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感在中医中属“时行感冒”范畴,主要因外感风邪夹杂寒、热、暑湿等邪气侵袭人体致病,治疗需辨证分型,通过中药、穴位刺激、饮食调理等综合干预,恢复正气。中医治疗需要专业医师辨证施治,不同症状类型对应不同中成药:

风热犯卫型
- 主要表现:病初起时发热(或不发热)、咽喉红肿、轻微咳嗽、无汗。
- 推荐药物: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类,如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清开灵颗粒(胶囊、软胶囊、片)、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等。儿童可选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风寒束表型
- 主要表现:怕冷、发热(或不发热)、无汗、全身酸痛、流清鼻涕。
- 推荐药物:九味羌活丸(颗粒)、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胶囊)等。
表寒里热型
- 主要表现:怕冷与高烧并存、头痛身痛、塞痛、口渴。
- 推荐药物: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表里双解类。

热毒袭肺型
- 主要表现:高烧不退、喘息咳嗽、痰黄粘稠、口渴、咽痛、眼睛发红。
- 推荐药物: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类,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银黄类制剂等。儿童可选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等。
其他注意事项
- 重症患者恢复期也可采用中医调理;
- 孕妇用药需避开活血化瘀类药物,注意保胎;
- 儿童用药需按体重调整剂量,不可使用未标注儿童适应的中成药。

二、中医特色疗法
1.穴位疗法
- 按摩:风池、大椎、合谷等穴位疏风解表;足三里增强体质。
- 艾灸:适用于风寒型流感,灸大椎、肺俞以温通阳气。
- 刮痧:针对风热或暑湿型,刮拭背部膀胱经泄热祛湿。
2.中药外治
- 药浴:紫苏叶、艾叶煮水泡脚驱寒。
- 香囊:佩兰、苍术等芳香避秽药材随身佩戴。

三、预防与调护
1.饮食调理
- 风寒型:生姜葱白红糖水驱寒;风热型:金银花薄荷茶清热。
- 避免油腻辛辣,多食山药、百合等健脾润肺之品。
2.生活习惯
- 保持室内通风,流感高发期减少聚集。
- 适度锻炼(如八段锦、太极拳)提升卫气抗邪能力。

3.高危人群防护
- 体弱者可日常服用玉屏风散提升免疫力,配合按压足三里。
四、注意事项
- 中医治疗需结合个体体质,避免盲目使用“偏方”。
- 若高热不退或出现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通过调和阴阳、扶助正气,可有效降低流感易感性及重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