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用血的教训警示世人:唯有超越国界的团结,方能应对全球性危机。纪念二战结束、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不应流于形式,而应以切实行动捍卫多边主义,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联合国虽不完美,却仍是多边合作的基石。当前单边主义暗流涌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国际社会必须革新治理体系,扩大参与主体,强化承诺落实,平衡创新与规范。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正是对现有架构的有力补充。
作者:高大伟 (David Gosset),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枪声终于归于沉寂以来,已经过去了80年。随着1945年5月7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的战事告一段落。而在亚洲,日本于1945年9月2日登上美国密苏里号军舰,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为这场持续多年、令全世界生灵涂炭的战争最终划上了句号。2025年的周年纪念不仅要求我们记住胜利,而且要求我们反思在胜利背后所付出的巨大生命代价。
80多年前,中国、美国和苏联搁置文化差异,甚至意识形态分歧,只为携手击败两个共同的敌人: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前者的铁蹄蹂躏了整个欧洲大陆,后者的帝国野心给东亚和东南亚带来了创伤。显然,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当人类面临的威胁超越国界时,应对措施也必须超越国界。
这种认识在欧洲战场胜利和太平洋战场胜利之间的几个月里具体化了。1945年6月26日,当盟军已经在欧洲取得胜利,但仍在亚洲作战时,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它在序言部分开宗明义地写道:“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宣告成立。自那时起,它开始了一项无比艰巨、至今尚未完成的任务,那就是把战时来之不易的团结转变为永久和平的框架。
过去几十年的事实证明,联合国是全球治理的宝贵形式。尽管今天的联合国步履蹒跚,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平台,可以指出并记录国际社会的失败,进而有望避免重蹈覆辙。因此,联合国仍然是人类能够从悲剧中吸取教训,并将这些教训转化为制度和规则的象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2025年的地缘政治格局与1945年相比已经大不一样。两极冷战对抗已经让位于多极相互依存,但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网络冲突、核扩散、流行病和普遍存在的不平等,是《联合国宪章》的最初起草者们几乎无法想象的挑战。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主张退回到狭隘的国家利益和单边行动的声音再次响起——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主义就是这种思潮的代表。
但是,《联合国宪章》的目的正是要超越单边主义。在宪章第一条里,各成员国承诺“发展国际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要让《联合国宪章》永葆生命力,我们就不应止步于背诵其条文——更重要的是,要勇于对落实这些原则的机制框架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
令人鼓舞的是,在传统西方政策领域之外,已经开始有新的倡议出现。中国于2021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旨在将多边合作的重心重新聚焦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上;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主张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2023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呼吁不同文化之间互学互鉴,作为“文明冲突”叙事的“解药”。这些倡议并不是要取代联合国;相反,它们强调发展、安全和文明对话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是维护稳定的支柱,也是对现有架构的丰富和补充。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的活动不应仅仅流于形式。如果只是在诺曼底献上花圈,在南京鞠躬致哀,然后一切归于平常,那么这样的悼念活动只是徒有虚表。确保地缘政治博弈不再升级为全球浩劫,这才是1945年以来我们的道义责任。
那么,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国家主权和国际团结不是对立关系。各国应当承认,在追求各自民族振兴的同时,需集中资源和力量,应对全人类共同的挑战。
第二,要扩大利益相关者的“圈子”。一些城市、企业、大学和民间社团所拥有强大的智力和雄厚的财力,有时甚至能超过一个中等规模国家。不妨让它们也参与到联合国议事中来,可能给那些日渐僵化的谈判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我们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在多边峰会上做出的承诺必须得到国内立法的背书,还要有相应的资源保障落实;否则,峰会宣言就会沦为华而不实的外交辞令,丧失公众信任。
图片来源:新华社
最后,我们必须证明多边主义可以与时俱进,而不是僵化不前。前行的道路确实不好走,既要现代化又不能碎片化,既要锐意创新又不能放弃来之不易的规范,既要共担挑战又不能淡化问责机制。其中的利害关系重大,如果我们失败,历史教训将会重演;如果我们成功,1945年铸就的和平将不仅被铭记,而且焕发新生,成为在一个动荡的世界里,人类仍将进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鲜活例证。
纪念赢得二战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缅怀。它要求我们继续完成一项当年由中国、美国、苏联、英国和戴高乐时代法国并肩开启的一项伟业,那就是构建一个能够避免灾难的合作秩序。
联合国至今仍是这一秩序的基石。我们需要改革联合国,当然也应该强化联合国,但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决不能放弃联合国。因为如果我们放任单边主义、民族主义、自满情绪和玩世不恭占据上风,那么《联合国宪章》所致力于消除的祸患就有可能在我们的后代身上重新降临。80年前,我们的先辈断定,这种危险不可容忍;面对新形势下的危险与机遇,我们的庄严使命就是作出同样的抉择。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唐文若
编辑:张钊
实习生陈明静亦有贡献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直达往期精选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