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急事速回微信”
这封穿越时空的电报
不是来自上世纪的历史残片
而是互联网上掀起的一波复古回潮
网友晒出自己发的电报。图源小红书
近日,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发出公告,5月1日起将全面停止浙江杭州地区电报业务,在全国范围内,电报这一通信方式又少了一座坚守的城池。
杭州最后一名电报员任宏,也将在12月正式退休,彻底告别这份已经陪伴他数十年的职业。
余杭老电报员回忆
“过去电报七分钱一个字,最快三小时送到”
网友:青春结束了!
电报往事:
古早版5G
一字千金还不能秒回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 5G,只不过当年的“5G”电报一字千金,比现在的流量还贵。收到“急电”,别急,要先解码。
发电报的过程颇为繁琐:要先把汉字转换成莫尔斯码的数字,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固定的四位数字。收发报员的任务是收发这些数字,而解码工作是由专门的译电员来做,他们负责把收到的数字翻译成相应的汉字。
至于这些数字到底是“平安到达”还是“赶紧汇款”,都得等译电员翻译完才知道。秒回是不可能的,等解完码,急事都成往事了。
比起发条消息要精打细算的年代,现在能打完一句完整的话都算奢侈。
你发过电报吗?即使没有,小时候看谍战片里电报机“滴滴答答”响个不停,特工们翻着密码本,一脸紧张地敲击着电键,总觉得这是件又酷又神秘的事情。短短几声莫尔斯电码,竟能传递生死攸关的信息?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电报的发明可追溯到19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是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Samuel Morse)发明的电报机及摩尔斯电码,使远距离通信进入电子时代。随后,电报迅速推广,成为全球通讯的核心技术。
电报进入中国的历史始于清朝晚期。来到中国后,电报迅速成为了商贸、战争、外交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尤其在20世纪,它是时代变革的重要见证者。许多家书和情书都通过电报传递。
抗战时期,无数报务员坚守阵地,用一封封电报改变着战局。改革开放初期,电报更是商业往来的生命线,催款、传票、新闻通稿……一张张电报单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杭州:
最后一班电报岗
和最后一位电报人
杭州的电报业务曾在80年代达到巅峰。杭州最后一名电报员任宏,自1981年进入行业以来,一路见证了电报的兴衰。在上城区惠兴路9号的报房,他打开存满从1983年到现在所有电报存档的柜子,往昔片段浮现眼前。
杭州电信惠兴路营业厅的报房。图源:杭州日报
年轻时,任宏1分钟能打90多字,随手翻译3000个常用字,每天处理的电报高达1000多份。他原计划在今年年底退休。没想到,电报的落幕比他想象的来的还要快。
电报的浪漫
属于慢时代
去年年底,博主@浪花Curtis发布了一条vlog,记录了自己从北京到杭州仅存的电报点发电报的经历。遗憾的是,由于最后一台电报机坏了,最终只能用电脑打印。
杭州唯一一台电报机已经损坏。图源:杭州日报
寻找电报的视频
唤醒了很多沉睡的回忆
大家纷纷开始回忆
自己与电报之间的种种故事
有一对新婚夫妻特地从广东赶来杭州,发一封电报记录自己的婚姻誓言。
杭州的电报业务短暂迎来了复苏。杭州的武林广场营业厅工作人员表示,尽管电报机已因维修暂停服务,但许多年轻人还是愿意前来打卡,发一些祝福、情感寄语或是励志的话语。最多的一天,发出了70多封电报。
从前车马慢。一封电报,从字字斟酌到被敲成电码,再跨越千里抵达收件人手中,这份等待与郑重,如今已成过去式。当最后一封电报被发出,电报机的“滴滴”声也消失在时代的洪流里。0375 6015,这串代表“再见”的电码,是旧时代与新时代通信的分界线。
如果你还想感受电报的厚重与别致
不妨趁5月1日电报业务停止前
来杭州亲手寄一封电报吧
位置:中国电信武林广场营业厅
(武林广场地铁站E口附近)
发报只收现金,记得提前准备哦!
或许多年后翻开这封电报的你,会感叹那时的自己,还愿意相信慢一点的浪漫。
来源:杭州日报、浙江新闻、钱江晚报、潮新闻、社交平台等
编辑:周薇、俞宙
更新时间:2025-04-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