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韬奋精神永远璀璨

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

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

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

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

这段自白,出自我国近代杰出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寥寥数语,映照出他为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倾尽一生的执着与深情。

今年11月5日是邹韬奋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毛泽东同志曾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这,正是邹韬奋先生一生精神品格的核心写照。

精神财富代代相承

“为大众、爱祖国、敢斗争、善经营、懂管理、真敬业”——韬奋基金会原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在其著作《韬奋精神六讲》中,阐释了这6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精神特质,就是‘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集中体现了韬奋先生作为伟大爱国者、杰出新闻出版家奋斗一生的崇高追求。”

“我怀着敬意与真诚为韬奋先生写书,韬奋先生的精神又激励着我创作。”2012年5月,黄国荣到韬奋基金会任职副秘书长,在深入接触韬奋史料后深受震撼,被其硬朗的骨气与人格深深打动,由此,他创作了《患难之生:邹韬奋在抗战中》。“在邹韬奋先生的诸多品质中,爱国是贯穿始终、最根本的特质。”他认为,韬奋先生身上体现了抗争、不屈、自强的民族精神。

邹韬奋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一店,生活书店曾在全国建有55家分店。作为邹韬奋先生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韬奋精神在今天的出版实践中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

“在韬奋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对于我们后辈来说,最好的纪念,无过于在新时代把韬奋精神发扬光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宋志军道出了出版人的心声。

自1978年中央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为此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后,该社先后出版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同时出版各类专业专题百科全书近百种、地域性百科全书近百种。

“每一个条目的编纂、每一个知识点的考证、每一段文字的锤炼,都关乎知识的准确传播与文化的世代传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执行董事(社长)高世屹认为,践行韬奋精神,就是要以邹韬奋先生“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为根基,秉持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与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

韬奋精神“活”在当下

韬奋基金会是我国新闻出版界唯一的全国性公益基金会,它以邹韬奋同志的名字命名,在胡愈之、夏衍、叶圣陶、陆定一、巴金等12位新闻出版界、文化教育界人士的倡议下,于1986年9月在上海成立,2011年12月总部迁至北京。

如今,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的韬奋基金会办公区,精心布置了蕴含韬奋先生元素的办公环境,包括塑像、领袖题词、珍贵照片手迹等,让工作人员时刻浸润于韬奋精神的氛围中。

邹韬奋先生所倡导的“竭诚为读者服务”宗旨,在“全民阅读图书捐赠项目”推进中,被出版界生动践行。该项目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捐赠图书码洋超过10亿元,有效缓解了基层阅读资源匮乏问题。

让一代代编辑真正理解韬奋精神,让韬奋精神变得可感、可学、可追随,是包括聂震宁在内的韬奋基金会历任理事长不断推进的工作。

由撰写新作《心向光明:邹韬奋传》的心路历程,聂震宁思考道:面向青年讲述韬奋故事,应超越“做了什么”的层面,深入展现其“如何做到”以及“为何这样想、这样做”,引导青年理解其思想脉络与行为逻辑,从而实现从认知到共情,再到认同与追随的转化。

邹韬奋是江西余江人,这本书恰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社社长、总编辑梁菁这样介绍出版该书的初衷,以真实的历史和客观的讲述,回应时代命题,引导读者跨越时空感受邹韬奋先生的爱国情怀与新闻力量,思考其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韬奋新闻奖与范长江新闻奖合并后颁发的长江韬奋奖,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之一。韬奋基金会设立并持续参与评选的韬奋出版奖是出版界个人成就最高奖,至今已举办14届,共有228人获此殊荣。

“有幸获得韬奋出版奖,是我出版职业生涯中最为荣耀的事情。”第十四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学习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国仓做过三十几年新闻工作,也在出版界深耕多年,他对韬奋精神的理解更为直观,“服务读者是出版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在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弘扬韬奋精神,更要大力倡导服务读者。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水平的服务。”

在变局中守住出版根本

“邹韬奋先生对出版之于时代的责任有着深刻的自觉。”宋志军这样解读。在他眼中,“为时代做出版”是韬奋精神的核心要义之一,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韬奋先生既将出版视为崇高的事业,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毕竟是企业,要注意事业性和商业性的统一’。这种‘用做企业的方法做事业’的智慧,至今仍对出版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今天,我们纪念邹韬奋先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直面“出版智能化、需求多元化、竞争立体化”的新挑战,结合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及其对于新型出版人才的要求,笃行韬奋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说这段话的是刘伯根,现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如何把韬奋精神的力量注入今天的出版实践中,刘伯根认为要注重“四个着力”:着力培养和增强政治意识,努力发出时代强音;着力培养和增强文化使命意识,积极引领先进文化;着力培养和增强服务人民意识,积极引导全民阅读;着力培养和增强创新意识,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这“四个着力”,也呼应了马国仓所说的“服务读者”。“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为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马国仓认为,面对当前出版业繁荣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传承“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补齐服务读者不足短板,正是应对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即使在AI时代,竭诚服务的精神依然是创新的源泉。”聂震宁说。

面临融合出版的环境,梁菁在工作中经常勉励青年编辑像邹韬奋先生一样坚守“为人民”的初心,锤炼“肯钻研”的品格,秉持“敢担当”的勇气,实现从传统业务向数智出版的拓展。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知了”编辑部主任卢颖曾获第十三届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一等奖。她所负责的“知了”品牌新近推出的主题图书《奋起——抗战中的科学与科学家》上市仅两个月即实现重印,并受到英国、俄罗斯等海外读者和科学机构的关注。

“韬奋先生对出版质量所追求的工匠精神,始终是我们编辑工作的标杆。”卢颖说,“我深刻体会到,韬奋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服务大众等内涵,在智能化技术冲击行业生态发展的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邹韬奋先生虽已逝去八十余载,但其精神的光辉穿越时空,依然璀璨,激励一代代出版人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正如他说的——

“真正的光明从来不是坐等而来的晨曦,而是无数举火者在黑暗中踏出的星火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历史   璀璨   时空   精神   基金会   读者   出版界   中国   时代   大百科全书   文化   编辑   出版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