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这个品牌当年横扫中国运动市场,李宁不敢硬碰,安踏只能跟着学。广告铺天盖地,门店密布全国,一件外套能卖上千块,明星抢着穿,年轻人疯着买。
谁都没想到,短短十几年,门店关了大半,销量崩了,月亏一个亿。更讽刺的是,它现在靠“卖商标”续命,活得像个笑话。
它就是曾经的Kappa。
一个意大利老牌运动品牌,一度是潮流的代名词,风头甚至盖过耐克和阿迪。可现在,不管你是在商场还是社交平台,都很少再听到它的名字了。

到底是市场变了,还是它自己出了问题?我们慢慢说。
2005年,Kappa在中国突然火了。火得莫名其妙,也火得理所当然。
那年,陈义红接过Kappa中国业务的时候,这个牌子已经在中国试水三年,但市场反应冷得像冬天的海水。
李宁原本代理它,结果照搬照抄意大利那边的设计,没人买账。产品风格老气、剪裁宽松,和当时中国年轻人追求的“时尚”两个字压根不沾边。

李宁干脆放弃了,陈义红却看出了门道。
他不想做一个传统运动品牌。耐克、阿迪、李宁、安踏已经把那个市场挤得水泄不通。他要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运动+时尚”。
这个想法在2005年来说,算是激进了。
他找来了韩国设计师洪宣,年薪30万美元。做设计的不看学历只看作品,这个人确实懂潮流,也懂中国年轻人。

他把Kappa的产品彻底改头换面,紧身剪裁、明亮配色、极具辨识度的Logo设计,和当时满大街的运动服一比,简直是来自另一个世界。
效果立竿见影。
明星纷纷上身,广告铺满地铁和商场,很多人第一次知道Kappa,不是因为足球,而是因为黄健翔穿着它在电视上解说比赛。
陈义红的第二步棋,更狠。

他放弃自建工厂,转而采用“轻资产”模式。100多家代工厂供货,自己只保留一家江苏工厂做示范。
门店也不自己开,而是放给专属经销商运营,不收加盟费,不要预付货款,利润高到吓人。你只要卖得动货,Kappa就让你赚个盆满钵满。
这种模式一开始就像开挂一样。
2006年,为了筹钱扩张,他找到了摩根士丹利谈合作。对方一听Kappa的赚钱模式,当场就表示愿意投资3800万美元,换20%的股份。前提是,陈义红要签下对赌协议。

也就是说,如果达不到目标,陈义红得自己掏钱赔。
陈义红签了。他太自信了,也确实有资本自信。
2007年,中国动向(Kappa母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市值一度超过200亿港元。那年李宁还在打基础,安踏刚起步,Kappa已经在资本市场笑开了花。
2008年,Kappa的销售额达到33亿元,净利润13.1亿元,毛利率58.5%,把李宁和安踏甩在后头。

2010年,Kappa门店数量飙到3751家,年销售额42.6亿元,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最具潜力企业”。
风头一时无两。可你也知道,凡是起得快的,跌得更快。2011年之后,Kappa开始走下坡路。
起因并不复杂。北京奥运会之后,整个运动市场迎来一次集体“退潮”。大家囤了太多货,卖不出去。
李宁、安踏、特步、361度,加起来库存超过37亿。Kappa当时的库存周转天数是54天,比李宁还高。

最要命的是,它的轻资产模式开始反噬。经销商为了清库存,开始串货、降价、甚至卖假货。
你在商场里看到Kappa正价卖899元,转头淘宝一搜,300元还包邮。消费者根本分不清真假,经销商也不受控,品牌形象就这么被砸了。
陈义红意识到了问题,但已经晚了。
因为他没有直营渠道,没法一手掌控销售终端;也没有研发团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更没有自己的工厂,货出了问题只能怪别人。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也没闲着。
安踏早在2009年就拿下FILA,把高端运动时尚这块蛋糕吃得死死的。李宁则抓住“国潮”这股风,重新崛起。
Kappa呢?它的“运动时尚”已经不再新鲜。它试图翻身,做了很多尝试。
2016年,签下权志龙,推出“串标”设计。2018年,又和日本设计师仓石一树联名。但这些产品不是太贵没人买,就是设计太怪没人懂。
2019年,他们改口说要转型“潮流品牌”,提出“四大维度升级”,还签下黄明昊、范丞丞这些流量偶像。但你不能靠明星撑起一个品牌,消费者要的是产品,不是代言人。

2020年,Kappa又想回归专业运动,开始赞助国家滑板队。听起来挺好,其实只是换了个方向继续试水。没有核心技术、没有研发投入,怎么和安踏、李宁竞争?
它的研发预算连FILA的零头都不到。你不能又想高端,又不做产品。这就是Kappa的死穴。
2020年,服装业务只赚了5900万元,还不是靠卖衣服,是靠投资收入撑着。2022年,亏了17.83亿元。2024年,又亏了6.39亿元。你以为它会破产?没有。它开始“卖商标”。

把Kappa在日本的商标卖了,把Phenix在多个国家的使用权也卖了。甚至把“Kappa Kids”在中国的商标,以10年期卖给了泉州一个鞋厂。
靠卖身,续命。谁能想到,那个年赚13亿、门店超3000家、曾经碾压安踏李宁的品牌,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问题到底出在哪?说到底,是它的轻资产模式。
一开始靠这个模式起飞,扩张快、风险低、利润高。但一旦市场环境变了,它就完全失控了。没有直营,没有供应链,没有研发,没有产品力。只靠经销商卖货,品牌迟早会烂。
再一个,它的定位始终摇摆不定。运动?时尚?潮流?专业?它什么都想做,最后什么都没做好。

消费者其实不在乎你怎么定位,他们只看你产品好不好看、穿不穿得出去、性价比高不高。Kappa的产品,既不便宜,也不实用,还不够潮。你说它卖给谁?
再说行业本身也变了。以前是“品牌驱动市场”,现在是“爆款驱动品牌”。
一个款卖得好,能救你一年。李宁有“悟道”,安踏有“闪电”,FILA有“斐乐小白鞋”。Kappa这些年,有什么爆款?没有。
它不懂年轻人,也不懂电商。它活在十几年前那个靠明星带货的时代,却没看到现在靠的是产品自带流量。

2025年了,Kappa还活着。但它活得不像一个品牌,更像一个商标资产包。
还能翻身吗?只要它还在中国市场,就不是没有机会。但前提是,它得真正明白自己是谁,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别再摇摆,别再试探。中国市场不缺品牌,缺的是专注。
Kappa如果还想翻盘,第一步就是放下过去的光环,重新出发。否则,它只会继续被遗忘,直到被彻底抹去。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