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YYW
香港最近有个现象让人心里一沉,那些从小吃到大的老字号,一个接一个地关门。2025年上半年,光是餐饮行业就有200家店铺倒闭,连海皇粥店、金装炖奶佬、大班面包西饼、名都酒楼这种响当当的名字也逃不过。
有人说是租金太高,有人怪人工开支太猛,还有人觉得是时代变了,但更扎心的是,这些老字号是不是也太“拽”了点?不变通、不亲民、不接地气,难道不是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末路?

想在香港开家餐馆有多难?在核心商圈,一间铺子的月租轻易就能达到二三十万港元,吞掉营业额的两到三成,而房东还在不断加租。人力成本更是飞涨,一个洗碗工的月薪,在短短三年内,就从六千港元飙升到一万五,老板们为这高昂的工资头疼不已,员工却还在抱怨活多得干不完。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后厨,老师傅的手艺面临失传,整个行业出现了可怕的断层。
别忘了还有食材。全球供应链问题让成本涨了一两成,一块从内地运来的牛肉,进货价硬是比深圳高出四成二。算下来,开一家五百平米、普通装修的店铺,前期砸进去的八百万港元,可能很快就打了水漂。连政府推行的“走塑令”,都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支纸吸管的成本,是塑料的十倍,对小本经营的商户来说,每一分都是煎熬。

当内部成本把老板们逼到墙角时,外部的需求却在悄然流失。周末北上深圳消费,已经成了香港市民的新常态。仅今年,港人北上就达到八千多万人次,在深圳花掉了五百多亿港元,比去年足足多了两百亿。深圳商家们卯足了劲宠客,汇率优惠、粤语服务、便捷支付,甚至还有退税红包,把香港消费者伺候得妥妥帖帖。
一进一出,香港本地市场彻底蔫了。复活节长假期间,餐饮业营业额暴跌三成,一些高端餐厅更是直接腰斩。游客的消费力也在下降,人均消费额比疫情前少了五分之一。在这样的双重挤压下,一盒低至十七港元的两餸饭,就成了市场唯一的、也是最理性的选择。它精准地击中了所有人的痛点,既是商家的极限求生方案,也是市民应对消费降级的全民生存策略。

旧模式为什么会失灵?看看那些倒下的老字号就知道了。高达八成三的老字号,连最基本的数字化转型计划都没有。菜单几十年如一日,服务还停留在强制拼桌、限时用餐的粗暴阶段。年轻人纷纷逃离后厨,传承危机迫在眉睫,年轻厨师的流失率每年都在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它们固执地依赖堂食,线上渠道几乎为零,一旦客流下降,便毫无还手之力。
那些从内地风风火火开过来的网红店,同样水土不服。它们开业时能引来全城排队,可热度最多维持三个月,新鲜感一过,现金流就断崖式下跌。这些店过度依赖短视频的流量营销,却没能把顾客变成回头客。它们把内地的套餐式营销照搬过来,香港消费者却不买账,觉得花样虽多,但味道平平。高昂的租金和运营成本,与极不稳定的客流之间,形成了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

而两餸饭的模式,简直是为香港这种极端环境量身定制。它彻底革了成本结构的命。一家小店,往往只有二十平米的档口,专攻外卖,把传统餐饮业占比高达两三成的租金和堂食人力成本,压缩到了极致。这种模式的核心,不是单纯的廉价,而是对效率与价值的重塑。
有店家能在不到二十港元的食材成本内,做出椒盐猪手、开背龙虾、红酒炖牛腩这样听起来就“高价值”的菜式。他们通过自制酱料、慢炖高汤,在低价中创造出品质感,让顾客觉得物超所值。这和内地那些新锐品牌如蜜雪冰城、遇见小面的逻辑如出一辙。

蜜雪冰城的饮品定价只有香港本地品牌的三分之一,靠的是“中央厨房+区域分拨”的高效供应链。遇见小面,七成订单来自手机自助点餐,省下的人力成本,最终都转化为了价格优势。说到底,打败老师傅们的,不是低价,而是一种用数字化和流程再造武装起来的新商业模式。
当一样食物超越了果腹的基本功能时,它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两餸饭,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存在。它彻底打破了香港社会固有的饮食阶层分野,从最初的“穷人恩物”,演变成了一场跨越所有阶层的“全民共识”。

在两餸饭的队伍里,你能看到一幅奇特的社会缩影:穿着西装、提着公文包的中环精英,满身灰尘、刚从工地收工的司机,还有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阿婆,所有人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种场景本身,就无声地宣告了阶层标签的失效。
它甚至催生了一种独特的社群文化。在社交媒体上,一个关于“两餸饭”的小组,成员数量竟高达一百五十五万。网友们在里面分享美食情报,自发制作两餸饭地图,热烈地讨论着哪家的猪手最入味,哪家的蒸鱼最新鲜。这已经不再是个人的消费选择,而是一种有组织、有归属感的集体行动,连美国驻港澳总领事都公开为它点赞。

这种热闹,与旧式酒楼的门可罗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人们所说的“烟火气”,是晚市里人挤人、嘈杂喧闹的场景。如今,一种更务实、更高效、更流动的“饭盒烟火气”正在取而代之。消费者们似乎已经厌倦了为虚高的情怀和过时的服务买单,他们用脚投票,选择了最真实的“实惠美味”。
正如一位观察者所言,“不是经济差逼出了两餸饭,而是新商业模式打败了旧秩序”。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两餸饭的崛起,或许并非香港消费力的衰退,而是这座城市在高压环境下,民间智慧与强韧生命力的一次集体绽放。它代表着一种务实、灵活的城市精神。
当茶餐厅的霓虹灯一盏盏黯然熄灭,两餸饭档口的暖黄灯光,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悄然亮起。这并非香港美食文化的终结,而是一场深刻、甚至有些痛苦的自我调整与进化。在这场变革中,无论新旧,无论大小,只有那些能读懂新规则、适应新环境的玩家,才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