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由于杨振宁先生站的高度太高,以至于很多人似乎都对他的地位只有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
都知道他的地位很高,却不清楚他的地位到底能有多高。
对此,不妨来回顾一下当年他和李政道分手后,到底惊动了哪些大人物下场劝和就知道了。

说来也是令人唏嘘,就在杨振宁与世长辞的前一年,那个令他抱憾终生的人也去世了。
对,没错,这个让杨老到死都挂念的人,正是李政道。
两人的关系,那真是是非对错,难以论述啊!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并在六岁时就跟着父亲前去厦门求学,后也因父亲工作调动而前往北京读书。

而出生于1926年上海的李政道,则在江西一带求学。
如果照这个轨迹发展下去的话,那么两人大概率是很难产生什么交集的。
然而,1937年,伴随着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战火迅速弥漫神州,
当此之时,为了保留有生力量,大量工厂和学校纷纷搬迁至西南地区。

也正是因此,李政道和杨振宁都先后来到了昆明,这就为他们的相遇创造了机会。
再加上两人都是年少成名的物理学天才,而在当时的中国,懂这一行的确实非常少,
因此,因着学术交流的机会,在20世纪40年代初,两人就已经认识了,且真就是一见如故。

杨振宁对这个比自己小四岁的同道中人非常欣赏,据说还想将自己的妹妹介绍给李政道。
虽然最后,杨振宁也没能和李政道成为一家人,但还是做了月老,促成了李政道与其夫人秦慧君的婚姻,而这还只是两人羁绊的开始。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杨振宁获得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的资格,从而得以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并成功拜在了同样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教授的门下,

巧合的是,1946年,李政道也进入了芝加哥大学,而且他的导师也是费米教授!
正所谓,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本来两个人就志同道合,如今又在这异国他乡一同求学,那关系自然亲近得很。
事实上,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杨振宁和李政道不仅做了邻居,而且确实亲如一家。

根据他们子女的回忆,那时依旧意气风发,且志同道合的两人经常有一些颇有牛仔风格的狂野之举。
比如开着跑车,带着家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跑遍美国西部。
只怕当时的两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志同道合的好友,终究还是落了个分道扬镳的收场,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1950年,伴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新中国与美国本就不太融洽的关系迅速降落冰点。
为了遏制新中国发展,美国政府不仅强行扣留那些试图回国报效的留美科学家,也掀起了整个美国社会反华的风潮。
而正在加州工作的李政道,也因此陷入了困境。
处境相对好一些的杨振宁在得知此事后,主动向李政道发出邀请,解了好友的燃眉之急,也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之后的几年间,两人一同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物理学研究,合作并肩,尽情攀登着科学的高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迅速在物理学界打出了名气。
对此,哪怕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也对两人非常欣赏,并曾如此形容:
两人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

奈何,好景不长啊!
原本要好的两人,很快就在论文的署名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比如在1952年,两人联合发表了两篇论文,《凝聚理论》,《格气和伊辛模型》,
一份是杨振宁署名在前,李政道在后,另一份则反之,

而原本根据惯例,这种多人合作的论文在署名时,要么就是按贡献的大小署名,
要么,就是按姓氏字母排序,
由于论贡献,两人难分伯仲,所以应该是按照字母排列,即,李政道在前,杨振宁在后。
然而,在季羡林之子,季承所撰的《李政道传》中却记载道,

在讨论署名问题时,杨振宁表示,自己稍微年长一些,所以希望能够排在前列。
李政道答应了,但没有完全答应,于是乎,就有了上述一份杨在前,一份李在前的情况。
这件事虽然不大,却让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以至于此后的几年间,两人都没有再合著过什么论文。

一直到后来,当李政道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并向杨振宁发出邀请后,两人才再次联手。
强强联合效果相当不错,1957年,两人一同斩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由于当时两人都是中国国籍,也就是说,这是中国人拿到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其意义不言而喻啊!

然后麻烦就来了。
两人再次因为署名之争产生了分歧,
李政道认为这个理论是自己先提出的,杨振宁也是受邀请后才加入的,所以,哪怕论贡献也是自己的大一些,应该署名在前。
而杨振宁则认为,这份荣耀本就是两人一同努力的心血,属于共同的智慧结晶,自己不矮一头。

且之后,两人还围绕着宇称不守恒理论,到底是谁发现的问题也有了截然不同的说法,并为此爆发过激烈的争论。
最终,两人的分歧再也无法弥合,并在不久后彻底分道扬镳了!
而这无疑是科学界的巨大损失!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为此还有不少大佬亲自下场,那他们分别又是谁呢?

1971年,伴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逐渐恢复了正常交往,很多心向祖国的科学家也终于能重返故土了,比如杨振宁和李政道。
在1971年,杨振宁就顶着重重压力回到了中国,并受到了毛主席与周总理等开国领导人的热情招待。
同时,周总理也当起了和事佬,希望杨振宁能够放下与李政道的分歧,

周总理曾如此劝道:
“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你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应该以大局为重”。
之后,在1972年,李政道回国时,周总理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多次想借两人归国的机会,让他们握手言和,并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支持。

可破镜重圆,哪是那么容易的?
彼时的李政道与杨振宁,都已经重新在不同的物理学领域,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想要重新合作,又哪是那么容易的?
再加上,当时周总理的身体也已经不容乐观,很多事情也是力不从心啊!

可想要让杨振宁与李政道和好的人,又岂止只有周总理呢?
这不,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又开始了劝和,

邓小平同志对杨振宁劝解道:
“你们两位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有什么矛盾不能坐下来谈呢?我可以出面为你们创造条件”。
并且,甚至两人心结一致的邓小平还想着通过举办,纪念宇宙不守恒理论提出30周年的学术活动,为两人创造一个面对面的谈话机会。

但结果嘛,我们就都知道了。
虽然从1972年起,几乎每年都会归华讲课,却心照不宣地避开了彼此。
哪怕在2003年,杨振宁已经归华定居后,依旧每年都会归华的李政道也没有主动看望。
终于,2024年8月4日,98岁的李政道于旧金山与世长辞,同年,他的骨灰被送至苏州安葬。

得知这一噩耗后,已是百岁老人的杨振宁,为两人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恩怨纠葛做了定论: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此生未了因”。
其实,无论是李政道还是杨振宁,他们都早已后悔了当年的意气之争。
奈何,终究还是看不透,放不下。
但这也没什么可自责的,毕竟,谁又能没点意气呢?

一晃眼,曾经意气风发,志趣相投,却又分道扬镳的两人,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可他们留下来的功绩却依旧璀璨夺目,而他们的遗憾也依旧令人惋惜。
但请不要因此而对他们有太多的苛责,毕竟,这世上哪有什么十全十美之事呢?
能曾拥有一位同道而行的知己,并领略过高处的风景,便已是难得了。

文章信息来源:
凤凰网:揭秘诺贝尔奖华人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恩怨始末 - 历史 -

北京日报:李中清:父亲李政道称赞杨振宁是伟大的物理学家

光明网:李政道与杨振宁:不守恒的友情 - 书摘 -

网易:杨振宁与李政道,世纪巅峰互怼60年,周恩来邓小平也劝不了 -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