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记者问古月:你什么时候会去台湾?古月回答后,全场掌声雷动

古月,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不是普通演员,而是特型演员里的顶尖人物,专门扮演毛主席。1993年10月26日,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台湾记者抛出一个问题:“古月先生,你什么时候能去台湾?”古月不慌不忙,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笑着用湖南腔回答:“台湾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我很想去看看。我愿意和我的同仁,扮演蒋介石的孙飞虎,一起去宝岛观光。”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气氛瞬间被点燃。这句回答到底有啥魔力?古月又是何方神圣,能在国际舞台上这么从容应对?

从孤儿到银幕伟人,古月的人生不简单

古月原名胡诗学,1937年12月26日生在湖北武汉。那年头正是日本侵华战争打得最凶的时候,武汉满城硝烟。他爹妈都是抗战革命者,带着满腔热血上了前线。可惜天不遂人愿,1943年,他才6岁,父母就在一次任务中双双牺牲。小小年纪没了爹妈,他和姐姐只能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后来辗转到了广西南宁,被一家孤儿院收留。

1949年,南宁解放,12岁的古月和姐姐被当地文工团接纳。这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文工团里,他穿上军装,跟部队到处跑,学唱歌、跳舞,还演戏。那时候他瘦得像根竹竿,但眼神里总有股倔强。白天排练节目,晚上借着昏暗的灯光练台词,慢慢地,他对表演有了感觉,也有了天赋。部队生活不光让他学会了纪律,还给了他一种沉稳的气质,后来演毛主席时,这气质帮了大忙。

时间快进到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去世,全国上下沉浸在悲痛中。为了纪念这位领袖,中央决定用文艺作品重现他的形象。1978年,全国开始选拔特型演员。古月那会儿在部队文工团干得不错,长得又跟毛主席有几分神似,被一位领导一眼看中。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胡可在一次选拔中见到他,当场拍桌子说:“这个同志太合适了!”就这么着,古月被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特型演员的训练。

为了演好毛主席,古月下了狠功夫。他翻遍了历史书,看了无数毛主席的影像记录,连走路姿势、手势幅度、笑起来嘴角的弧度都反复琢磨。他还特意跑去湖南学方言,就为了让口音更像。1981年,他在电影《西安事变》里第一次露面,虽然只有几分钟戏份,但那挺拔的身影和沉稳的派头,直接把观众镇住了。从那以后,他的名字跟毛主席的形象绑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十年,古月演了一堆经典片子,比如《四渡赤水》《开国大典》,每部都让人眼前一亮。他不光外形像,连神态都抓得准。他自己说过:“演主席是我一生的使命。”这话不是随便说说,他真把这当成事业干。1993年10月,他带着电影《毛泽东的故事》,跟着中国电影代表团去了美国。这次出国不只是他事业的高峰,也让他跟那位台湾记者有了那场“神对话”。

洛杉矶记者会,台湾记者抛出难题

1993年10月26日,古月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到了洛杉矶。这趟是为了推广中国电影,展示文化实力。《毛泽东的故事》是重头戏,古月自然是团里的核心人物。第二天,记者招待会在洛杉矶一家会议厅开场。厅里摆着长桌,挂着中美两国国旗,气氛挺正式。记者来自美国、香港、台湾,摄像机和录音机排了一排,等着挖新闻。

古月穿着深灰色中山装,坐在主位,手边放杯茶,显得特别淡定。记者的问题五花八门,有人问他对好莱坞咋看,有人问他咋准备角色,他都答得稳当,还时不时幽默两句,逗得大家笑出声。招待会眼看着要结束,一个台湾记者站了起来,手里拿着笔记本,声音响亮:“古月先生,你什么时候能去台湾?”这话一出口,全场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那年头,两岸关系挺复杂,这问题听着简单,其实是个烫手山芋。答不好,可能就被放大解读,弄得大家尴尬。记者们都盯着古月,等他的反应。他没急着说话,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放下杯子,抬头看看那位记者,然后笑了。那笑容特别自然,像是在家跟老朋友聊天。

他用湖南腔开口:“台湾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我很想去看看。我愿意和我的同仁,扮演蒋介石的孙飞虎,一起去宝岛观光。”说完,现场先是愣了一秒,紧接着掌声就炸开了。有人鼓掌,有人喊好,甚至还有人吹口哨。那掌声足足响了快一分钟,会议厅的气氛彻底被点燃。

为啥这回答能火?机智加幽默的绝妙组合

古月的回答为啥这么炸?先看前半句:“台湾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我很想去看看。”这话直截了当,立场清楚,又不生硬。他的湖南腔一出,特别亲切,尤其是对在场的华人观众,感觉就像毛主席在说话,勾起了浓浓的乡情。美国 1993 年 10 月 26 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这句话一落地,大家心里就踏实了。

后半句更绝:“我愿意和扮演蒋介石的孙飞虎一起去宝岛观光。”孙飞虎是当时有名的特型演员,老跟古月搭档,一个演毛主席,一个演蒋介石,银幕上没少“斗”。古月拿这关系开玩笑,既点了自己的职业,又把问题变得轻松。观众一听,立马get到笑点,觉得这老头儿真会说话。

他答得不快不慢,先停了一下,吊足了胃口,然后一口气说完。说到“一起去”时,他还摊开手,像真要拉着孙飞虎走一趟。这小动作让回答更生动,观众印象贼深。那一刻,厅里的紧张感没了,全是笑声和掌声。

根据当时在场的代表团成员回忆,这回答一出,记者们赶紧记笔记,脸上全是惊讶和佩服。那位台湾记者也点点头,没想到会是这么个回应。古月的机智和风度,把一个敏感问题化解得滴水不漏,还让大家都乐了。

这场招待会后,古月的回答传开了。美国华人社区聊得热火朝天,好多人觉得这话不光展现了他的个人魅力,还透着对国家统一的盼头。那时候两岸关系还没完全缓和,他用文化交流当切入点,既聪明又暖心,没留啥争议的口实。

这事儿还上了不少报纸头条。1993年10月27日,《洛杉矶时报》报道了这场招待会,提到古月的回答“赢得满堂彩”。香港的《明报》也写了,说他“用幽默化解难题,展现了中国演员的风采”。这对话成了中国电影代表团访美的一大亮点,证明了文化输出的力量。

古月这趟美国行不只是推电影,还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他的话让不同背景的人都感受到善意。尤其对旅居美国的华人来说,看到他站在国际舞台上这么从容,心里特别骄傲。这段小插曲虽短,却在历史里留下了印记。

1993年11月初,古月从美国回来,带着一堆荣誉和好评。他没歇着,直接投入了新片《重庆谈判》的拍摄。片场里,他还是那身中山装,站那儿指挥若定。导演后来回忆,古月拍戏从不喊累,连干十几个小时都精神头十足,他的敬业劲儿带动了整个组。

之后几年,他拍了《长征》《大决战》等片子,每部都要求高得吓人。一场戏能排练好几遍,不满意就重来。他常跟年轻演员说:“演戏不是随便演,要对得起观众。”这话听着简单,他却真做到了。业内人都敬他,观众也爱看他演的毛主席。

可高强度的工作把他的身体拖垮了。2005年7月2日,他在广西北海参加活动时突发心肌梗塞。那天他在后台休息,突然捂着胸口倒下。工作人员赶紧送他去医院,医生抢救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没留住他。68岁的古月就这么走了,消息一出,全国观众都愣了,很多人赶去追悼会送他最后一程。

84部作品,他的遗产活在银幕上

古月一生演了84部影视作品,几乎每部都跟毛主席有关。他的表演不只是像,而是把角色演活了。他走了,但他的片子没走。每到节日,电视上还会播《开国大典》啥的,大家看着他熟悉的身影,总能想起那段历史。

他的遗产不光是作品,还有他对表演的认真。他把特型演员这行干到了极致,让一个符号变成了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那句在洛杉矶的回答,也成了他人生的高光,跟他的名字一块儿留在了大家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台湾   洛杉矶   掌声雷动   文工团   湖南   美国   蒋介石   全场   这话   观众   演员   记者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