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案了!“亚丑钺”主人是大禹的搭档,传说中的夏都是古青州

山东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一件铭文重器静默诉说著一段被误读三千年的历史,最新研究揭示“亚丑钺”的真正主人竟是大禹治水的搭档伯益。

一九六五年那年秋天,地里头正干活呢,青州这地方冷不丁就拱出来一个青铜钺,考古队的人瞅着上头那俩字“亞醜”,干脆就叫它“亚丑钺”,一下子整个圈子都炸了锅,这半个多世纪,嘴皮子官司就没停过,最近有行家拿着放大镜使劲看那铭文,说这个“醜”字,压根就不是丑,是“斟”字的老祖宗,画的是一个人头顶神冠,东夷的大祭司嘛,手里正端着个酒坛子倒酒呢,“亞”也不是个啥符号,是“郭”字,外头那一圈就是城墙,俩字合一块儿,不就是斟国嘛。

你再看苏埠屯那片墓地,那规模大得吓人,说是挖出来有两百万平方米,就说那个一号墓,那结构,四条墓道正好拼成一个“亞”字,里头陪着死了四十八个人,这排场,也就比殷墟的王陵差那么一点点,墓里头那把青铜钺,三十二点七厘米长,刀刃三十四点五厘米宽,全国商代出土的钺里头,就数它做的最讲究,规格最高,这么大的阵仗,你说这墓主人不是一方诸侯级别的谁信,传言里还说,他就是夏朝斟灌氏的后人。

这铭文一解读,一帮搞不同学问的人凑一块研究,大伙都看明白了,那个“醜”字说白了就是“酉”边上站个戴羽毛帽子的人,画的就是搞宗教仪式,大祭司在斟酒,“亞”字呢,四面有城郭,这不明摆着是国徽嘛,不是随便刻的字,这一下就跟《竹書紀年》里头写的对上了,夏王太康、仲康、后羿、夏桀,全都在斟鄩建过都城,夏王相也住在斟灌,这两个地方,都在老青州那片地界。

说到伯益,舜帝给他的官,叫“作朕虞”,管山管水,治水有功,还会挖井,教老百姓种稻子,舜帝挺赏识他,还把闺女嫁给了他,青州古代有个名叫“益都”,就是为了纪念伯益这个人,这个“益”字,在老话里头跟福气是一个意思,跟那种斟酒祭祀的氛围正好搭上了。

地理上的证据也有,青州正好在海和岱山中间,《尚书》里写过,说这地方土地是白色的,挨着海,地肥得很,苏埠屯那墓地,就在青州的东夏镇,你听听这地名“东夏”,那股子夏朝的味儿都快溢出来了,临朐那边还出土过一个叫“鄩仲”的青铜盘,这就证明了老斟鄩氏就是在这块地方活动,地名,文物,一条条线索全指着青州就是夏都。

商周换代那会儿,这故事还能接上,商纣王杀了九侯,就有人猜这九侯就是斟灌氏的后代,到了西周初年,周公往东边打,有个铜鼎上就记着“伐东夷,丰白、甫古咸斩”,这个甫古,其实就是蒲姑,蒲姑就是亚醜族后来的人,这些事儿都说明了夏朝的遗民在新旧交替的时候过得不容易。

考古文化这条脉络上看,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夏文化就是这么一点点长起来的,大汶口那些陶器上,刻着“日月山”的符号,这就是最早的族徽的样子,龙山文化那种兽面纹的玉器,直接就影响了商代那些饕餮纹,文化是一路传下来的,青州是夏都这事儿,跑不了。

亚丑钺,不光是名字改了,整个历史意义都提上去了,它不单单是个祭祀用的青铜家伙,很可能就是伯益他们家的传家宝,上头那些鸟羽纹饰,正对着东夷人的鸟图腾,夏文化那种多元融合一眼就能看见,这钺还代表着王权,《史记》里写周公拿着大钺辅佐武王,你看这细节全都对上了。

这一下子,整个学界都重新看夏王朝的版图,过去大家都觉得夏朝的中心在豫西,这回青州冒了出来,说不定这儿才是东夷文化的中心,是夏朝一个重要的都城,伯益是嬴姓的始祖,他这一族人在夏商周三代都挺有影响,后来的秦始皇嬴政,也是伯益的直系后代,这么一条线拉下来,整个华夏文明是怎么形成的,看的角度都不一样了。

亚丑钺这事儿能重新解读,金石学进步当然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看历史的眼光变了,从一开始咬死铭文就是个“丑”字,到后来能看明白背后“斟国”的深意,这就说明做学问,不能光看个皮毛,得往里头看,这件文物的故事就在告诉人,历史这东西,得经常拿出来重新咂摸,带着新问题去读老书、看老物件,才能离真相更近一点。

青州做过夏都,这个身份因为亚丑钺又亮堂起来了,从伯益帮大禹治水,到斟灌氏守着东方,再到商周的融合,中华文明这几千年,脉络清清楚楚,亚丑钺现在不是个冷冰冰的展品,它是三代传下来的文化桥梁,一直在跟后人说,华夏的历史,就像一条大河,从来就没断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历史   大禹   青州   传说中   搭档   主人   夏朝   东夷   铭文   青铜   都城   文化   龙山文化   地方   大禹治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