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军国主义耳熟能详,却并不真正了解它的含义。
那我问一个问题,二战时期的德国、日本人民,知道自己国家的政府正在奉行军国主义吗?
答案是不知道。
因为军国主义是有很大欺骗性的。纳粹并不会对外宣传“我们是军国主义国家”。他们强调的是“德国觉醒!”“打破凡尔赛耻辱”“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宣传中充斥的是“正义战争”“保卫民族”,而不是“军国主义”。
日本也是如此,天皇制下的宣传同样把战争包装成“圣战”“自卫”“解放亚洲兄弟”,而不是对外承认“军国主义”。日本社会的官方口径是“尊皇护国”“东亚共荣圈”,听起来几乎像是理想主义。
当然,德国确实有部分知识分子、反战人士、宗教人士看清楚纳粹的扩张性与暴力本质。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莱比锡市长卡尔·格尔德勒,以及著名的爱因斯坦等人。但他们往往被压制、迫害乃至处决,没有机会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这种认识。日本也是类似,内部有反战声音,要么被压制,要么影响力有限。
所以二战前后的德国、日本人民,并不清楚他们的政府在奉行军国主义。德日的民众知道政府在扩军备战,但被灌输的解释是正当防卫或民族复兴等等。当事人在这种环境下,多半觉得自己在支持国家生存与荣光,而不是在支持军国主义。
等到德日战车隆隆开动,尤其是初期的胜利,更容易让人冲昏头脑。这时候,民众都陷入了狂热,更加难以容得下反对声音了。
今天的世界人民同样需要防范军国主义,而不是等它形成以后,那时恐怕已经晚了。那么如何分辨呢?最主要的是看这个国家的军事倾向表现。
有军国主义倾向的国家,通常会表现出军事优先的趋势。如长期、显著地提升军费、大力加强军队现代化、将军事摆到优先发展的地位,以及强化军事在国家安全与外交中的核心地位等等。并且,这类国家的军队,往往不仅是安全机构,更是权力结构核心。比如埃及、土耳其等,军队长期对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有重要影响。
在宣传上,此类国家必定突出歌颂军人贡献,尊崇军人的社会地位,乃至将其神圣化。或者在历史、考古、宗教、文学、艺术等层面美化军人和战争,以及宣传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比如缅甸,自 2021 年再次发动政变后,缅甸军方控制国家机器,成为全球少数仍由军事政权统治的国家之一。
教育上,以军事训练、仇外主义、自我民族优越作为自幼养成的教材。比如苏联,青少年非常重视军事化教育,学校体育课也会结合军训,甚至开设射击课。对学生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教材里将美国、西欧国家宣传为敌对国家。
当然,上面几个国家并不是像二战日德那样纯粹的扩张型军国主义国家。除苏联外,它们的倾向更多体现在国内权力的维持,而非对外扩张,可称之为统治型军国主义,但它们确实有着或多或少的军国主义倾向。那再回到开头的问题,过去的苏联人民,今天的缅甸、土耳其人民,知道他们的国家有这种倾向吗?
答案是不尽相同的。
苏联官方一直以“保卫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姿态出现,把庞大的军备开支和军事化教育包装成“保卫祖国的正义事业”。在这种宣传话语里,苏联不是军国主义,而是“红色和平卫士”。
虽说有部分人能感觉到,尤其在80年代,生活物资匮乏。民众知道巨额资源被用在军备竞赛上,他们会抱怨“我们吃不上肉,却要造核潜艇”。但由于苏联的宣传包装强度和社会控制力度,即使感觉到,也未必会把它直接定义为军国主义。
土耳其也一样,多数民众并不认为他们的政府存在军国主义倾向。因为埃尔多安和军方的政策通常以“反恐”“保卫国家安全”“捍卫民族独立”为包装,对普通土耳其人来说,这种话语更像是迫不得已的自卫。
缅甸民众倒是很清楚,他们非常清楚军方就是问题本身,也苦于军政府的强制统治。但是为时已晚,缅甸军方将军队与国家认同捆绑,不断宣传自己是“国家的保护者”,把爱国主义与忠于军方混同,使军国主义深入意识形态。时至今日,缅甸军方高度掌控国家机器,民众已没有力量去改变。
一个国家需要军队,也需要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不能穷兵黩武,更必须确保军队永远服从文官制度,不得超越宪法与法律。如果像缅甸那样,就会导致战争与灾难。
可悲的是,经过精心包装和宣传的军国主义是有很大欺骗性的。这些国家的民众出于各种原因,往往在过程中难以分辨,或是无力发声,等国家太过军国化时,则为时已晚。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