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亲王胤祥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在康熙帝的所有皇子中,雍正对他用情最深,几乎将能给的荣誉都给了他的十三弟。然而,胤祥本人福气不够,只活了45岁,而且他四个成年的儿子,除了承袭怡亲王爵位的弘晓外,结局也很一般。
胤祥应该是一个用情专一的好男人,他与嫡福晋兆佳氏的感情很好,在生育的九子四女中,有五子二女皆为兆佳氏所出。其中长大成年的四个儿子中,又有三个都是嫡出。那么胤祥的四个成年儿子都是什么结局呢?
弘昌生于康熙四十五年,是胤祥的侧福晋瓜尔佳氏所生,排行最大。弘昌自小就顽皮贪玩,对读书骑射提不上一点兴趣,且本人的天赋也不高。尽管是长子,可是胤祥对他并不喜爱。
年长以后,弘昌更是不学无术,认为父亲贵为怡亲王,又深受伯父雍正的宠信,对谁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可就是这么一个货色,雍正还是看在胤祥的面子上,封他为贝子。
要知道,贝子属于宗室中的“入八分”高级爵位,康熙朝就出台规定,亲王庶出之子最高只能封到不入八分辅国公。
胤祥自己觉得都不好意思,他主动向雍正奏请,将弘昌圈禁在府中。雍正对弘昌的评价也不高,说:“弘昌秉性愚蠢,向来不知率教,伊父怡亲王奏请圈禁在家”。直到胤祥去世之后,雍正才将弘昌释放。
乾隆继位后推恩宗室,封弘昌为贝勒,可是这个家伙却不知感恩,与庄亲王胤禄、理亲王弘弘晳走得很近,对乾隆的皇权发起挑衅,结果被革了贝勒爵位,此后三十余年间,浑浑噩噩无所作为,到死的时候,乾隆连个谥号也没有给他。
弘暾排行第三,是胤祥和兆佳氏的嫡长子,生于康熙四十九年。弘暾和他的哥哥弘昌比起来,简直就是天上地下,他不仅聪明好学且天赋很高,胤祥夫妇对他甚是喜爱,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
嫡长子的地位是高贵的,雍正元年就给按照惯例封弘暾为亲王世子,如果不出意外,弘暾就是日后怡亲王的法定承袭人。
可是意外还是出了,雍正封弘暾为世子的时候,他才13岁,按照朝廷的礼制要到20岁的时候才能行正式的册封礼。可就在弘暾19岁的时候,突然患了一场大病,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撒手人寰了。
弘暾的病逝给胤祥夫妇带来沉重的精神打击,由于未行正式册封,雍正只能追封他为贝勒。更让胤祥伤心的是,弘暾去世的当年才与富察氏刚定亲婚礼也没有正式举行。
富察氏也是个烈女,她为了弘暾守了一辈子的活寡,雍正疼爱侄媳,封其为贝勒嫡福晋,当胤祥去世之后,下旨由兆佳氏将其接进门,成了怡亲王府的准儿媳。
弘晈排行第四,是胤祥的嫡次子,生于康熙五十二年。论天分他介于弘昌与弘暾之间。弘暾去世之后,胤祥夫妇对他重点培养,同样也寄予了厚望。
雍正三年,雍正帝以胤祥“总理事务谨慎忠诚,从优议叙”为由,在亲王之外额外加封一个郡王爵位,并明确说明,让胤祥自己在儿子中挑选一人承袭。
雍正嘴上是说让胤祥在儿子中挑选一人,实际上胤祥根本没得挑,因为除了弘晈以外其他儿子不是年龄太小,就是非嫡出,只有弘晈最符合条件。
故而,弘晈于雍正八年被封为宁郡王。作为亲王的嫡子,弘晈能在父亲胤祥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封为郡王,这在清代也是极为少数的。不过,弘晈由于特恩受封郡王,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承袭怡亲王爵位的资格。
乾隆继位后,对这个堂弟其实还是很不错的,然而弘晈和弘昌一样,偏偏不走正道,非要和弘皙他们搅在一起。乾隆看在去世的十三叔面子上,对他网开一面,保留了他的郡王爵位,但同时对他进行了诸多的政治限制。乾隆二十九年,弘晈去世享年五十二岁,赐谥曰良。
弘晓排行第七,生于康熙六十一年。根据史料的记载,弘晓似乎更像是一个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汉人子弟,他的性格较为内敛,读书的兴趣远高于骑射,这也让他的成为弘字辈中最有学问的一个。
雍正八年胤祥病逝,雍正皇帝心如刀绞,将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弘晓身上,在上谕中雍正说:“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乾隆继位后严格遵守皇考的指示,对弘晓偏爱有加,乾隆初年让他兼管理藩院事务,不久又任正白旗汉军都统。然而弘晓的政治天赋一般,没有干出过什么突出的政绩。
后来乾隆将其解职,弘晓头上只有一个怡亲王的空衔,他一头埋进书堆之中,后半生的精力全部放在藏书上。据说,乾隆皇帝下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规定京师和全国都要献书,怡亲王府唯独是个例外,没有一本书上交四库馆。
所以怡亲王府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一直是私人最大的藏书家,其藏书被编为《怡府书目》,盖有“怡府世宝”。弘晓于乾隆四十三年去世,年57岁,赐谥曰僖。
事实上,胤祥不仅几个儿子没有太大的作为,就是怡亲王一脉的后世子孙,在政治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而且还有两代怡亲王死于非命,在清代所有铁帽子王中,算是命运最坎坷的一家。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