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韩暗中结盟悬了!韩2.5万亿投资换关税,中国造船业或迎来恶战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10月29日,韩国总统李在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首尔峰会进入倒计时,一场关乎2.5万亿元人民币投资与15%关税的经贸博弈正处于关键节点。

10月24日,美国高级官员在线上发布会表示“需韩国作出适当承诺才愿敲定协议”,而韩国高官近几周密集赴美磋商的动作,更凸显出这场谈判的紧张程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方反复强调的造船领域合作,恰与连续15年全球领跑的中国造船业形成潜在交锋,这场悬而未决的协议,究竟会如何影响亚太经贸格局,又会给中国造船业带来哪些实际压力?

今年7月下旬,美韩初步达成的框架贸易协议,根据协议内容,韩国承诺未来对美投资约2.5万亿元人民币,作为交换,美国同意将韩国汽车及特定行业“互惠”关税从25%下调至15%。

这本该是桩“双赢”的约定,却因细节分歧迟迟未能生效,核心症结集中在三个层面:韩国对美投资的具体资金来源究竟是政府补贴还是企业自筹、2.5万亿元的投资领域如何划分、关税下调的实施时间表能否明确。

从8月李在明访美会晤特朗普时强调“助力美国重振造船业等领域合作”,到10月韩国总统政策幕僚长金容范、财政部长具润哲、产业部长金正官密集奔赴华盛顿磋商,韩国的迫切性显而易见。

毕竟汽车产业是韩国经济的支柱之一,美国市场的关税下调直接关系到现代、起亚等车企的出口业绩。

但美方的态度始终强硬,那位10月24日表态的高级官员明确指出,“积极态度的前提是适当承诺”,言外之意便是韩国必须在投资细节上让步。

外界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距离10月29日至30日特朗普访韩、10月31日至11月1日庆州APEC峰会仅剩数日,双方仍未在核心分歧上达成共识。

有分析指出,美韩若能在峰会期间敲定协议,不仅能稳定双边经贸预期,更能为APEC多边合作议题铺路。

但一旦谈崩,不仅韩国汽车业将错失关税红利,美国重振制造业的计划也会再受打击,这种“双向绑定”的博弈,让这场峰会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所有谈判议题中,美方反复提及的造船领域合作,最值得中国警惕。

特朗普政府对韩合作的兴趣并非空穴来风:美国造船业已从二战时的全球第一衰退至2024年商船市场份额仅0.04%,海军舰艇建造更是问题重重。

“肯尼迪”号航母服役推迟、新一代攻击核潜艇建造延后至40年代,甚至“杜鲁门”号航母撞船后需等两年才能入坞维修,“博伊西”号核潜艇竟在港口泡了9年才轮到维护。

而韩国作为全球第二大造船强国,自然成为美国眼中的“救星”。

韩国也顺势抛出橄榄枝,提出“让美国造船再次伟大”(MASGA)合作项目。

今年底,韩华集团收购费城造船厂,成为首个进军美国本土造船业的韩企,还拿下了5艘国家安全多任务船订单,每艘造价3亿美元。

这些船只虽主要用于海事学院训练,却能为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输送船员,间接助力防务能力提升。

韩华更计划投资50亿美元升级船厂,将年产量从不足2艘提升至20艘,试图成为美国造船业复兴的“桥头堡”。

这一幕难免让中国造船业绷紧神经,要知道,中国造船业已连续15年全球领跑,2024年数据显示,造船完工量占全球55.7%,手持订单量占63.1%,新接订单量更是高达74.1%,在18种主流船型中有14种位居世界首位。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绿色动力船舶领域已建立优势,2024年新接绿色动力订单占国际市场78.5%,还在氢燃料、氨燃料等新技术上完成储备。

美韩若形成造船合力,虽短期难以撼动中国的市场地位,却可能在技术标准、市场规则上形成制衡。

不过深入分析便会发现,这种“压力”更偏向长期竞争而非即时冲击。

中国军事专家石宏就指出,美国不会轻易将高敏感性作战舰艇交给韩企制造,核心部件仍依赖本土供应商,韩企能做的多是船体建造或维修,对缓解美国造船业结构性困境只是“杯水车薪”。

更重要的是,美国法律限制严格,即便总统豁免或修改法案,盟友参与军用造船的门槛依然很高。韩华收购船厂的举动,更多是绕过法律障碍的尝试,实际效果尚待观察。

对中国而言,美韩贸易协议的谈判进展还关乎亚太产业链格局。

若协议达成,韩国对美投资可能向汽车、造船等领域倾斜,部分产业链或从中国转移至美国。

而关税下调会让韩国汽车更具价格优势,虽中国本土市场受影响有限,但在第三方市场可能与中国车企形成竞争。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造船业的核心优势并非不可替代,绿色技术储备、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规模化生产能力,都是美韩短期内难以追赶的。

回到这场悬而未决的贸易协议,10月29日的首脑峰会将成为关键转折点。

最可能的结果是双方各让一步:韩国明确投资资金来源与领域划分,美国给出关税下调的大致时间表,先达成框架共识,留待后续细化。

至于造船合作,大概率会作为“附加成果”官宣,却难有实质性突破,毕竟美国造船业的“病根”在于工人短缺、基建老化、供应链不稳,这些不是靠韩企投资就能立刻解决的。

对中国造船业来说,与其担心短期订单分流,不如聚焦长期竞争力。

美韩合作暴露的技术协同与规则主导意图,恰恰提醒我们要持续巩固优势。

加快绿色动力、智能造船等核心技术迭代,扩大在高端市场的份额,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避免陷入“他人制定规则,我们被动跟随”的局面。

毕竟在全球造船业74.1%的新订单背后,中国早已具备了主动布局的底气。

这场美韩贸易博弈最终无论结果如何,都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亚太经贸格局正进入“规则重塑期”。

中国既要警惕大国合作带来的竞争压力,更要以自身的产业实力和开放姿态,在多边合作中占据主动。

毕竟2.5万亿投资换关税的博弈终有落幕之日,而真正决定产业地位的,永远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财经   造船业   恶战   关税   中国   韩国   美国   协议   领域   峰会   订单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