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某个午后,杭州一家老旧医院的病房里,一位年迈的女人正缓缓地咽下最后一口气。
她的眼角还挂着泪痕,嘴里呢喃着:“对不起”,这三个字,似是对儿女的忏悔,也像是对命运的无力呼喊。
她曾是江南水乡的名媛,是巴黎艺坛的东方奇才,而晚年的她,却沦为为人洗衣的佣人,衣衫褴褛,形容枯槁,连自己的儿子都冷冷地骂道:“你不配。”
那么,这个名媛究竟是谁?为何她的儿子会对她说你不配?
1910年,陈芝秀出生在杭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中,她父亲曾是名满江南的学者,母亲出自官宦之家,温文尔雅。
得益于此,陈芝秀自幼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情,而且,她的父母发现了她对绘画的兴趣后,还将她送入了杭州的一所美术专科学校。
而那时,杭州的西湖,则成为了她最常去的写生地点。
1924年,夏日的骄阳下,陈芝秀背着画架,来到西湖边,寻找灵感,她并不在意烈日的炙烤,她的眼中只有那满湖的接天莲叶与荷花。
写生结束后,陈芝秀带着自己的画作回到养母家,这一天,她碰到了一个让她终生难忘的人。
养母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他是养母的侄子常书鸿。
常书鸿自小生活在浙江,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位商人,而这个年轻人不仅仪表堂堂,才思敏捷,还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学生。
从那之后,一两人很快便通过了养母的引荐,开始了更多的接触。
陈芝秀原本已经在家里定下了婚事,但与常书鸿的交流让她内心渐渐产生了变化,而常书鸿,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解除与原定未婚妻的婚约,向父母宣布自己将追求陈芝秀。
之后,常书鸿又勇敢地向陈芝秀表达了自己的心意,最终,陈芝秀也答应了他的追求,并在1927年与其举行了婚礼,那时,陈芝秀17岁。
婚后,常书鸿因为获得了法国留学的机会,陈芝秀便决定和他一起远赴法国,就这样,她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
初到巴黎,面对陌生的环境,陈芝秀和常书鸿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他们住在一间狭小的公寓里,靠着奖学金和一些零工来维持生计。
常书鸿有时会去画廊打工,陈芝秀则会参与一些小型的雕塑工作,虽然两人都十分辛苦,但他们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反而在困境中找到了彼此的支持。
有一次,陈芝秀因病卧床,常书鸿守在她的床前,看到妻子虚弱的样子,他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虑。
为了安慰她,他拿起画笔,开始为她作画,那幅画名为《病妇》,画中的陈芝秀,躺在床上面容苍白,似乎从画布中透出一股无奈的美。
常书鸿把这幅画送给了陈芝秀,告诉她:“无论你在哪里,我的画笔都会为你停留。”这句话让陈芝秀的心温暖了许多,病痛似乎也没有那么难忍了。
正是这一段共同奋斗的日子,也给了陈芝秀极大的鼓舞,她的雕塑作品开始在巴黎的艺术圈中小有名气。
尤其是在《艺风》杂志上,她的四幅雕塑作品被刊登出来,得到了不少关注。
她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充满力量与优雅,似乎每一件雕塑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自由、爱情和人生的故事。
她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也开始在艺术界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巴黎这个艺术之都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与此同时,这期间,两人还有了可爱的女儿常沙娜。
可正当他们的艺术生涯和家庭在巴黎步入正轨时,生活却又一次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
1931年,常书鸿临近毕业,决定去探索敦煌的艺术瑰宝。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在巴黎的一家旧书摊上,发现了名为《敦煌石窟录》的书籍,书中的内容让他感到无比震撼。
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回到中国,去亲自感受敦煌的艺术魅力。
彼时,陈芝秀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毕竟她在巴黎的艺术事业逐渐有了起色,但最终她还是决定和和丈夫一起回去。
然而,这段生活并没有他们预期的那么美好,当陈芝秀带着孩子回到中国时,刚好赶上了“卢沟桥事变”,整个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家庭的安稳也变得异常脆弱。
常书鸿回国后,虽然得到了敦煌研究所的职位,但这个职位薪水并不高,而且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敦煌的环境荒凉,人烟稀少,气候干燥,生活条件比起巴黎简直天壤之别。
陈芝秀则渐渐感受到自己在这个地方的孤独与寂寞,尽管她又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敦煌的寂静与荒凉还是让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就这样,两人之间逐渐产生了距离,她也开始变得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常书鸿背后默默支持的妻子,她渴望改变,渴望有新的生活。
而赵忠清的出现,则又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赵忠清是常书鸿的老乡,他因调职来到敦煌工作,而且,两人并非初次相识,早在陈芝秀与常书鸿刚刚搬到敦煌时,赵忠清便是常书鸿的一个朋友。
赵忠清是个很有魅力的人,英俊、儒雅,谈吐之间透着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常书鸿忙于敦煌的工作,偶尔与赵忠清交谈时,陈芝秀便会和他共度一些时光。
赵忠清会在闲暇时聊些轻松的话题,分享他在军中的趣事,偶尔也会谈到家乡的往事,那些温暖的、熟悉的画面让陈芝秀的内心悄然升起一丝慰藉。
此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开始变得对赵忠清越来越依赖,她也开始向赵忠清透露自己对敦煌生活的厌倦与无奈,赵忠清听后并未多说,只是默默地为她提供了一个可以倾诉的肩膀。
时间一天天过去,陈芝秀和赵忠清的关系愈加亲密,而这种依赖,也超出了单纯的友谊。
越界后,在某个寂静的夜晚,35岁的陈芝秀还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她决定放下14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与赵忠清私奔。
她和赵忠清悄然离开了敦煌,回到了浙江,她以为,自己会在赵忠清的怀抱中找回丢失的幸福,可命运的捉弄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
回到浙江后,赵忠清凭借自己在军界的关系,暂时为他们找到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但这种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
随着全国解放,赵忠清因为历史原因被捕入狱,而陈芝秀也因此失去了曾经奢华的生活。
她没有再像从前那样风光无限,相反,她开始面临生活的重重困境,甚至,她不得不当一个洗衣工,才能维持生活。
到了晚年,陈芝秀的生活更是充满了艰辛与悔恼,曾经在艺术界光芒四射的她,最终却被生活的重压磨砺成了一个衣衫褴褛的洗衣工,整日忙碌于为别人洗涤衣物的辛劳中。
尽管如此,陈芝秀内心始终有一个未了的愿望,那就是能再见到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她的儿子。
1950年,陈芝秀得知儿子常华清来到了杭州,虽然她自己深知,自己曾抛弃了这个年幼的孩子,给他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但她依然忍不住渴望与他见面。
她提出想要见儿子的请求,恳切地希望能得到一丝宽恕,哪怕只是短暂的相见。
但儿子常华清的反应却让陈芝秀的心再次跌入深渊,他看着她的眼神中,并没有一丝温情与怀念,反而充满了愤怒与冷漠。
他没有问候她,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关心,而是直接冷冷地开口:“你不配当我的母亲。”
这些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刃,毫不留情地刺入了陈芝秀的心。
她曾幻想过无数次与儿子重逢的场景,但幻想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常华清只是冷冷地说出了那句让她心碎的话:“你不配。”
但她无力反驳,也没有任何借口能为自己辩解,她知道,自己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自己错过了陪伴他成长的岁月,错过了给他母爱与关怀的机会。
陈芝秀没有再坚持,她知道,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她低下头,轻轻地离开了常华清,带着对过去的愧疚与对未来的无望。
时光流逝,陈芝秀的生活逐渐陷入了更深的泥淖,但生活似乎并没有完全将她抛弃。
1964年,陈芝秀的女儿沙娜来到了杭州,继续她的艺术事业,沙娜如今已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名教员,才华出众,事业有成。
当陈芝秀得知这一消息时,心中的情感再一次被唤起,她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她迫切希望能够见到女儿,亲自向她道歉;另一方面,她又担心女儿是否会像儿子常华清那样冷漠地拒绝她。
尽管如此,陈芝秀还是鼓起了勇气去寻找了那个曾经与她共同度过无数岁月的女儿。
见面当天,陈芝秀的心情异常紧张,而沙娜见到陈芝秀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那一刻,沙娜的目光并没有带来温暖,反而是带着一份复杂的情绪。
同时,沙娜没有急于与陈芝秀拥抱,她那淡淡的语气和冷淡的态度,让陈芝秀内心的忐忑与悔恼愈加加深。
随后,沙娜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说道:“你怎么变成这样了?我无法将眼前的你与那个在巴黎时的母亲联系在一起。”
陈芝秀听到这些话,内心的痛苦无以言表,母女之间的重逢,远没有她想象中的那样温馨和感动,陈芝秀的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她低下头,感受到了一股无法言喻的痛苦。
尽管如此,沙娜还是在后来每月寄给陈芝秀一些钱,虽然这并不代表她已经完全放下过去,但至少这份经济上的帮助,让陈芝秀感受到了一点点母女之间仍存的纽带。
每当她收到沙娜寄来的钱时,她都会在回信中告诉沙娜,她用这些钱买了一些奶粉和热水袋。
她的信中充满了对女儿的感激与悔恼,但她知道,这些都无法改变她曾经犯下的错误。
到了1979年,这一年,陈芝秀因心脏病被送进了杭州的一家医院,趟在病床上的她依旧在为自己曾经做出的选择而忏悔。
可惜,对不起三个字并不能弥补什么,她的道歉也换不回来什么。
只能说,有些时候真的是一步错步步错,也希望大家都不要做让自己无法弥补的事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