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寨到市占第一,东鹏靠货车司机撑腰,竟比红牛还能打

每6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喝过它,A股16个交易日15个涨停,还把红牛拉下了能量饮料的头把交椅。

你没猜错,这匹逆袭的“黑马”就是东鹏特饮。

谁能想到,20年前它还只是红牛众多模仿者里不起眼的一个,如今却成了行业老大。

东鹏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红牛的“神助攻”。

1995年,泰国天丝和中国华彬联手做红牛,华彬那时候是真敢砸钱,花1.3亿赞助春晚,一下就让红牛火遍全国。

没几年功夫,红牛就拿下了90%的市场份额,“汽车要加油,我要喝红牛”的口号,连出租车司机都能随口喊出来。

本来红牛顺风顺水,没想到2016年两家合作方闹掰了。

争议的焦点是商标授权年限,天丝说当初只授权了20年,华彬却坚持是50年独家经营权。

这事越吵越凶,从法庭闹到公开喊话,天丝搞了“正本清源”的PPT控诉,华彬也发声明说天丝想“摘果子”。

红牛忙着内斗,对市场的投入自然就松了劲。

渠道铺货跟不上,终端货架上的红牛越来越少。

市场可不会等谁,这时候以東鹏特饮为首的品牌,就趁机钻了空子。

而东鹏能抓住这个机会,早早就做好了准备。

红牛内斗留真空,东鹏捡漏站风口

东鹏的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深圳国有饮料厂,一开始做豆奶、凉茶这些产品。

1998年就推出了东鹏特饮,但那时候只是个副线产品,没什么水花。

到了2003年,公司经营不善快倒闭了,赶上国企改革,员工集资持股变成了民营,之前在红牛代工厂干活的林木勤,成了公司最大的股东。

刚开始林木勤还想着求稳,主推利润微薄的菊花茶饮料,一瓶也就赚两三分钱。

本来想靠着薄利多销撑下去,但后来发现这路子走不远。

2009年,他把目光转回了能量饮料,推出了250毫升的PET塑料瓶东鹏特饮,还加了个防尘盖。

这波操作是真聪明,定价3.5元,比红牛的6元便宜了一半还多。

配料和红牛几乎没差别,功效都是提神抗疲劳,包装还更方便,喝不完能盖起来揣兜里。

这种高性价比的定位,一下就戳中了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更巧的是,2013年红牛不知道怎么想的,弃用了“困了累了喝红牛”这个经典广告语,换成了“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东鹏反应那叫一个快,立马把旧口号捡回来,微调成“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还请了谢霆锋代言。

虽然“拿来主义”的痕迹有点明显,但架不住管用,消费者很快就记住了这个“低配版红牛”。

就这样,红牛忙着内斗,东鹏在下面小步快跑。

从2011年3.9%的市占率,一路涨到2024年的34.9%,硬生生把红牛挤下了第一的位置。

如此看来,东鹏的逆袭,一半是抓住了风口,一半是自己选对了路子。

东鹏能站稳脚跟,光靠捡漏可不够,它最厉害的地方,是摸准了一群“沉默的消费者”的需求。

这些人就是常年“醒着拼”的打工人,而东莞,就是东鹏的“福地”。

盯紧打工人刚需,营销玩得无孔不入

2009年,东鹏把东莞定为样板市场。

那时候的东莞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多,2007年一年就新增了10万个岗位。

这里的工人们大多是计价薪酬,每天要干12小时左右,一个月也就休息两天,体力消耗特别大。

除了工厂工人,东莞的货车司机也特别多,他们往返于港深之间,长时间开车需要保持清醒。

6元一瓶的红牛,对他们来说天天喝有点奢侈,而且罐装开盖就得喝完,不太方便。

东鹏特饮3.5元的价格,加上能密封的塑料瓶,刚好解决了这些痛点。

有网友说,长途货车司机们还把东鹏的防尘盖当成了烟灰缸,时间一长,香烟、槟榔、东鹏特饮,成了他们出车的“三件套”。

这群默默打拼的劳动者,还真就把东鹏“喝”上了市。

2012年,东鹏特饮在东莞的销量就突破了1亿元,2013年饮用人次直接冲到9亿。

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东鹏的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广。

本来劳动者平均每周工作47小时,到2020年就涨到了56.64小时,加班、熬夜成了常态。

白领、外卖员、快递员、备考的学生,都成了东鹏的消费者。

消费场景也从开车、上班,扩展到了运动后、电竞、熬夜复习等方方面面。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自己,东鹏在营销上那是下足了功夫,简直无孔不入。

2016年,它在爱优腾的热剧弹幕里搞“创可贴广告”,剧中人物说“累了”,屏幕上立马弹出“累了喝东鹏特饮”,既不招人烦,又能加深印象。

后来还盯上了游戏,在《和平精英》里植入道具,玩家捡了东鹏特饮就能恢复能量值和健康值。

今年春节,又钻进了腾讯的掼蛋小游戏,喊着“请靓仔喝一瓶东鹏特饮,财运爆棚”,吉祥话一讲,谁能不记住它。

就连导航软件都没放过,有网友用百度地图时,发现导航路面上居然有东鹏的广告,路旁还立着图片标牌。

更何况,公交车、候车厅、地铁站这些人多的地方,也总能看到东鹏的身影。

对比红牛喜欢赞助F1赛事、翼装飞行这些高端极限运动,东鹏的营销可太接地气了。

它不追求高大上,只想着出现在消费者能接触到的每个角落。

很显然,这种贴近普通人的品牌调性,让东鹏和红牛形成了鲜明的区别。

2025年上半年,东鹏特饮的销量就达到了196.6万吨,如果用7.9吨的卡车运输,得需要24.8万辆。

这个数字背后,是14亿人里那些“醒着拼”的人的刚需支撑。

东鹏的逆袭,并非偶然。

它刚好赶上了红牛内斗的真空期,用高性价比的产品切入市场,又精准锁定了打工人的需求,再加上无孔不入的营销。

这看起来像是“运气”,但实际上是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和果断行动。

从濒临破产的地方小厂,到逆袭行业龙头,东鹏特饮的故事告诉我们,本土品牌不一定非要走高端路线,找准自己的定位,摸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照样能闯出一片天。

而对于红牛来说,这场内斗带来的教训,怕是很久都忘不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美食   山寨   货车   司机   东莞   消费者   无孔不入   工人   市场   能量   风口   销量   需求   小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