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的岳父:3个女婿称帝,2个外孙也称帝,曾孙是千古一帝

在我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传奇的老丈人,一生混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但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不是他的战功,而是他的女儿们。因为他的三个女婿,直接影响了三个朝代的命运。

而且除了他的女儿们,他的两个外孙才是最绝的,一个开创了盛世,一个葬送了江山。

那么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大人物?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在乱世中带领一家子走向巅峰的呢?

少年成名

独孤信,本名独孤如愿。他出生的时候,是南北朝对峙阶段。

当时天下四分五裂,百姓民不聊生。独孤信非常幸运地出生在了鲜卑贵族的独孤部。

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部落的酋长。到了独孤信的父亲独孤库这一辈,独孤家已经在当地非常有威望了,他的父亲也成了当地颇具声望的首领。

这个出生在军镇的孩子,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从小看到的是边塞的烽火,听到的是金戈铁马。

渐渐地,出生在鲜卑贵族家庭的小男孩逐渐展露出与众不同的才能。

七岁生日那天,父亲送给他一匹小马驹。这匹通体雪白的小马性子很烈,已经踢伤了好几个想驯服它的人。

可小如愿一点也不害怕,他抱着小马的脖子说了半天悄悄话,然后一个翻身就骑了上去。

那马儿起初又蹦又跳,可小如愿就像粘在马背上一样,怎么都甩不下来。最后,这匹烈马居然乖乖听话了,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

那个时候,镇上的老人就说,如愿这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不过,独孤如愿这个名字传遍武川镇,是在他十岁那年。

十岁那年冬天,柔然人突然领兵来袭。部落里的男人们都出去迎敌了,独孤如愿也跟随父亲出战。

起初,小小年纪的独孤如愿还只是偷偷跟在后面观察着敌情。

战斗正激烈时,突然,他看见一个柔然骑兵正要偷袭父亲。

危急时刻,独孤如愿临危不乱,他搭弓取箭,一箭射中了那个骑兵的手臂。

他还连续射杀三名敌骑,掩护父亲独孤库进行突围。

这一战让“独孤郎”的名号开始在武川镇流传。

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当时的武川镇将见他英武不凡,特意赐予他“信”字,取“忠信”之意。

从那以后,独孤如愿就变成了独孤信。

二十二岁那年,独孤信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当时北魏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武川镇作为北方六镇之一也被卷入其中。此时独孤信面临着人生重大抉择,是随波逐流参加起义,还是另寻明主?

思虑再三之后,独孤信决定率领部众投奔尔朱荣。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独孤信带着十几名亲信骑士,穿越起义军控制的区域,连夜赶往尔朱荣大营。

途中他们多次遭遇起义军巡逻队,差点被围。多亏独孤信急中生智,让部下点燃树林制造大军通过的假象,这才脱险。

当衣衫褴褛的独孤信一行人终于到达尔朱荣大营时,守卫见他们形迹可疑,差点要放箭。

独孤信从容下马,解下佩刀放在地上,高声道:武川独孤信,特来投效尔朱将军!他的气度立刻引起了尔朱荣的注意。

尔朱荣亲自接见时,故意问他:如今天下大乱,你怎么不跟随其他六镇的英雄豪杰一起去办大事,反倒是来投奔我?

独孤信则答:六镇聚到一起是为了活命,但是难成气候。将军您既有朝廷大义,又具雄才大略,才是真正的明主。独孤信愿追随将军成就伟业。

独孤信这番话说得尔朱荣龙颜大悦,当即任命他为别将。

投入尔朱荣帐下后,独孤信很快就以过人的胆识和军事才能脱颖而出。

一次遭遇战中,他紧紧带着七个骑兵冲进敌军大营,制造出千军万马的声势,最终以少胜多。

这场传奇般的胜利,也让“独孤七骑”的威名传遍北疆。

独孤信,也在磨炼中从一个从边镇少年到名震天下的将领。

权倾朝野

那场著名的滏口之战让独孤信被尔朱荣擢升为了武卫将军,开始在军中站稳脚跟。

好景不长,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设计诛杀,北方再次陷入混乱。

独孤信审时度势,转而投靠了尔朱荣的部将贺拔岳。

在关中征战时,他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一次,敌军固守险要,久攻不下。独孤信亲自带人勘察地形,发现一条隐秘小路。

他亲自挑选了三百精锐,趁着夜色顺着悬崖边爬上去,像天降神兵一样出现在敌军背后,一举攻破了敌人的驻扎要塞。

这一战让他在关中军中声名大噪。

不过独孤信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贺拔岳遇刺后。

贺拔岳遇刺之后,关中军群龙无首。面对这样的局面,独孤信果断支持年轻有为的宇文泰接管部队。

此时独孤信还不知道,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

宇文泰上位之后,对他极为器重,任命他为大都督,共同经营关中。

沙苑之战中,独孤信亲自率领左路军大破东魏名将高昂,为西魏赢得关键胜利。

这场大战之后,宇文泰设立八柱国制度,独孤信因功位列其中,成为西魏最高军事统帅之一。

546年,他被宇文泰派往陇右镇守。

当时的陇右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这对于独孤信这个初来乍到的外地将领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初到陇右的时候,独孤信望着眼前龟裂的田地与面黄肌瘦的羌族牧民一时间伤了神。

还没来得及解决民生问题,羌族便起了叛乱。

那是一个深夜,羌族叛军围困了整个城,独孤信身边的守将建议火烧羌寨。

独孤信摇了摇头,命令士兵将刚收割的麦捆堆在城头,对着火光高喊:羌人弟兄们!知道你们缺粮,这些麦子先拿去吧。

第二天,他一个人骑着马出城,来到羌酋的营帐前。

到了账内,独孤信把佩剑插在羌酋帐前:要杀要剐随你,但想想跟着你的妇孺。

因为曾经在六镇与各族混居的经历,让独孤信比谁都懂边民要的不过是口饭吃。

就这样,独孤信凭借自己的智慧,不用一兵一卒就把这场纷争压了下去。

为了更加的贴近陇右的百姓,独孤信做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他带着亲兵扛着农具下地了。

当刺史大人满腿泥巴地在田里示范中原犁法时,围观羌民窃窃私语:这个将军会种地?

独孤信听到这话抹着汗大笑:我在武川时,可是种麦能手。

当晚,他召集各族长老,把军粮分给百姓当种子:秋收后还我便是。

不过比起这些百姓的日常生活问题,最让独孤信棘手的还是驻军滋扰百姓。

有个宇文泰的侄子强抢民女,独孤信当众杖责三十军棍。

那将领叫嚣:我叔父是丞相。

独孤信冷笑:丞相让我守这里,就是不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他连夜上书宇文泰,没想到得到批复是:打得好!再犯斩立决。

这份奏章后来成了西魏整顿军纪的范本。

独孤信驻扎陇右三年之后的深秋,陇右迎来罕见丰收。

这些年在陇右播种的麦子已然丰收,而独孤信不知道的是,他的三个女儿,即将收获比粟米珍贵千倍的果实——三个王朝的玉玺。

北周国丈

从陇右巡视归来后,亲兵们正在卸下行装,忽然听见府里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那是他三个正值妙龄的女儿。

他意识到,女儿们长大了。

前日朝会,宇文泰特意将他留下,意味深长地说:令爱已到及笄之年了吧?

独孤信当时心头一紧。果然,没过几日,北周宗室宇文毓就送来了聘礼。

回家后,独孤信就把大女儿叫回房中,未等独孤信开口,般若就问:阿爹,听说宇文家来提亲了?

独孤信这才发现,女儿早已不是那个需要他抱在膝头讲故事的小女孩了。

出嫁那日,长安城飘着细雨。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寻常的贵族联姻,会在三年后让独孤信成为北周国丈。

557年,宇文毓即位成为北周明帝,大女儿被立为皇后......

和长姐相比,四女儿嫁得就差一点了。

四女儿从小不爱红妆爱武装,如今出落得英气逼人。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想起昨日李昞派人送来的求亲帖子。这位唐国公虽然家道中落,但身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倒和自家女儿有几分相似。

面对李家求亲的帖子,四女儿格外洒脱。她不在意李昞只是个空头国公,痛快地接受了李家的求亲。

成婚之后,四女儿的性子也没变。

一次,独孤信路过校场,看见四女儿大着肚子还在射箭,吓得差点从马上摔下来。

四女儿却满不在乎:我儿将来是要做将军的,岂能娇气?

这个在娘胎里就听着战鼓声长大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

后来李渊建立了大唐,他的母亲独孤氏也被追封为元贞皇后。

解决了这两个女儿的婚事,独孤信就把目光放到了小女儿独孤伽罗身上。

这个小女儿是独孤信唯一一个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女儿,这也说明了这个小女儿在历史上的名气之大。

此时,独孤信十分看好挚友杨忠的嫡长子杨坚。

他和独孤伽罗年龄相仿,两家又是世交,他和独孤伽罗两个年轻人也称得上是青梅竹马。

于是,一段历史上的佳话就这么被独孤信促成了。

遗憾的是,杨坚和伽罗成婚并没有多久,独孤信就因为和宇文护的斗争,被逼自尽了。

杨坚也因此整整8年被排挤在权力边缘,不得晋升。

不过种种磨难并没有消磨掉夫妻二人的感情,在天下时局动荡时,独孤伽罗鼓励杨坚自立为帝。

因为她相信,自己的丈夫会是一个好皇帝。

于是在独孤伽罗的鼓励下,杨坚创建了大隋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而在杨坚登基之后仅三天,独孤伽罗就被册封为了皇后。

后来杨坚去世,杨广继位史称隋炀帝。而杨广正是独孤信的外孙。

隋朝建立后,独孤信被杨坚追封为上柱国,赵国公。唐朝时,又因为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被追封为梁王。

独孤家又再度兴旺起来。

只可惜,这一切独孤信都看不到了。

结语

他的一生,是乱世英雄的缩影,也是父亲深谋远虑的见证。

独孤信或许未曾想到,自己最伟大的功业,不是沙场征战,亦非朝堂权谋,而是那几桩看似寻常的嫁女之事,最终让"独孤"二字,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羌族   关中   西魏   北周   曾孙   外孙   敌军   岳父   女婿   千古   宇文   将军   父亲   女儿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