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吃预制菜?人民日报发文,贾国龙道歉遭群嘲,罗永浩扒出猛料

“车撞南墙了你知道会拐弯了,惊动官媒了你知道认错了?”

一场看似寻常的商业争端,却意外地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国餐饮业的风暴,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激烈交锋,根本就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一场因信息不对称而引爆的信任危机。

罗永浩在12日直播当中再爆西贝黑料,一份2024年的羊腿彻底引爆舆论!

罗永浩的嘴就是“大炮”

争论的起点,就像一场鸡同鸭讲的对话,罗永浩的指控直截了当:西贝在预制菜问题上对公众撒了谎。

而贾国龙最初的回应则强硬无比,坚称西贝从未使用任何预制菜,问题就出在这里,一方谈的是行业内部的合规操作,认为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冷冻保鲜菜品不算预制菜。

另一方则完全站在消费者的朴素体验上,觉得只要不是后厨大师傅现炒的,那就算是预制菜,双方的话语体系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这种错位很快就让西贝付出了真金白银的代价。

曾经需要排队等位的门店,一下子变得门可罗雀,财务上的冲击立竿见影,事件初期单日营业额损失就高达百万元,到了9月12日,这个数字预计更是攀升到了惊人的两三百万。

一场关于“定义”的争论,让一个年营收超62亿的餐饮巨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

两人的冲突很快也引爆了全网,人民日报在关键时候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直接将舆论引导向正确的方向,我们应该探讨的不只是两人的骂战,更多的应该关心预制菜问题!

新华社: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消费者的知情权,到底是在哪个环节被吞噬的?新华社的回答真的是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食品安全一直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其根源还是在知情权上!

它恰恰就消失在了行业标准、企业实践和营销话术共同构筑的灰色地带里,这场风波的核心,正是“预制菜”这个概念在产业、监管与普通人认知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

监管部门曾明确发文,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这是一种生产层面的界定,而西贝的辩护逻辑是,他们每年集中采购羊肉,进行冷冻处理后分发到全国门店,这属于餐饮标准化的正常流程。

但这套说辞,完全无法说服那些追求“锅气”、认为眼见为实的消费者,在他们心里,新鲜出锅的热乎劲儿,才是现做的唯一标准。

接着是物证带来的巨大冲击,当罗永浩在直播中将证据一件件摆上台面时,这种认知鸿沟被撕开了一个血淋淋的口子。

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海鲈鱼,里面赫然写着使用了复配水分保持剂,也就是多种磷酸盐,还有保质期更是长达24个月的羊排。

甚至连儿童餐的牛肉酱、鸡肉产品和猪排烩酸菜,保质期都清一色是9个月,这些带有浓厚工业化色彩的标签,与人们对餐厅“新鲜烹饪”的期待形成了剧烈的冲突。

最后,企业实践中的模糊操作,更是加剧了公众的疑虑。有媒体记者探店,当面询问厨师备受争议的“封缸肉”到底算不算预制菜时,得到的却是含糊其辞的回答和一脸为难的表情。

连内部员工都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更离奇的是,有人还发现了一批生产日期标注为未来时间——2024年9月的羊前腿原料。

尽管西贝后来解释说,这只是一个已经停止的快餐项目遗留下来的员工餐,但在当时那个节骨眼上,这种说法无疑是火上浇油,让企业的可信度再次受到重创。

哪怕这些食材真的用来做员工餐,不会端上顾客的餐桌,员工们就应该每天吃这些长期冷冻的食品吗?

西贝损失惨重

信息的模糊不清,不仅仅是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足以动摇一个商业帝国的根基。

当你的餐桌变成了一个个等待揭晓的“盲盒”时,信任危机就是必然的结果,西贝遭受的财务打击是惨烈的,日损数百万的真金白银背后,是品牌信誉的急速流失。

这种打击甚至可能波及其更宏大的商业蓝图——那个计划在2026年完成IPO、冲击千亿市值的梦想,也因此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贾国龙做梦都想达到的目标,可能会坏在这场风波之中,好在双方目前都比较冷静,舆论的影响正在消散。

危机的压力,从外部汹涌而来,也在企业内部弥漫,西贝曾召开了一场名为“跟罗永浩之战”的线上会议,这个充满火药味的会议名,精准地折射出企业内部的紧张与焦虑,但是这样的公关方式只会让舆情更加严重。

尽管客服后来解释说这只是关怀一线员工的常规会议,但这个名字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与此同时,外部的支持也变得脆弱不堪。

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作为行业内的标杆人物,最初曾发布视频声援西贝,然而,在汹涌的舆论面前,他很快删除了视频并将其设为私密,他可能意识到自己淌入一滩不该涉足的浑水,但是他仍旧无法避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这个小小的举动,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一旦一个人或者一个品牌产生信任危机,即便是行业巨头的声援也可能随时动摇,企业最终只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罗永浩和贾国龙发文“停战”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场混乱的争吵最终却催生了行业的共识,解决危机的钥匙,并非要彻底消灭预制菜,而是要通过强制性的信息透明化,把选择权真正地还给消费者。

舆论的焦点,被成功地引导到了正确的方向上,罗永浩自始至终都澄清,他并不反对预制菜本身,他反对的是商家不提前告知,却按现做的价格售卖。

这一立场,与新华社发表的评论文章《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的核心观点高度契合,大家逐渐明白,关键不在于“预制”,而在于“告知”。

行业内也并非没有可以参照的范本,罗永浩大力推崇的“老乡鸡模式”,就为如何尊重消费者知情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实践案例。

他们的菜单上使用了“绿橙红”三级标签体系,绿色代表菜品是现场制作,橙色代表半预制,红色则代表是复热产品。

这种简单明了的方式,让消费者在点餐时一目了然,自主选择,吃得明明白白,最终,将知情权从道德呼吁上升到制度保障的,是国家标准的推进。

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通过了专家审查。

而这份新国标草案最大的突破,预制菜要有一个很官方的说法,这东西到底该怎么生产,如何使用等问题可能会得到改善,随着规则的即将落地,这场风波也迎来了尾声。

9月13日晚,罗永浩宣布此事告一段落,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公开承认应对方式有误,并表示将会全方面想胖东来学习,这份回答确实令人满意。

这场由知情权缺失引发的战争,最终以推动行业规则进步的方式,画上了一个句号。

回过头看,这场风波的本质,其实是一场关于商业透明度的全民大讨论,西贝为此付出了极其高昂的学费,但这笔学费也为整个中国餐饮行业敲响了警钟。

它告诉所有从业者,在这个信息时代,任何试图利用信息差来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为,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结语

可以预见,当国家标准正式落地,当信息强制公开成为常态,预制菜才能真正摆脱被污名化的困境,餐饮行业也才能在消费者明明白白的信任之上,找到一条兼顾效率与品质的健康发展之路。

到那时,消费者的每一次选择,都将因知情而变得更加从容,也更有力量。

参考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5

标签:科技   人民日报   发文   高价   罗永浩   贾国龙   消费者   知情权   舆论   新华社   行业   东来   危机   员工   风波   保质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