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凭借独特口感,早已成为年轻人追捧的 “续命水”。但近日,“带这些字眼的奶茶尽量别点” 话题冲上热搜,让不少人对奶茶里的 “轻乳”“厚乳”“厚椰乳” 等名词产生疑惑 —— 它们究竟有啥区别?哪种更健康?我们又该如何避开 “科技与狠活”,科学饮用奶茶?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读。
一、奶茶原料大揭秘:这些 “乳” 类差别大,健康度天差地别
奶精(植脂末):糖油组合,健康隐患多
若购买奶茶时,看到店员用粉末冲调,那大概率用的是奶精。从成分来看,奶精本质是糖和油的混合体,长期过量摄入易导致体重超标甚至肥胖。更需注意的是,部分奶精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不利,是奶茶中需重点避开的原料。
基底乳:乳含量低,脂肪却超高
如今不少奶茶店会用 “鲜萃”“轻牛乳”“丝绒” 等词汇搭配茶风味,打造创新奶茶名。但要注意,若产品未明确标注 “仅含牛乳(或鲜奶)”,大概率使用的是基底乳。这类基底乳的乳成分占比通常仅 3%~5%,蛋白质和钙含量极少,而脂肪含量却是普通牛奶的 5~8 倍,长期饮用易增加身体负担。
厚乳:小心 “调制款”,别被名字误导
真正的厚乳是浓缩牛奶,质地浓稠、口感醇厚,且营养价值较高。但目前很多奶茶店使用的是 “调制厚乳”—— 在浓缩牛奶中添加了炼乳、淡奶油、白砂糖和乳化剂,虽风味更浓郁,却也导致糖和脂肪含量大幅升高。更有甚者,会将基底乳包装成 “生酪厚乳”“大米厚乳” 等,这类产品成本低,营养价值也远不如真正的厚乳。
厚椰乳:非乳制品,热量高需控制
厚椰乳与乳制品毫无关联,其醇厚口感和浓郁椰香主要来自丰富的脂肪,因此热量较高,长期过量饮用不利于心血管健康,同样需要谨慎选择。
综合来看,点奶茶时,建议优先避开明确使用奶精、基底乳的品类,降低健康风险。
二、如何辨别奶茶里的 “科技与狠活”?专业人士教你三招
“科技与狠活” 是网络流行语,常用来调侃食品生产中过度使用添加剂、人工合成技术的现象,这一争议在奶茶行业也长期存在。对此,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副院长陈世奇表示:“并非所有奶茶添加剂都是‘科技与狠活’,只要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使用,就是安全的;但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或违规添加非食用物质,就会危害健康,比如超量色素可能损伤神经和消化系统。”
针对如何识别奶茶中的 “问题成分”,陈世奇给出 “一看、二观、三闻” 的实用方法:
一看标签(针对预包装奶茶):包装上需清晰标注品名、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其中配料表是关键 —— 通过它能直观了解奶茶是否含食品添加剂,以及添加剂的种类。
二观色泽和质地:用鲜牛奶和茶叶制作的奶茶,颜色为自然的浅棕色或米色,质地均匀。若颜色过于鲜艳(如亮粉色、鲜绿色),大概率添加了过量色素;若出现明显分层或沉淀,则可能是原料变质或品质不佳。
三闻气味、尝口感:优质奶茶会散发浓郁的奶香与茶香,口感清爽不腻。若喝起来过于甜腻,可能是添加了过多甜味剂;若有异味、酸涩味或苦味,则可能是原料质量差,或存在添加剂超标问题。
三、科学饮用奶茶:记住这四点,享受美味不踩坑
奶茶虽好喝,但不能无节制饮用。陈世奇结合奶茶的成分特点,给出了四点科学饮用建议:
严格控制饮用量:奶茶普遍含有较高的糖分、脂肪和咖啡因,长期过量饮用会加重身体负担。建议每天饮用不超过 1 杯,且优先选择小杯装,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热量。
主动控制糖分摄入:很多奶茶为追求口感,会添加大量糖分,长期喝易引发蛀牙、血糖波动等问题。点单时可主动要求 “少糖” 或 “无糖”,若觉得口感清淡,可选择添加新鲜水果,用自然甜味替代人工糖。
优先选鲜奶制作的奶茶:鲜奶富含蛋白质和钙质,相对更健康;而奶精可能含反式脂肪酸,长期饮用不利于心血管健康。点单时可主动询问店员,选择以鲜奶为原料的品类。
关注咖啡因含量:部分奶茶为达到提神效果,会添加较多茶底或咖啡成分,过量摄入咖啡因易导致失眠、心悸等问题。咖啡因敏感人群(如孕妇、学生、失眠者)应尽量选择低咖啡因或无咖啡因的奶茶,避免影响身体健康。
最后提醒大家:奶茶可以作为偶尔解馋的饮品,但绝不能当成日常 “刚需” 或嗜好。了解这些知识,既能享受奶茶的美味,也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快转发给身边爱喝奶茶的朋友吧!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