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量子计算领域传来重磅消息: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Manuel Endres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宣布构建出包含6100个中性原子量子比特的阵列——这个数字几乎是此前世界纪录的十倍,更颠覆了“量子比特规模与精度不可兼得”的行业认知。当全球目光聚焦于这台“量子巨无霸”时,中国科研团队早已在中性原子、超导、光量子三条赛道齐头并进,一场关于“量子霸权”的暗战,正从实验室蔓延至产业赛场。
从“光学镊子”到6100比特:Caltech如何打破量子“规模诅咒”?
量子比特的“脆弱性”,是量子计算发展的最大拦路虎。这些承载信息的微观粒子(如原子、电子)一旦受到外界干扰,就会丢失量子态——就像风中摇曳的烛火,稍有震动便会熄灭。过去十年,全球科学家都在与这个“诅咒”对抗:增加量子比特数量,精度就会下降;追求高精度,规模又难以突破,始终被困在“百比特量级”的瓶颈里。
Caltech团队的突破,始于一把神奇的“镊子”——光学镊子。
简单来说,这是一束被精准聚焦的激光束,其产生的微小光压能像镊子一样“夹住”单个原子。Endres团队的巧思在于,他们将一束激光通过特殊光学器件分成12000束,在真空室中同时捕获了6100个铯原子(剩余光束作为冗余备份),并将这些原子整齐排列成阵列——在显微镜下,每个原子都是一个闪烁的光点,构成了量子计算机的“硬件基石”。
更惊艳的是“鱼与熊掌兼得”的性能:这些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达到13秒(即保持叠加态的时间),是此前中性原子系统的近十倍;对单个量子比特的操作精度更是高达99.98% ——要知道,量子计算的容错系统对精度要求极高,操作误差一旦超过0.1%,纠错成本就会指数级上升,而Caltech的精度已无限逼近“实用化门槛”。
“人们总说‘大就是糙’,但我们证明了规模和精度可以共存。”团队核心成员、研究生Gyohei Nomura的这句话,道出了突破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实现了“原子搬家”:通过调整激光束,能在阵列中移动原子并保持其量子态稳定——这相当于在“奔跑时平衡一杯满水不洒”(研究生Hannah Manetsch的生动比喻),而这种动态调整能力,正是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实现纠错的核心前提。
目前,这台6100比特阵列还未实现“量子纠缠”——这是量子计算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关键一步,也是Endres团队的下一目标。一旦完成纠缠连接,它将能模拟新材料分子结构、破解复杂密码系统,甚至为黑洞物理研究提供“量子模拟工具”。
中国赛道:中性原子紧追,超导、光量子多点开花
当Caltech的成果刷屏时,中国科研团队早已在量子计算的“多条赛道”上跑出了自己的节奏。不同于部分国家聚焦单一技术路线,中国采取“超导为主攻、光量子和中性原子为突破”的策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其中,中性原子路线虽起步稍晚,但进步速度令人瞩目。
在中性原子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 是最亮眼的“追赶者”。2024年,中科大潘建伟团队与中科院物理所合作,利用自主研发的“高保真度光学镊子阵列”,成功构建出包含1024个铷原子量子比特的系统,相干时间达到8秒,操作精度99.95%——尽管规模仅为Caltech的1/6,但从“0到1000”的突破仅用了3年,增速远超国际平均水平。更关键的是,团队攻克了“原子阵列动态重构”技术,能在10毫秒内完成原子位置调整,这一速度已接近Caltech的水平。
2025年6月,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再传捷报:他们通过“双色激光镊子”技术,将量子比特的捕获效率从70%提升至92%,成功构建出1200比特的中性原子阵列,并首次在实验中实现“10个原子的部分纠缠”——这意味着中国团队已迈向量子计算的“实用化门槛”。清华团队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性原子的优势在于‘规模易扩展’,我们的目标是2026年突破5000比特,2028年追上国际领先水平。”
而在超导和光量子路线上,中国已处于“第一梯队”。
超导量子方面,本源量子(中科大孵化企业)2024年发布的“本源悟源4.0”超导量子计算机,搭载512个量子比特,操作精度99.99%,相干时间15微秒——虽比特数不及Caltech,但超导路线的优势在于“操作速度快”,更适合金融建模、药物研发等场景。目前,本源量子已与华为、中兴合作,将量子计算原型机用于5G信号加密优化,完成了全球首个“量子-经典混合通信实验”。
光量子路线则由国盾量子和浙江大学领跑。2025年3月,浙大团队在《科学》发表论文,宣布实现“144个光子的量子纠缠”,打破了此前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保持的128光子纪录——光量子计算机的优势是“抗干扰能力强”,无需超低温环境,更适合民用场景。国盾量子基于这一技术,已研发出“量子加密路由器”,在安徽、浙江等地的政务网络中试点应用。
量子竞赛的核心:路线之争与实用化焦虑
Caltech的6100比特阵列,再次点燃了量子计算的“路线之争”。目前全球主流的量子计算技术路线有三条,各有优劣,也决定了不同国家的竞争策略:
- 超导量子:以IBM、谷歌、本源量子为代表,优势是操作速度快、精度高,缺点是需要超低温环境(接近绝对零度),且比特数扩展难度大——IBM最新的“量子鹰”超导计算机虽有1121比特,但精度仅99.9%,纠错成本极高。
- 中性原子:Caltech、中科大、QuEra(美国初创公司)主攻,优势是规模易扩展、可动态调整,缺点是操作速度较慢,纠缠实现难度大——但Caltech的突破证明,这条路线有望先实现“万比特级”阵列。
- 光量子:中国国盾量子、英国PsiQuantum为主,优势是常温运行、抗干扰,缺点是光子损耗率高,目前比特数普遍在百级以内。
路线没有“绝对最优”,但“实用化进度”已成为全球焦虑的焦点。尽管量子计算机的比特数从2019年的53比特(谷歌“悬铃木”)飙升至如今的6100比特,但真正能“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案例仍屈指可数——这就像“有了超跑,却没有合适的赛道”。
Caltech团队也承认,6100比特阵列目前还只是“硬件积木”,要实现实用化,至少需要三个突破:量子纠缠的大规模实现、容错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适配量子计算的算法开发。而这些突破,恰恰是中国团队的“发力点”:中科大已开发出“量子纠错专用芯片”,能将纠错效率提升30%;华为量子实验室则发布了“量子编程框架HiQ”,支持超导、光量子两种路线的算法开发,目前已有超过100家企业接入该平台。
未来五年:量子计算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界”
当我们讨论6100比特或1024比特时,更该关注的是“量子计算离普通人有多远”。根据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预测,2030年前后,量子计算机将实现“小规模实用化”——可能先应用于药物研发(模拟蛋白质分子结构)、材料科学(设计高效电池材料)、金融风控(复杂衍生品定价)等领域。
中国在这场竞赛中,既有“国家队”的基础研究支撑,也有“企业队”的产业转化能力。2025年,合肥、上海、深圳三地已建成“量子计算产业集群”,聚集了超过200家量子科技企业,形成从核心器件(如超导量子芯片、光学镊子)到整机制造、算法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深圳量子科学实验室甚至推出“量子计算共享平台”,中小企业只需支付少量费用,就能远程使用超导或光量子原型机——这种“降低门槛”的做法,正加速量子技术的产业落地。
Caltech的6100比特阵列,不是量子计算的“终点”,而是“新起点”。它证明了中性原子路线的潜力,也倒逼其他路线加速创新。对中国团队而言,追赶的同时更需“差异化突破”——比如在光量子与通信的结合、超导量子与AI的融合等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量子赛道”。
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打开手机APP,就能通过“量子云计算”快速完成复杂的数据分析;医生能借助量子模拟,为癌症患者定制精准的靶向药物;金融机构能利用量子算法,提前规避系统性风险——这些场景,正在从“科幻”走向“现实”。而加州理工与中国团队的这场“量子赛跑”,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人类社会。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