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6家美企采取措施,如今沉默4天后,美国发起报复,抛出覆盖数百家中企子公司的穿透性制裁规则。
美东时间2025年9月29日,美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对被列入美“实体清单”等的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对此,我商务部发言人表示中方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对比中美制裁,我们可以发现中方的反制,是在法律框定内的精准打击,每一步都合理合法。
很多人没注意,中方这次制裁不是“随性而为”,而是把法律依据和打击目标都摆得清清楚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规则依据扎实。此次行动直接援引《反外国制裁法》和《出口管制法》,这两部法律清晰界定了“危害中国主权”“协助第三方规避管制”的具体情形。比如此次被我国列入管制清单的萨罗尼克公司,给台军提供水上无人艇技术,直接触碰“一个中国”红线。爱尔康公司输出卫星通信技术,实质是帮台构建军事通信网,这些都是法律明确的违规举措。
第二,打击范围收得较紧。中方没搞“连坐”,总共制裁6家,还分了2类情形,即3家进“不可靠实体清单”限制投资,3家进入“出口管制名单”禁售军民两用物项。对比美方动辄把上百家中企拉清单,中方只盯着有明确问题的美国企业,其他只要合规经营的,一点没受影响。
第三,实际效果戳得准。被制裁的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是美国最大造船企业,其航母建造用的不少精密密封件靠中国供应。中方一断供,它的巨型浮船坞就面临部分物件短缺的情况,这会严重影响正在建造的美军舰艇的进度。
这样可以让美方清楚一点:触碰红线就得付代价。
可以说,中方的逻辑很简单:依法依规出手,不无端扩大打击面。这符合国际公认的“国家安全例外”原则,挑不出毛病。
而美国商务部9月29日发布的穿透性制裁规则,表面说是为了堵漏洞,实际是把制裁网撒得更大了。
比如其核心条款,只要在“实体清单”的中企持股超50%的子公司,不管做什么业务,都按母公司标准制裁。截至9月中旬,美方“实体清单”里的中企已经有上千家,按这规则,全球不少公司都会被拖下水,半导体、航天这些关键领域首当其冲。
但这里面藏着2个大问题。一是规则太模糊。没说清“子公司”算不算间接持股,没说合资企业要不要算,更没说企业怎么合规避险。国际供应商怕担责,很可能干脆不跟所有涉华子公司合作,哪怕这些子公司从没碰过所谓“敏感技术”。
第二是逻辑不合法。正常制裁只针对违法主体,美方却搞关联定罪,完全违反“比例原则”。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4天“沉默期”。目前来看,这段沉默时间里,美国其实是在协调军工企业和商务部,想靠扩大制裁抵消中方反制影响。美方说要防止技术扩散,但大家都清楚,真实目的是卡中国高端制造的脖子。
最后,这场双方制裁与反制裁的博弈核心,其实也是国际规则话语权的争夺。中方在做的,是把反制的规矩立得更稳,用明确法律界定边界,让国际社会看得懂、能预期。
美方却在搞双重标准,自己早就对外国企业用类似穿透性制裁,却骂中方反制破坏秩序;动辄以“安全”为由封锁他国商品,却要求他国市场对美企全面开放。这种做法连盟友都受不了,欧洲很多半导体企业在华有合资公司,若美方规则真落地,它们要么丢中国市场,要么违美方规定,里外不是人。
从长远看,美方的路子走不通。首先是中国在特种材料、稀土精炼等领域的优势短期内没人能替,美方制裁越狠,中方越会加速自主。亨廷顿公司想找欧洲替代供应商,结果报价翻倍还得等半年,新建供应链至少要3年,时间上根本耗不起。其次是国际社会越来越反感单边制裁,更多国家开始期待多边机制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美方可能以为扩大制裁能逼中国让步,但它会认识到自己低估了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决心。规则较量拼的是“逻辑硬不硬”,中方依法精准出手,美方靠模糊条款打压,谁在守秩序、谁在搞霸权,答案越来越一目了然。而这也会加速美国霸权的崩塌速度。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