吹气球来练习腹式呼吸,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奔跑中的氧气供给效率,这种看似“旁门左道”的训练方法,是他背后无尽的辛苦和坚持。

他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后天的努力和科学训练,而非虚无缥缈的天赋,这份底气源于他扎实的学术背景,苏炳添在中国体坛是个极为特殊的存在,他在暨南大学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早在2018年就被聘为副教授,如今更是身兼体育学院院长。

他是中国首位在役期间就晋升为教授的运动员,这种深度的学术积累,让他能够将短跑从一门依赖经验的运动项目,转变为一门可以被分析、被解构、被复制的科学实验,当他的角色从运动员转变为导师时,这套知识体系的力量就显现了出来。

今年9月,跳水奥运冠军全红婵入读暨南大学,苏炳添作为院长,亲自牵头为她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他给全红婵的不是空洞的鼓励,而是极其实在的教导,他甚至把自己当年的训练学习时间表复印了一份给全红婵,让她知道如何在极限训练和繁重学业中找到平衡。

他会给出细致到训练前半小时别吃鸡蛋的营养学建议,也会指导她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背单词,网友们开玩笑说,这是要培养“海陆空三栖冠军”的节奏,玩笑归玩笑,大家知道他的实力是非常厉害的,智慧才是突破体能天花板最有效的阶梯

把自己的名字跑成接力棒

当一个人的成就抵达顶峰,他会如何选择接下来的路?苏炳添的选择是继续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于是我们又回到了今年那场引发争议的比赛,36岁的他为什么还要跑?面对质疑他平静地回应,若他的经验能助力广东队,必全力以赴!

这句话为他的行为做了最好的诠释,他选择跑风险和难度最高的第一棒,这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承诺,他要用自己的背影告诉年轻的队友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团队,比赛的结果完美诠释了这一切。

他为团队提高了0.3秒的巨大领先优势,最终广东队以38秒60的成绩,打破了由自己保持了长达12年之久的省纪录,更神奇的是12年前创造那个38秒73旧纪录的队伍里,同样有苏炳添的身影,今天的他超越昨天的他,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耀,而是为了团队的明天

一位年轻的队友在赛后说,当看到添哥在第一棒冲锋的背影时,自己内心受到的震撼,甚至让他一瞬间忘记了欢呼,这就是精神的感召力,是任何数据都无法衡量的,这种“团队大于个人”的品质也得到了权威媒体的高度认可。

《人民日报》发文盛赞,将其行为提升到了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层面,苏炳添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运动员的范畴,他曾身着西装,作为体育界的代表出席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仪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国家级的认可。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体育   人民日报   竞技场   新纪录   极限   暨南大学   亚洲   荣耀   枪响   运动员   赛道   团队   成绩   天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