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不退,荷兰威胁不买中国工厂芯片,德媒:中国逼欧盟实施制裁

10月,全球半导体圈又起波澜,这一次主角是荷兰、中国,还有一直在背后上发条的美国。

荷兰突然宣布接管中国资本控股的安世半导体,罢免中方高管,理由是“国家安全”。

中方回应迅速,商务部依据现行的出口管制法,对安世半导体进行出口限制,还对稀土出口政策进行了技术层面的优化。

而这场你来我往,不仅让芯片价格飞涨,也让欧盟陷入了“制裁中国还是自断一臂”的尴尬局面。

一些德国自媒体干脆直白:这并非中方挑事,是逼着整个欧盟重新掂量自己的底牌。


荷兰“出牌”,芯片风暴起

这事起因并不复杂,荷兰方面以国家安全为由,援引了本国的法律,决定接管安世半导体,这家企业虽然位于荷兰,但背后有中国企业投资控股。

荷兰的动作不止是接管,还直接将中方管理团队撤换,等于把中方从企业核心运营中“请出了局”。

这一事件引发了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而中方企业也随后发起了反击,导致荷兰方面处于高度尴尬的状态。

对中国来说,这不仅是维护自身企业利益,更是一个信号:谁要动手干预中国企业,就要承担相应后果。

而对欧洲来说,事情的连锁反应也来得非常直接。汽车产业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尤其是德国的大型车企,很多都依赖来自安世的芯片产品。

一旦供应中断,产线就得停。库存撑不了多久,市场的紧张情绪很快传导到股市,不少芯片相关企业的股价应声下跌。

更让人尴尬的是,荷兰此举虽然打着“保护关键技术”的旗号,但舆论普遍认为背后少不了外部压力的影子。


中方亮牌,精准应对

面对荷兰的动手,中方没有选择在外交层面上“吵架”,而是直接从规则和产业链两方面下手。

首先是法律依据明确,中国商务部依据现行的出口管制法,对安世半导体进行出口限制。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有章可循的对等回应,既合规,也合情。

紧接着,中方还对稀土出口政策进行了技术层面的优化,增加了审查流程,强化了对下游用途的监督。

这些措施虽然不带具体针对,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是在提醒全球市场:稀土资源是中国的战略资产,不能想拿就拿。

而且,中国并没有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反制动作上。在提升自身产业韧性方面,也在同步发力。

过去几年,中国的半导体、芯片设备、新能源材料产业不断布局,如今已具备较强的自主能力。虽然不能说彻底摆脱了外部依赖,但关键环节的“卡脖子”问题已经有了很多应对方案。

除了这些硬措施,中方还加快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合作,比如推动和匈牙利、希腊的投资项目,深化港口物流、清洁能源等新领域的合作。

用一些业内人士的话说,这种做法是“绕过不合作的,携手愿意合作的”,既稳住了基本盘,又不至于把局面推向全面对抗。

这背后其实还有一层深意,中方的应对方式,更多是通过制度和规则层面进行处理,而不是情绪化回应。

这种风格,看似冷静,其实更有力量。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谁能掌控更多规则,谁就能在博弈中占据主动。


欧盟左右为难,骑虎难下

荷兰这次的动作,看似是一个国家的单方面决定,但实际上却把整个欧盟都带进了局。欧盟内部对中国的看法并不一致,这次事件更是让分歧浮出水面。

德国方面最先感到压力,作为欧盟经济的“发动机”,德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汽车产业,与中国市场联系紧密。

无论是零部件采购,还是整车出口,德国车企都已经把中国市场当作最核心的战略版图。

现在芯片供应一紧张,企业立马感受到压力,不少企业代表已经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中欧之间出现更多摩擦。

有人嘲讽荷兰闯大祸,“现在就想问问那个批准通过此事的法官,你怎么睡得着的啊?!”

有网友直指美国,“正一步步将欧洲推向经济自毁的境地,好让自身从中渔利。”

法国那边也不轻松,法国的农产品对中国市场非常依赖,尤其是葡萄酒、乳制品等,如果中方提高技术性进口门槛,法国出口商的压力会非常大。

因此法国国内也有不少声音呼吁欧盟在对华政策上要保持理性,不要被情绪带节奏。

不过,不是所有国家都这么看。有些国家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对华态度一向强硬,希望借这次事件推动欧盟出台更强硬的“反胁迫工具”。


技术博弈背后,是规则之争

看似是芯片风波,实则是一场关于规则和话语权的较量。荷兰接管企业,中方反制出口,欧盟陷入纠结,每一步都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着深层次背景的互动。

这场较量中,中方展现的并不是强硬,而是一种制度自信和产业底气的结合。

用规则回应挑衅,用产业链传递信号,不争一时口舌之快,而是谋一个长远格局。

欧盟如果想要真正实现所谓“战略自主”,那就必须在制定政策时多考虑产业现实,而不是一味跟着节奏走。

毕竟,全球经济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状态,今天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靠断链来实现安全,反而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中方虽然立场坚定,但也没有关上合作的大门。

只要对方愿意回到公平、互利的基础上来谈,中方始终保留合作空间。这既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说明了中方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基本路线。


结语:风浪之中,稳住核心才是真本事

这场围绕半导体的风波,说到底就是一场全球供应链的压力测试。荷兰出手,中方亮牌,欧盟陷入两难,结果谁都看得出来:全球化的车一旦发动了,就不能轻易踩刹车。

中方这次没有退,也不是对抗,而是用行动告诉大家:合作可以,但不能接受胁迫;愿意谈,但不是在不平等的前提下。

芯片之争只是一个缩影,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的博弈,但只要中方守住制度、守住产业链、守住规则优势,就不怕风大浪高。

风头过了,大家终究还得坐下来谈。因为全球的经济不是靠斗气,而是靠合作。谁能稳住局面,谁就掌握主动。

参考来源:

安世中国:荷兰总部相关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2025-10-23 20:36·观察者网

事关稀土出口管制、安世半导体,商务部最新发声——2025-10-22 09:37·央视新闻

中美均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2025-10-16 17:01·新浪财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6

标签:财经   中国   荷兰   中方   欧盟   芯片   工厂   半导体   德国   规则   企业   法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