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方寸家书载烽火 归侨赤子“顾国难顾家”

在泉州华侨历史革命博物馆柔和的灯光下,一封长仅7.8厘米、宽7.3厘米的袖珍家书静静陈列。泛黄的纸页上,“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儿深知,但现在国难当头,儿顾国难顾家,请双亲原谅!”的字迹力透纸背,穿越80余载烽烟,依然传递着南安籍马来西亚归侨、抗日英雄李刚舍家卫国的赤子丹心与无悔抉择。

这封珍贵的家书,不仅是他个人革命生涯的见证,更成为激励后人传承爱国精神的永恒火种。

李刚


家书明志与抗日壮举

李刚,原名李敬文,1914年1月11日出生于南安市诗山镇红旗村一个马来西亚归侨家庭。“铁蹄蹂躏我神州,一代江山万种愁。不杀倭寇不除暴,苍天辜负少年头。”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17岁的李敬文发出了这样的怒吼,毅然休学投身革命。同年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李刚。

1937年,李刚亲自编撰《抗日基本认识》15题,并印制成小册子,让刘廷都、刘基固、刘长来等进步青年带着材料传播到村里和各个地下交通站,形成统一战线。李刚、朱汉膺、许运伙利用办夜校为掩护,对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年进行抗战革命宣传教育,组织识字班、政策班,讲述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事迹,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订阅进步的报纸杂志,写心得体会,引发进步思考,选送优秀文章传播。他们一方面抵御来自地方保安队隔三岔五的搜索和恐吓,传递着来自上级党组织的命令,一方面组织巡回剧团到沿海各个乡村和学校演出《大刀进行曲》《打东洋》《游击队之歌》等文艺作品,掀起救亡运动,唤醒民众,凝聚人心。

1938年,24岁的李刚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他的父母心急如焚,为他说了多门亲事,但他一拖再拖。在寄回的家书中,他祈求父母谅解自己无法奉命成家:“双亲大人: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儿深知,但现在国难当头,儿顾国难顾家,请双亲原谅!”

此后两年,李刚全身心扑在抗日救亡事业上。他奔波于泉州、莆田、福清党组织,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抗日救国运动。抵制日货,募捐支前,严惩汉奸……他广泛团结各界人士,建立“晋南抗日联乡自卫队”“妇抗会”“青年抗敌服务团”“抗日剧团”“抗日宣传队”等组织,又派地下党员掌握当时的《泉州日报》《抗日导报》等舆论阵地,在抗日运动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组织。

1940年冬,李刚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奉命前往福建省委在武夷山举办的干校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1941年1月底,研究班遭国民党军突袭,他在突围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曾与李刚一起突围的老同志回忆,在突围时,李刚一直鼓励大家:“只要心中有党,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精神传承与时代回响

英雄虽逝,精神长存。李刚的故事和他的家国情怀,在他的家乡红旗村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今年年初,经过精心修缮的李刚旧居正式对外开放,红旗小学后侧的李刚纪念馆也完成升级改造,成为当地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村民和学生经常来这里参观。”红旗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李江立说,村里的老党员常带着孩子重温李刚的英雄事迹。

位于南安市诗山镇红旗村的李刚纪念馆


在纪念馆内,红旗小学老师郭桂茹和小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师生们讲述着革命先烈李刚10年的革命战斗足迹。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沧桑的革命遗物,一个个鲜活的革命事例,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参观者。

“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要传承他们的红色基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曾经到此参观的海丝商报小记者黄芷莹深受触动。

家乡的巨变是英雄精神最深刻的注脚。红旗村的村民们将李刚的牺牲与奉献铭记于心,看着通到家门口的水泥路和学校崭新的教学楼,他们由衷感慨:“好日子是李刚他们拼出来的,不能忘!”

2018年12月,由诗山镇红旗村村委会捐赠给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那份珍贵家书,已成为馆藏重要红色文物,无声诉说着赤子当年的抉择与信念,至今仍在传递着跨越时空的磅礴精神力量,激励后人砥砺前行。(记者 王丽清 李想 文/图)


来源:海丝商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历史   归侨   国难   赤子   家书   顾家   方寸   烽火   李刚   泉州   南安市   精神   先烈   双亲   积谷防饥   党组织   国难当头   养儿防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