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易主,并非美资撤退,而是一场早有计划的咖啡商战

一纸公告,星巴克中国“卖掉”60%的股权,交易金额高达24亿美元。这一下子,整个财经圈炸了锅。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中国又一个外资退场了?

我看完这笔交易,第一句话直接想说:别傻了,美国人在中国市场是打不过,但他们没打算走,只是换个打法继续斗,这是一场被精密编排好的、持续十年的本土化商战。

这背后,藏着精明、焦虑、也有一丝无奈。

星巴克“退场”?别笑了,人家只是换个姿势继续掘金

11月4日,星巴克宣布将与中国本土私募基金博弈资本(BPEA)组建合资公司,并以24亿美元的价格,出让其中国业务60%的股权

数字很扎眼。交易完成后,星巴克保留40%的股份,同时将继续获得品牌授权、供应链、技术支持等控制性要素,并且预计未来十年可获取90亿美元以上的授权经营收入。

说白了,这不是美资撤退,而是美资将业务“外包”,换取稳定现金流。打个比方,星巴克就像是把中国战场交给当地佣兵——自己退到后方当总指挥兼裁判,而且每年照样领分红、拿授权费。

谁真退出了?没人。

谁捡了便宜?也没有。

美方没丢主导权,中方拿到账面价值和增长空间,双赢?永远别信这种简单逻辑。

这笔账,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了?

先来掰扯一下这笔交易的核心数字。

截至公告发布前,星巴克母公司市值在920亿美元左右,中国区域营收占比约8.2%,根据线性法粗略估算,中国业务理论估值大约75亿美元

普通算法下,卖出60%的股权,怎么也得接近45亿美元的标价。

结果呢?只卖24亿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是亏了?

星巴克自己给出了另一组更偏向于“未来视角”的账法,中国业务总估值从静态股权变成了动态合集:24亿美元现金,16亿美元尚持股份价值,十年授权收益预期90亿美元。

拉通看,总盘子高达130亿美元

“75亿美元”的估值?那只是你看明面数字;而星巴克看的,是未来十年绑定一个中国资本怎样继续扩张、扩利的龄机。

真相是美国人从来不做赔本生意。只是这次他们把风险外包、回报内收。

星巴克被“迫卖”的前情提要

作为全球咖啡界的领头羊,星巴克过去十年在中国下得最狠的一步棋就是“开店”。

中国门店截至目前已经开到了8011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战场,占全球门店比例高达19.5%

截至2025财年前三季度,星巴克全球营收276.15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拿下22.7亿美元——仅占8.2%

19.5%的店,只换来8.2%的钱。

这说明什么?开得越多、回得越少

。门面战做到极致,但利润疲软到连华尔街都懒得听故事。

2025财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虽然实现了同比8%的增长,实际营收也不到8亿美元。在一片消费降级、品牌红利稀释、本土竞争者疯狂贴地飞行的背景下,星巴克已经拼不动了。

高调进、低调退,管理层其实早就想通了。

2023年的否认,一年前其实就透露了端倪

回头看2023年,时任星巴克CEO纳思翰还专门对外强调:“中国业务不会剥离,不考虑引战(战略投资者)。”

听起来很坚定?

其实恰恰说明,内部当时已经面临巨大压力,且处理中国市场的“选项”已经上桌。

换句话讲,星巴克在2023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在筹划退居二线、放手让本土资本接棒的“新打法”。只是那个时候,“怎么退”比“是否退”更重要。

毕竟哪能轻易放弃一个拥有14亿消费者、万亿潜力蓝海市场的阵地?


本质上,这是美国人的一次“中国突围”实验

看清楚了,星巴克此次中国“脱手”,不是放弃,而是调整打法。

战略主控依然保留,品牌授权费用持续获得,股权60%暂交本地玩家运营。

未来十年经营期,一旦形势逆转,仍可通过买回或其他方式重夺主动。

这跟麦当劳几年前的中国合资模式如出一辙。

换言之,这是美资在中国市场遭遇内卷打击后的“DEFENSIVE PLAY”(防守式布局),通过让渡表面控制权,置换稳定现金流和长期品牌授权收益,用时间这把刀,再搏一次中国咖啡梦。

格局够大,算盘够精。

接盘方博弈资本是狼,不是羊

很多人以为,星巴克中国易主是一场“美方退出,中方接盘”的传统剧情,但其实呢?

博弈资本可不是什么新手,他们是国内在运营整合、成本掌控方面非常擅长的私募机组,某种程度上,正是他们的介入才让星巴克看到了“卷不过但活着”的可能性。

据说,博弈资本的目标是把星巴克中国门店推进到2万家,直接干翻目前份额第一的瑞幸与后来势头正猛的库迪。

更关键的是,他们能把星巴克的“贵气”改成“接地气”,这对品牌本身的溢价,也许是把双刃剑,但对营收报表而言,绝对是喜讯。

未来十年,是星巴克的“绑定中国”计划

这不是一次股权交易结束后的“掌权切换”,而是一个绑定期十年的精密商战工程

星巴克这盘棋走得并不简单,把短期盈利压力甩给博弈资本承压,自己则稳坐收益方,哪怕门店赔钱,也照收授权费。

十年不变合同期内,稳住现金实收。

若中国市场后续反转、消费复苏,只需出价重新收购股份,即可翻盘。

你以为输了,其实是退一步布局长线。

你以为他们离场,其实是重新入局。

这件事其实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在外资不断“撤退”的表象下,真正重要的是:谁还在以另一种方式“死磕”中国市场?

星巴克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他背后其实是一股新的外资潮流——不再亲自掌控运营,而是通过合资、授权等方式转入“轻资产、高回报”的新形态。

这代表了什么?消费力变化、运营效率要求更高,中国市场正在逼着外资“换脑子”。

【总结】

说到底,星巴克只是在用更聪明的方式,继续抢占中国年轻人的时间与钱包。

对于我们而言,第一,要提高对市场主导权的敏感度;第二,要看清合资背后的主动与被动;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中国品牌要有运营力,更要有品牌心智的构建力

这场中国咖啡战,里子比面子重要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美食   商战   中国   咖啡   计划   美元   中国市场   股权   资本   品牌   业务   未来十年   美国人   外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