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风云君的研究笔记)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今年封盘的私募特别多。
他们封盘的理由其实都一样——为了避免规模迅速扩张而收益下滑。

听着有点奇怪,规模怎么还会影响收益?
这背后其实涉及一个关键概念:策略容量,一旦管理规模超过某个金额,收益就会下降。

出现这个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就像我们普通投资者交易,会有佣金、服务费一样,机构做私募产品也有各类成本。
规模变大后,这个成本的占比也会变大,挤占收益部分。
先来讲讲交易成本:

第一个成本:手续费/佣金,一般按固定比例收取,所以原则上规模变大,这个成本占比不会变大。
但私募机构每笔交易的股数都比较多,常常比市场上现有可买卖的股数要多很多。
比如某私募现在要买1千股,市场上正好有1千股价格为10元的股在卖,那很完美,成本就是10元。

但如果这个私募要买的是1万股,10元对应的股数明显不够,为了成交,只能买价格更贵的。
所以佣金手续费虽然率没变,但因为买的价格从10元变成了10.023元,交易成本也提升了。

以上还是理想状态,现实中成本其实会更高。
因为大单操作,必然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这就是交易成本里的第二个成本:滑点成本。

先解释下什么是预期成交价,上面例子里买1万股成交的10.023元,比10元要贵,是预期价格吗?
是,因为买的时候就知道10元只有1千股在卖,这个价格在预期之内。

而滑点指的是,没想到实际成交价会比预期价格要差。
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额的买入交易,会立刻被其他想卖出的机构捕捉到,他们会迅速撤掉低价的订单,转而挂出更高的价格。
本质是监测到“需求”后的“坐地起价”。

不管是手续费上升还是滑点扩大,这两类交易成本在规模增长后都会非线性上升。

成本上升还会导致某些策略买不到足够的可交易资产。
举个例子,做价值投资的私募管理人老王,追求高进攻性,选股条件极为严苛。
根据各种条件,选出了6只股,每只的流通市值为2000万。
当规模是100万时,这六只各买点,不会对股价产生多大影响,顺利买入。

但规模是1个亿时,平均每只得买1667万才能建满仓,巨大的资金涌入势必会大幅抬升成本。更别说这直接就买了超过80%的股,成为大股东,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老王陷入了没资产可买的尴尬境地:

讲到这,不知道聪明的你有没有反应过来:不管是交易成本的攀升,还是买无可买导致策略失效,策略容量这个问题出现最本质的原因就是:流动性差,即这类资产或这个市场的买卖需求少。
要是需求旺盛,买卖双方都能轻易找到对手盘,无需为了成交而压低或抬高价格,也不会拉高交易成本。

那除了封盘控规模就没别的办法了吗?也不尽然,还有一些别的办法:
要么减少交易频率即换手率,主动牺牲一部分预期收益,来显著降低交易的成本;
要么使用更智能的交易算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最小化对市场的冲击,减少滑点成本等。

最后总结下,私募封盘并非意味着策略走到了尽头,往往是管理人在进化的一种表现,更像是一种主动且负责任的选择。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