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零食越来越不爱去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的门店了?
反而小区楼下的量贩零食店,成了周末囤货的首选:5块多的鸭脖、1块2的矿泉水、2块3的可乐,随手拿一大袋也花不了多少钱。
可就在我们享受这种“零食自由”的时候,曾经的零食巨头们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2025年上半年,良品铺子亏了快一个亿,创下上市以来最惨成绩;三只松鼠营收看着涨了点,利润却直接腰斩;来伊份更是亏到刷新上市纪录。
到底是谁把巨头们的利润“偷”走了?零食行业这股风,方向到底往哪刮?
现在再看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这些老牌子,日子是真不好过。
先看三只松鼠,2025年上半年营收勉强涨了点,但利润直接砍了一半还多。
翻开账本就知道问题在哪:钱都花在营销上了,销售费用涨了50%多,可花出去的钱没换来多少实在利润。
反而因为原材料涨价,卖货的赚钱空间从之前的30%降到了24%,越卖越不划算。
良品铺子更惨,2023年就第一次全年亏损,2025年上半年亏得更厉害,近亿元的亏损把之前的利润都快亏光了。
为了拉销量,它前年把300多款产品平均降了22%,有的甚至降了45%,可降价没带来更多销量,反而把自己的利润空间压得死死的,陷入了“越降越亏”的怪圈。
来伊份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2024年净利润亏得是上市以来最多的,营收和利润双双跌了两位数。
以前它靠华东地区的线下店吃饭,现在线下直营业务收入直接跌了78%还多,关了100多家店,剩下的店也大多在硬撑。
就在这些老牌子愁眉苦脸的时候,街边的量贩零食店却开得热火朝天。
鸣鸣很忙现在全国有14000多家店,一半多都开在县城和乡镇,随便一个小县城里,隔几条街就能看到一家。
2024年一年就卖了555亿,这个数字比三只松鼠全年营收的5倍还多。
万辰集团更猛,2024年营收突破320亿,虽然卖货的赚钱空间只有10%左右,但架不住卖得多,靠走量也赚了钱。
为啥会这样?其实是大家买零食的渠道变了。
以前买零食要么去超市,要么在网上凑满减,现在小区楼下的量贩店更方便,下班路过就能买,不用等快递,价格还比超市便宜不少。
数据显示,现在37%的零食都是在量贩店买的,比超市和电商加起来还多。
这种“随时买、少花钱”的消费习惯,直接把老巨头的客户给抢走了。
新势力能抢走利润,核心就一个字:省。它们靠三种办法把成本压到最低,而老巨头恰恰栽在这三点上。
第一是供应链“短”,中间环节全砍掉。以前零食从工厂到消费者手里,要经过经销商、批发商好几层,每一层都要加价。
鸣鸣很忙直接在全国建了36个仓库,工厂生产完直接运到仓库,再配送到门店,24小时就能到。
就靠这“工厂—仓库—门店”的短链条,把中间加价的钱全省了。万辰集团2023年靠这招,量贩业务收入一下子涨了130多倍,就是因为成本降下来了。
可老巨头改不了老习惯,三只松鼠虽然2025年在西南、华南建了新的供应链基地,还砸了2亿搞坚果自产,但之前一直靠经销商拿货,中间环节多,成本降不下来。
洽洽食品更依赖经销商,70%多的收入都来自经销商,去年葵花籽涨价,它想调价都慢半拍,结果利润跌了73%还多。
第二是渠道“轻”,开店成本低到离谱,鸣鸣很忙99.9%的店都是加盟店,加盟商自己出钱开店,品牌方只负责供货和管理,扩张成本特别低。
在湘潭这样的城市,开一家200平的量贩店,每天租金加人工也就1100多块,只要每天卖6000块就能不亏。
老巨头却一直扛着高成本,良品铺子以前爱开商场店,租金贵,客流还越来越少,2023年一下子关了589家。
来伊份靠直营店,店员工资、房租都是自己扛,线下收入跌了78%,成本却没少多少,不亏才怪。
第三是产品“精”,只卖大家常买的,量贩店的商品种类特别多,鸣鸣忙忙单店就有1800多种,万辰的“好想来”超过2000种。
但它们只选两种:20%是大家熟悉的品牌货,比如某品牌的饼干,用来吸引客户;80%是白牌货,没什么品牌溢价,成本低,卖得也便宜。
这样一来,消费者不管想买牌子的还是图便宜的,都能满足。
老巨头却陷在“高定价”里出不来,以前靠品牌溢价,东西卖得贵,现在消费者不买账了,想降价又因为成本高,一降就亏。
就像良品铺子,降价后利润没了,研发投入也跟着减,产品越来越没竞争力,越陷越深。
面对冲击,老巨头不是没动,但每一步都走得磕磕绊绊,越转越慌。
最头疼的是“线上依赖症”改不了,三只松鼠2024年卖了106亿,其中21亿来自抖音,线上收入占了近70%。
抖音虽然卖得快,但流量越来越贵,以前投1块钱能赚3块,现在可能只赚1块5。
想转线下开店,好几年了才开了300多家,根本形成不了规模,比不过量贩零食店的上千甚至上万家店。
跨界尝试更是“瞎折腾”,三只松鼠一会卖卫生巾,一会卖白酒,还搞宠物食品;来伊份更离谱,咖啡、美妆、生鲜都敢做。
可这些领域里早有专业品牌,比如咖啡有瑞幸、星巴克,生鲜有盒马,它们进去根本没优势,不仅没赚到钱,还把做零食的精力分散了,反而拖累了主业。
最尴尬的是想学量贩模式,却学不像,良品铺子2022年就推出了量贩品牌“零食顽家”,可开了没几家就没动静了。
三只松鼠更波折,先想收购爱零食,后来又不干了,转头和零食优选合作,结果被爱零食起诉,还被曝出来合作内幕,搞得一地鸡毛。
为啥学不像?因为老巨头习惯了高利润,突然要做只有10%利润的生意,根本适应不了。
它们的采购体系、管理模式都是为高毛利设计的,比如进货只找大品牌,成本本来就高,想卖便宜都难。
就像良品铺子,就算开了量贩店,货还是原来的货,成本降不下来,价格比不过鸣鸣很忙,自然没人买。
现在的零食行业,就像一场淘汰赛,新势力和老巨头都有自己的难题,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一定。
新势力的麻烦在“赚规模不赚钱”,鸣鸣很忙等零食量贩店一年卖555亿,可每卖100块钱,净利润才2块1;万辰集团更惨,只有1块8。
而且加盟店太多,99.9%的占比看着热闹,可一旦加盟商不赚钱,就会关店,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塌下来。
更要命的是,大家卖的东西都差不多,你卖5块的鸭脖,我也卖5块,很容易陷入价格战,最后谁都没利润。
老巨头的破局点在“能不能真降成本”,三只松鼠砸2亿搞坚果自产,良品铺子深化“一品一链”,都是想从源头省钱,这步走对了,但需要时间。
如果能把供应链改过来,把成本降到和新势力差不多,再加上之前的品牌基础,说不定能翻身。
但如果还是改不了老毛病,继续靠营销、靠高价,可能真的要被淘汰了。
其实整个零食行业还有很大空间,我国人均零食消费比美国、日本差远了,只要能做出“又好又便宜”的产品,就不愁没市场。
未来的竞争,不是谁的品牌响,也不是谁的店多,而是谁能在低价的同时,保证品质,比如同样5块的鸭脖,谁的肉更多、更入味;同样2块的矿泉水,谁的口感更好。
说到底,零食行业的这场变革,不是简单的“新的打败老的”,而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大家不想为品牌溢价买单,只想要实实在在的性价比。
老巨头如果能放下过去的“高毛利执念”,真真正正去降成本、做品质,还有机会;新势力如果只盯着规模,不解决利润和品控问题,也可能昙花一现。
这场关乎千亿市场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最终谁能把利润留在自己手里,还要看谁能真正抓住消费者的需求,毕竟,能让大家“买得爽、吃得值”的品牌,才会被一直选择。
注: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