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诺奖公布,网上总要吵一轮。
有人抱怨:"中国科技这么强,为啥得诺奖的这么少?"
有人直接开骂:"论文注水""缺乏原创""外强中干"。
这些话听起来痛快,问题是,很多人可能压根没搞清楚诺奖到底在评什么。
有人专门统计过,2011到2020年间拿诺奖的自然科学家,从发表关键论文到最终获奖,平均等了28.6年。这个规律到现在也没变。
2023年化学奖给了量子点的发现,关键论文发在1981年和1993年。从成果出来到拿奖,等了三四十年。
2024年化学奖给的蛋白质计算设计,核心工作做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
今年202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性T细胞,发现在1995年,机制搞清楚是2001年。
诺奖不是评你今天发了多少论文,它看的是三十年前你做了啥。
那咱们倒回去看看,1995年前后中国科研是什么水平。
《细胞》《自然》《科学》这三大顶刊,1997年一共发了6304篇论文。美国2778篇,英国690篇,德国292篇,法国209篇,加拿大182篇,日本166篇。
中国呢?14篇,占比0.22%。
这个数字看着挺扎心的,但它就是现实。拿这点基数去指望诺奖,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有人说中国科技落后一百年,这个印象可能就是停留在20世纪。问题是现在都2025年了,还拿三十年前的数据说事,这不是刻舟求剑吗?
2024年中国在自然指数收录的期刊上发了40233篇论文,美国31539篇。咱们的论文数量是美国的127.57%。
自然指数份额32122,比2023年涨了17%,排名世界第一。
这能说明我们科技全面超越美国了吗?不能。但至少证明,今天的科研基础跟三十年前完全是两码事。
按照诺奖的评选规律,如果我们现在做出重大突破,三十年后也就是2055年前后,应该能看到收获期。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论文数量上去了,不代表质量行啊,说不定都是抄的。"
学术造假确实存在,这事得承认。但不能因为有人造假,就把所有科研工作者一棍子打死。
日本2014年出了个STAP细胞造假事件,理化学研究所的小保方晴子宣称发现革命性成果,最后被扒出来数据造假。
韩国2005年有个黄禹锡,号称克隆之父,宣称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后来证实论文数据是伪造的。
美国也不少。哈佛商学院有位明星教授被指控数据造假,斯坦福前校长因为论文里图片被篡改,2023年辞职了。
你能因为这些案例就说日本、韩国、美国的科研都是假的吗?显然不能。
Retraction Watch数据库显示,中国累计撤稿约17541篇,美国约3006篇。单看数量确实中国多。
但另一项研究按撤稿率排名,埃塞俄比亚最高,然后是沙特、巴基斯tan、中国、埃及。中国不是最严重的,但也排在前面,问题客观存在。
关键是,不能因为少数人学术不端,就否定那些踏实做研究的科学家。这对那些真正在实验室里熬夜做实验、一点点推进科学边界的人来说,太不公平了。
论文产出第一,不等于科技实力第一。这话得说清楚。
我们目前的科研更偏重技术应用和实验开发,基础研究投入跟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
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搞清楚"为什么",后者是解决"怎么做"。
国内以前有种思潮,觉得科研要为生产力服务,不能快速应用的理论研究是浪费钱。在那个年代,这个想法可能有道理。
但现在还是这么想就有问题了。每次有重大基础科学发现,比如引力波被证实,总有人问:"这有啥用?还不如把钱直接发给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到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从896亿元涨到3.63万亿元,涨了40多倍。研发投入强度从1%提升到2.69%。
按规模算,2024年我们研发经费大概是美国的一半,还有差距。但近几年基本保持每年10%左右的增速。
看结构的话,基础研究投入占比6.88%,虽然创了历史新高,但美国这个比例在15%左右。
这说明啥?我们过去的优势主要在应用和转化环节,基础科学投入相对不够。
基础研究是从0到1的突破,是所有技术应用的源头。这块薄弱,直接影响我们产出颠覆性成果的能力。
换个角度想,能把世界第一拿来做比较对象,本身就说明实力上来了。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持续超越昨天的自己,不是一味跟别人比,更不是死盯着某个奖项。
大到诺贝尔奖,小到人生中的一场考试,那都只是结果。不能把结果当成唯一追求。只要持续追求卓越,成功早晚会追上来。
最后说个冷知识:科学家除了得有三十年前的硬成果,还得确保自己能活到领奖那天。诺奖这个"迟到大王"的外号可不是白叫的。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