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脸不认人?日媒对张本智和的态度大变,网友称不把他当日本人

从“救世主”到“心理侏儒”,日本媒体的态度180度大转弯

曾几何时,张本智和是日本乒乓球界的“当家花旦”,被寄予厚望,甚至一度被称为“打破中国垄断的希望之光”。

媒体对他那是一顿猛夸,从小天才到未来之星,头衔堆得比奖杯还高。但短短一年,风向急转。

如今的张本,仿佛成了“全民弃子”,媒体口中的“耻辱”“有失体统”“心理侏儒”标签满天飞,仿佛从未给予他任何掌声和支持。

这种极端反差,不禁让人感叹:日本媒体这张“翻脸卡”,打得也太快了点吧?

这还不是个例。在澳门冠军赛和中国大满贯连续遭遇“一轮游”后,张本智和的名字几乎变成了“舆论提款机”。

原本是技术讨论,最后却演变成了血统、国籍甚至人格层面的攻击。有日本网友直言:“他根本不是我们日本人。”

这句话杀伤力不小,尤其对一个从11岁就入籍、为日本拿下多个国际荣誉的选手而言,无异于一记重拳。

你可以批评他的表现不稳定、技术不够全面,但否定他作为“自家人”的身份,这种冷酷,恐怕不是“竞技精神”的范畴。

其实,这种“翻脸不认人”的现象,在日本体育圈并不罕见。只要你赢,就捧你上天;一旦你输,媒体和网友都能把你从神坛踹下来。

更何况,张本智和还背着“在日本打球的中国人”这层身份标签,在民族情绪容易被触发的背景下,他的每一场比赛都像走钢丝。

这种身份撕裂感,不仅体现在赛场上,更渗透在舆论场中。张本自己就曾说:“在中国,我不是中国人;在日本,又有人说我不是日本人。”听来心酸,却道尽了他的处境。

让人唏嘘的是,同样的张本智和,在横滨冠军赛击败王楚钦夺冠时,日本媒体是怎么说的?“击败大魔王,张本智和让中国乒坛震惊”“日本乒乓球的未来由他守护”……

你看,词汇动辄上天入地。可仅仅一个月后,同一批媒体却用“技不如人”“耻辱性失利”来形容他首轮出局。

我们不是说不能批评,但这样的落差,不仅是对运动员的不尊重,也反映了媒体的“工具人思维”:你赢了,你是我们的骄傲;你输了,你就不配穿这件球衣。

更值得玩味的是,张本智和的妹妹张本美和,虽然同样是华裔出身,却在日本媒体那里享受着截然不同的待遇。

无论表现好坏,媒体总是尽力呵护她的形象,甚至在选拔上给予她更多资源倾斜。据传,日本乒协为了培养张本美和,宁愿放弃经验丰富的伊藤美诚。

这形成了对张本智和的某种反衬,仿佛兄妹俩,一个是“希望之星”,一个是“背锅侠”。

当然,张本智和的问题也不是没有。他的技术特点决定了他只能打快攻,一旦被对手拖入中远台对拉,就显得相当吃力。

尤其面对像王楚钦、樊振东这种攻守兼备的顶级选手,他的胜率很低——对王楚钦只有18.1%,对樊振东也不过20%。

但这些技术短板,早在他成名之初就已存在。那时候媒体选择性忽略,如今却拿放大镜来审视,甚至引申到“性格缺陷”“心理不成熟”层面,不得不说,是选择性失忆。

而在横滨赛夺冠时,他的庆祝方式也曾引发争议:脱衣狂吼、无视对手、向裁判投诉中国教练“故意不尊重自己”……这些行为确实欠缺冷静,也让他在中国乒坛“社死”。

但即便如此,一场胜利媒体还能原谅他;一场失利,立刻翻旧账。这种双标的批评,真的不是在逼一个年轻人“闭嘴打球”吗?

“自己人”还是“外来者”?日本体育的功利主义暴露无遗

张本智和的遭遇,其实暴露了日本体育文化中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功利主义至上,成绩决定一切

日本乒协近来出台的政策也非常“现实主义”——运动员参加WTT赛事要自掏腰包,协会不再报销机票费用。

这一规定对像张本智和这样常年出战国际赛事的选手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国出战,还得自己搭路费,赢了奖金还要被抽成20%,剩下的还要交税……你说这像不像打工人花钱买工牌上班?

相比之下,中国乒乓球体系就显得更“社会主义”一些。国家队提供全方位保障,运动员只需专注训练和比赛,其他事由教练组和后勤团队打理。

这种系统化的培养方式,不但提升了运动员的稳定性,也让他们心理上更踏实。

而张本智和,从小就是“自费战斗”的代表,父亲张本宇一手打造私人训练体系,母亲是前中国乒乓国手,妹妹也是从小被当作重点选手培养。

他们一家几乎是用整个家庭的资源在支撑张本的职业生涯。

但问题是,日本乒乓球体制并没有为这股“家庭力量”提供制度支撑。相反,当张本成绩下滑时,协会和媒体却迅速“切割”,仿佛他从来不是自己的孩子。

在多哈世乒赛庆功宴上,张本智和因为没拿奖牌,竟然连邀请都没收到。他父亲张本宇在会场据理力争,却无济于事。

这种“一奖牌论英雄”的操作,不仅让运动员寒心,也让公众质疑:你们到底是培养人,还是挑人用?

如今,张本父亲决定让他放弃男双,主攻男单并与妹妹搭档混双,试图打出新的突破口。但问题是,如果他再一次失败,是否就意味着连这最后的“希望”也要被收回?

张本智和不是符号,而是一个真实的人

张本智和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竞技体育背后的人性冷暖。在光鲜的奖牌背后,是一个年轻人不断在身份、舆论和制度之间“讨生存”的挣扎。

他既不是中国的“叛徒”,也不是日本的“外人”,他只是一个热爱乒乓球、梦想站上巅峰的运动员。

可惜的是,在现实的竞技场上,梦想往往敌不过成绩,身份认同也常常被功利逻辑吞噬。

日本媒体和乒协对张本智和的态度转变,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系统问题的缩影。当运动员被当作工具使用时,他们的“人性”就被压缩到只剩成绩。

而当成绩不再耀眼,他们就成了可以被遗忘的符号。而张本智和,正是在这个逻辑下,被反复捧起又摔下的那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体育   翻脸不认人   当日   态度   网友   张本智   日本   中国   张本   媒体   运动员   乒协   乒乓球   日本媒体   身份   成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