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页判决书,撕开了中国饮料帝国最后的遮羞布。
文|单挑社
8月1日下午,香港高等法院。
当法官林展程念出"确认原告系宗庆后与杜建英所生子女"这句话时,旁听席上有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43页的判决书,每一页都在打脸。那个穿布鞋、坐高铁二等座、一辈子标榜"一妻一女"的首善,原来还有三个拿美国护照的孩子。
更劲爆的是判决书里曝光的三份文件。看完你就明白,为什么宗馥莉会输掉第一回合。
先说第一份——宗庆后的手写指令。
2024年1月,离去世还有一个月。宗庆后拿起笔,写下这么一段话:
郭虹
准备去香港办理三个人的信托,在汇丰办,每人七亿美金,需办理下列工作:
1、我的信托就是拿利息,要求汇丰银行给予较优惠的利息,我们长期不动,仅能收取利息使用。 2、按香港法律要求,签订信托合同,并请香港公证处公证。
3、受益人仅是其本人与子孙,与配偶没有关系,系婚前财产。
4、汇丰账目美金尚不够,请把人民币换成美金。
5、先办理继昌/婕莉的,若美金募足了,请继盛请假回来办理好。
宗庆后
注意几个细节。第一,他写的是"三个人",不是"我的三个孩子"。第二,每人7亿美金,加起来21亿,这不是小数。第三,最有意思的是这句——"受益人仅是其本人与子孙,与配偶没有关系,系婚前财产。"
老爷子怕什么?怕孩子离婚分财产。这种防范意识,不像是临时起意。
但这份手写指令有个问题——太潦草了。字迹歪歪扭扭,像是病重时写的。宗馥莉的律师后来就抓住这点,说要做笔迹鉴定。
第二份文件是2月2日的委托书。这天距离宗庆后去世只剩23天。
委托书的内容很简单:宗庆后把建昊创投公司委托给宗馥莉,让她用公司的钱给三个弟妹设立信托。同一天,宗馥莉签了确认函,成了公司唯一股东。
看出问题了吗?老爷子把装着18亿美元的公司交给大女儿,不是让她独吞,是让她分给弟弟妹妹。这种安排,像不像《红楼梦》里贾母把家产交给凤姐,让她照顾其他人?
最精彩的是第三份文件——3月14日的兄妹协议。
宗庆后2月25日去世,还没出正月,四个孩子就坐下来分家产了。
协议的核心是个交易:三个美国孩子承认爸爸的遗嘱有效,不争国内的财产。作为回报,宗馥莉要给他们设立21亿美元的信托。
听起来挺公平?别急,往下看。
协议里有句话成了争议焦点:"以建昊创投旗下香港汇丰银行账户内资产的权益,为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设立规模累计21亿美元的三个信托。"
宗馥莉的理解:21亿是本金,我只需要把本金产生的利息给你们。 三兄妹的理解:21亿本身就是我们的信托财产。
这差别有多大?21亿的年收益假设5%,一年才1个亿。本金和利息,差了20倍。
更搞笑的是,协议还规定,争议解决要"友好协商",协商不成就去杭州法院。结果呢?协议签完才4个月,三兄妹就在杭州告了。友好协商?不存在的。
协议签了,信托却迟迟没设立。更要命的是,账户里的钱开始"蒸发"。
根据法庭文件,2024年1-4月,524.46万美元没了。4月30日后,又少了108.512万美元。加起来63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000多万。
宗馥莉怎么解释的?
524万是还汇丰的贷款。108万是老爷子生前投资的一个基金要追加出资。
听起来合理吗?也许。但三兄妹不信。在他们看来,姐姐就是在转移财产。爸爸刚走,姐姐就开始动账户,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于是,2024年底,三兄妹在香港申请了临时禁令。香港法院还真给了,禁止宗馥莉再动账户。
到了2025年7月,三兄妹又在杭州起诉。他们的要求很简单:确认汇丰账户是信托财产,宗馥莉必须履行协议,把21亿美元的信托设立起来。
8月1日的判决,对宗馥莉来说是个坏消息。
法院认为,从手写指令到委托书再到兄妹协议,证据链完整。最关键的是,法院认定协议存在"对价关系"——你不争国内遗产,我给你设境外信托,这是一笔交易。
法院下了两道命令:
第一,汇丰账户正式冻结。不是"不能减少价值",而是"不能提取或抵押"。措辞变了,但对宗馥莉来说,结果一样——钱动不了了。
第二,必须披露账户信息。现在还剩多少钱?每一笔支出去了哪里?2月2日到现在的完整流水,全部交出来。
判决书里还透露了个数字:截至2025年5月31日,账户里有17.99亿美元。
等等,不是说好18亿吗?那0.01亿哪去了?
如果只是宗馥莉说的那630万,账上应该还有17.94亿。现在是17.99亿,说明中间可能还有进账。但具体怎么回事,得等宗馥莉交出流水才知道。
香港的判决只是个开始。真正的决战在杭州。
三兄妹在杭州的诉求更狠。不光要确认信托财产,还要宗馥莉赔偿损失,外加21亿美元为基数计算的利息。按现在的汇率,光本金就是150多亿人民币。
宗馥莉也不是吃素的。她的律师团队已经放话:21亿只是"理想目标",账上根本没这么多钱。手写指令的真实性存疑,要做笔迹鉴定。就算指令是真的,那也只是老爷子的意愿,不是法律义务。
但问题是,她签了3月14日的协议啊。白纸黑字写着要设立21亿的信托,现在说钱不够,法院会信吗?
更麻烦的是,这场官司把娃哈哈最不能见人的家事全抖了出来。"布鞋首富"的人设崩了,"民族企业"的金字招牌蒙灰了。已经有代理商开始观望,怕股权生变影响生意。
回过头看这场闹剧,其实挺悲哀的。
宗庆后临终前的安排不可谓不周到。给大女儿留了国内产业,给其他孩子准备了境外信托。每人7亿美金,够他们几辈子衣食无忧了。
但他没料到的是,钱能分,心分不了。
宗馥莉觉得,弟弟妹妹都是私生子,凭什么分家产?三兄妹觉得,我们也是爸爸的孩子,凭什么低人一等?
这种心结,是150亿也解不开的。
最讽刺的是,宗庆后设信托本意是避免孩子们争产。结果信托没设成,反倒成了争产的导火索。如果他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当初的安排。
或许真正的问题,不在信托怎么设,而在这个家从一开始就是分裂的。大女儿在杭州,其他孩子在美国。一边喝着娃哈哈长大,一边可能连娃哈哈是什么都不知道。
43页判决书,写满了法律条文,但掩盖不了一个基本事实:这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在创始人去世后,彻底撕下了最后一层遮羞布。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更新时间:2025-08-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