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上交了一份苦乐参半的成绩单。
京东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营收35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4%,市场预估3354.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归属股东净利润下滑至62亿元,去年同期126亿元,同比下跌51%。Non-GAAP净利润从145亿元降至74亿元,同比下滑49%。
此外,京东第二季度整体运营亏损9亿元,运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3.6%转为负0.2%。自由现金流(FCF)从去年同期的496亿元降至220亿元;过去十二个月的FCF从556亿元减至101亿元。
京东这份财报数据不禁让人深思,钱去哪儿了?
零售基本盘防守战
从财报数据来看,京东核心零售业务势头稳健增强。
财报数据显示,二季度京东零售收入同比增长20.6%表现强劲,经营利润率达到4.5%,创下公司历史上所有大促季度的最高纪录。此外,截至二季度,京东零售毛利率已经实现连续13个季度同比增长,经营利润率也保持稳步上升趋势。
京东电商业务强劲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补贴政策的利好。
2025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数码产品首次被纳入补贴范围,国补政策将持续至2025年底。
京东凭借在数码产品和家电等品类的先发优势,在受补贴政策影响的品类销售中获得了很大助力。比如,京东618期间,共有超1000个家电家居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200%,超2000个家电家居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100%,中国十大智能家电家居品牌成交额同比提升100%。
不过,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也在争夺国补政策红利,电商行业的竞争态势持续白热化。
阿里拥有庞大而成熟的电商生态体系,在品牌资源、用户基础、技术研发等方面都具有深厚的积淀。天猫数据显示,今年 618 期间,国补品类成交总额较去年双11增长116%,家电家装、3C数码等行业整体成交同比实现双位数增长,113个品牌成交破亿,超9200个品牌成交翻倍。
此外,抖音电商借助短视频与直播的流量东风,让国补覆盖全国 29 省,涵盖家电、数码 3C 等多品类,“国补”商品累计直播场次超30万场,挂车短视频累计播放超15亿次,共售出402万单国补好物。
总之,京东核心零售业务虽然在当前取得了稳健增长的成绩,但在电商主战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要实现持续的高速增长并不容易。
新业务估值博弈
除了核心板块数据之外,京东新业务板块数据也值得关注。
财报数据显示,京东新业务板块(包含京东外卖)收入同比飙升198.8%,为京东的整体业绩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成为驱动业绩增长的关键力量。此外,据财报披露,今年京东618期间,外卖业务日单量突破2500万单,入驻的品质商家超150万家,截至二季度末全职骑手规模已突破15万人,成绩斐然。
然而,京东外卖收入飙升的背后,是运营亏损的急剧扩大,对集团整体利润造成了严重拖累。财报数据显示,京东新业务板块运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7亿元急剧扩大至148亿元,运营利润率为负106.7%。
究其运营亏损原因,京东为了在美团和饿了么长期盘踞的外卖市场中分得一杯羹,采取了激进的补贴策略,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以高额佣金拉拢商家,以高薪招募骑手,这每一笔订单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财报数据显示,京东今年二季度营销费用显著上升,由去年同期的119亿元同比增长127.6%至270亿元,营销费用率从4.1%跃升至7.6%。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外卖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京东外卖作为后来者,在缺乏独特竞争优势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大规模投入来打破市场格局,难度可想而知。
一方面,当前外卖行业竞争缺乏模式创新,主要还是依靠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这种竞争方式不仅无法带来行业的良性发展,也会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随着烧钱速度的不断加快,京东很可能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亏损泥潭,不仅新业务的发展前景堪忧,还可能对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市场地位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当前外卖市场早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美团、饿了么合计占据一大半市场份额,双方在配送网络、商家资源、用户习惯上已形成深度壁垒。京东作为后来者,既缺乏用户对“京东外卖”的心智认知,又在本地商家运营、骑手团队管理上缺乏经验,只能通过“简单粗暴”的补贴硬刚,而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京东若想实现外卖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调整策略,优化运营效率,降低营销成本,提升每单盈利水平。正如京东集团CEO许冉在财报业绩会上说的:“外卖在内的即时零售是京东长期战略方向,京东会围绕体验、成本、效率,持续完善即时零售的运营和系统能力。”
如此看来,京东外卖业务的未来,犹如在钢丝上行走,平衡增长与盈利成为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考验。
一场“规模换利润”的豪赌
京东营收增长利润下滑的背后是一场“规模换利润”的豪赌,即以牺牲短期利润为代价,全力追求用户规模、市场份额或销售收入的迅猛扩张。
一来,京东高举补贴大旗,推出“双百计划”等强力举措,直面阿里、美团等对手的价格挑战,试图重新激活用户增长;二来,京东在物流、供应链、技术研发等基础设施领域持续重金投入,期望构建长期壁垒;
三来,京东持续拓展新业务疆域,如深化即时零售(京东外卖、京东到家、小时购)、布局产业带源头商品,甚至涉足线下业态。比如:京东推出七鲜小厨,采用“菜品合伙人模式”,与合伙人携手开发招牌菜,并计划未来3年开设10000家门店,即平均每天要开出约10家门店。
短期内,京东的重资产投入必然对利润空间形成显著挤压;长期视角下,规模换利润策略能否真正兑现为可持续的规模效应,仍存较大不确定性。
京东的战略布局,折射出整个中国电商行业在流量红利消退后的集体焦虑与艰难转型。阿里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拼多多持续深耕性价比与农货上行,抖音、快手加速闭环电商布局,无一不在寻求增量与盈利的新平衡点。
京东以利润的“退”,博取未来规模壁垒的“进”,其战略勇气可鉴。然而商业竞争终非豪赌,决定这场“规模换利润”豪赌输赢的,不仅在于勇气的尺度,更在于对零售效率本质的深层理解与精准把握。
当营收的号角与利润的警报同时响起,京东能否穿越这场自我选择的惊涛骇浪?市场在屏息中等待答案。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