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贪官并非和珅,此人留下巨额遗产,后代至今都是亿万富翁

在很多人印象中,提起清朝的贪官,那必然逃不开和珅的名字。

和珅影视形象

但实际上,清朝第一贪官却并非和珅

在清朝后期,还有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不仅暗中积累了巨额财富,还将产业传承给了子孙,使得后代至今依旧是亿万富翁

这位真正的第一贪官究竟是谁?他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敛财的?

和珅

军中崛起

咸丰元年,大清王朝已然风雨飘摇,太平天国的战火,从广西延烧至半壁江山。

朝堂之上,皇帝仓皇,满朝文武惶惶不可终日,就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一个叫李鸿章的青年,踏入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舞台。

李鸿章出身于安徽合肥一个书香之家,自幼聪慧过人,文才出众,年轻时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进士,进入翰林院供职。

可他不甘心只做一个埋首案牍的小官,他要的,是更大的权势。

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直逼江南重地,朝廷不得不允许地方大臣自行组建团练以自保。

李鸿章敏锐地看到了机会,他主动请缨,投奔当时炙手可热的湘军之父——曾国藩

曾国藩慧眼识人,将他收入麾下,派往安徽主持团练,李鸿章迅速崭露头角。

在招募兵员、筹集粮饷、训练军队的过程中,李鸿章展现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和实际手段。

兵丁吃空饷、虚报兵员、挪用军饷,这些在战乱中屡见不鲜的“潜规则”,他了然于心,并且运用得炉火纯青。

李鸿章一边打着勤王救国的大旗,一边为自己悄然积累着财富与人脉

湘军大捷,李鸿章借助着曾国藩的提携,不仅立下战功,还在战后的重建中,占据了重要席位。

随后的几年,他又以平定捻军之功,被朝廷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权势一时无两。

从此,李鸿章正式登上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圈,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

但真正使李鸿章名利双收的,并不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洋务运动,以及和列强的谈判。

洋务运动

经历了鸦片战争的耻辱之后,清廷上下开始意识到,单靠刀枪土炮已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李鸿章,正是这场运动的绝对核心。

他大刀阔斧地引进西方技术,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等一系列洋务企业。

表面上,这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实际上,这些企业既是国家的,也是李家的

李鸿章深知,面对积贫积弱的国情,朝廷根本拿不出多少真金白银来支撑洋务梦。

要想办成大事,便得“官督商办”,也就是由政府搭台,商人唱戏,利润则暗地里分成

于是,李鸿章以北洋大臣的身份,先是大刀阔斧地筹建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再到后来的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

他掌控了洋务运动最核心的产业链条,每一个项目都源源不断地为他产出财富。

那些厂房、码头、矿山,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却是李家和其心腹们精心操纵的生财之道。

招商局成立之初,李鸿章亲自出面游说江南大绅士、大商人出资入股,承诺以朝廷名义护航,稳赚不赔。

上海、宁波、天津的商界名流们纷纷投入巨资,只求攀上这棵庞大的权力之树。

但很快,这些商人们便发现,招商局的账目混乱不堪,盈亏全凭官员一张嘴,分红亦是时有时无。

而李鸿章则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股权安排,将大量股份暗藏于亲信和家族成员名下,坐收渔翁之利。

在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指派自己信得过的幕僚和亲信出任各级主管,负责设备采购、原料供应、成品销售。

采购时,以次充好、虚报价格成为潜规则;销售时,暗地里通过关联公司低价出售,再高价转手牟利。

有一次,英国人送来一批机床,合同价格高得离谱,按理说,清政府本应派人仔细验收,可李鸿章只轻飘飘地递了一道批文:

务必从速,勿延耽工期。”

验收员只得草草盖章,等机床运到江南制造总局时,才发现其中大部分是翻修品,性能远逊合同标准。

可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无可挽回,亏损只能算在国库头上,而暗中回扣,却早已装进了李家小金库。

与招商局、电报局、矿务局一样,李鸿章还通过设立私人银号,将公款暗流到自己控制的账目里。

面对外界偶尔的质疑,李鸿章总是以一副忧国忧民的姿态应对。

他会在朝会上痛陈“师夷长技”的紧迫,会在奏折中洋洋洒洒罗列洋务成就,会在皇帝与太后面前低声诉说经费的捉襟见肘。

而朝廷上下,面对李鸿章手握重兵、统辖外交的权势,除了装聋作哑,便只能无奈点头。

更高明的是,李鸿章懂得适时施舍,他时不时以私人名义,捐款修桥铺路、兴办公益,甚至为清廷修缮宫殿、建造铁路。

外人看到的,是一位忠心耿耿、两袖清风的忠臣;只有极少数知道内情者才明白,这些“捐款”,不过是他迷惑人心的手段而已。

李鸿章用洋务的旗帜掩护,用国家的资源作资本,用世人的无知与无奈当盾牌,建起了一座密不透风的财富帝国

除了利用洋务运动牟利,李鸿章还通过结交列强来为自己的财富帝国添砖加瓦。

通敌牟利

1896年,李鸿章来到俄国圣彼得堡,给沙皇加冕祝贺。

进入圣彼得堡后,俄国人为李鸿章安排了奢华的接待,李鸿章一边面无表情地接受着礼遇,一边在心中冷笑。

他太清楚,这份盛情不过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密约谈判铺路,背后藏着比寒风更为凛冽的算计。

与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外交大臣罗拔诺甫的会面,被安排在冬宫的一间密室中。

谈判伊始,俄方便娓娓道来,口口声声谈着“帮助清国自强”“遏制日本扩张”,可话锋一转,便提出修建中东铁路、借道东北的要求。

李鸿章抿着嘴角,静静聆听,谈判桌上,表面是辞令周旋,底下却是利益明码标价

俄方早已准备好重磅砝码——三百万卢布的巨额贿赂,只待李鸿章点头。

这笔钱的分量,李鸿章心里有数,若是以清廷官俸计算,恐怕要不吃不喝数百年才能积攒

而此刻,只需他一纸签字,便可轻松入账,李鸿章心头翻涌着复杂的思绪,签还是不签?

如果签下密约,大清的东北门户将洞开,国土主权将遭践踏;如果不签,俄国转而支持日本或其他列强,大清更是连喘息的机会都难有。

更何况,朝中主事者心早已偏向沙俄,自己若执意反对,只怕不仅功业难保,性命也未必无虞。

李鸿章叹了口气,心里下了决定,几日后,在一间悄无声息的密室中,李鸿章与俄方正式敲定了《中俄密约》。

密约内容苛刻至极,清政府不仅允许沙俄在东北修建并控制铁路,还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给予俄国巨大利益。

签约后不久,李鸿章收到了俄方转交的一张秘密账单——首批一百万卢布已经打入指定的海外账户。

回国之后,李鸿章带回的,除了冠冕堂皇的“护国外交成果”,还有无数无法示人的秘密金银。

他小心翼翼地将贿金洗白,分别存入了在上海、香港等地的外国银行账户,又通过李家子弟,在国内外投资房产、矿山、洋行

而这些财产,在他死后,成为他的后代在乱世中屹立不倒的最大倚仗。

后人传承

清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因病去世,灵柩尚未安葬,李家内部便早已开始悄然盘点那份足以令世人咋舌的财富清单

合肥、芜湖、南京、上海、天津……李鸿章留下的不仅仅是数不清的田地、铺面、官邸

还有那埋藏在中外银行中的大笔存款,和在众多洋行、矿山、航运公司中的隐秘股份

安徽合肥南门外,李鸿章老宅,占地三十余亩,假山回廊、园林池沼,应有尽有。

几近皇族气派的府邸高墙深院里,珍藏着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金银器皿、玉雕字画

而这座府邸,不过是李家众多产业中最不起眼的一角,真正令人咋舌的,是那些隐藏在民间巷陌、洋楼商行背后的隐形资产

李鸿章生前特意将产业分门别类,登记在不同族人的名下,有的写的是儿子李经方,有的记的是侄子李经述,还有的干脆登记为外甥、门生、幕僚的产业。

这一手分散掩护的巧妙安排,使得即使到了后来的战乱岁月,李家的财富也没有受到影响。

1904年的春天,李鸿章直系子孙在合肥秘密签订了一份《分家合同》

厚厚的一摞纸张上,密密麻麻列着各地房产、田地、铺面、银号的明细。

上海有南市六家商铺,南京有五处宅院,天津则掌握着两条重要航道的船运股份

甚至在香港、澳门,也有以外商名义注册的房产与金融资产

合同中列明,每一位子孙按照嫡庶、排行、功劳分得不同份额,却无一例外都是巨富

靠着这笔庞大的基业,李家的后人迅速在新旧交替的乱世中站稳了脚跟。

即便清朝覆灭、民国风起云涌,李家子弟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南北政商圈里举足轻重的隐形豪门。

到了二十世纪中叶,李家的一些子孙早已跻身东南亚首富之列,企业版图遍及银行、地产、航运、矿产。

若说清朝灭亡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与李鸿章这样的权臣脱不了干系,那么李家财富传承至今,则是这段历史在民间最隐秘、最鲜活的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贪官   清朝   巨额   后代   遗产   俄国   洋务运动   江南   大臣   招商局   密约   财富   天津   洋务   朝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