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两点,68岁的王大妈又一次在床上辗转反侧。她明明感到疲惫,却怎么也睡不着,偶尔刚刚入睡,又很容易醒来。
第二天,她顶着黑眼圈给老姐妹打电话诉苦,可谁知,群里的几个朋友都在失眠的漩涡里挣扎。
有人心酸自嘲:“是不是年纪大了,连觉都不配睡好了?”王大妈的外孙女在一边说:“奶奶,我在网上看到,睡觉其实能看出来身体好不好,咱们得当回事!”

其实,最近流传着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人活多久,看睡觉就知道?”坊间有这样的说法:睡得好的人更长寿,而一些睡觉的“异常特征”往往和健康风险挂钩。
这背后有科学依据吗?哪些睡眠问题,真的是寿命“警示灯”?你平时的睡觉习惯,是否也暗藏健康“玄机”呢?
今天,我们就从睡眠入手,带你科学揭开“寿命”与“睡觉”的关系。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第4个特征是许多睡眠专家最重视的信号,你一定不能忽视!
睡觉和寿命,究竟有没有科学联系?哈佛医学院的一项长期追踪研究,涉及20000余名中老年人,发现长期睡眠障碍者未来10年内全因死亡风险高出18.7%。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强调:良好的夜间睡眠对于免疫、代谢、心脑血管健康尤为重要。

为什么?人在深睡眠阶段,细胞修复、激素调节、血压心率下调,全靠质量睡眠。如果晚上老是失眠、早醒或鼾声如雷,体内系统长期得不到合理调节,容易失衡,疾病悄然上身。
据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华医学会2022年联合发布的《中老年睡眠健康白皮书》,睡觉质量不佳和寿命缩短关系密切的5个特征主要有:
入睡困难,夜间易醒
经常翻来覆去、超20分钟难入睡,半夜醒来两次以上。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若持续2年以上有此困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上升约13.3%。这说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身体夜间修复。

持续失眠,白天精力差
睡够了时长却总觉得累,提示夜间“假睡”,深层睡眠不够。哈佛大学指出,慢性失眠者糖尿病、认知障碍风险提升16%,机体修复、免疫力也下降。
鼾声如雷、频繁憋气
睡觉打鼾不是“睡得香”,很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布于《柳叶刀》的报告显示,中度及以上鼾症患者10年内卒中率是正常人的1.6倍。
晨起口干、胸闷或反酸
凌晨口腔发黏、伴胸口不适,多见于夜间倒流、慢性呼吸问题,易加重高血压、心脏负担。协和医院调查显示,这种症状者夜间血压异常比例达24.2%。
早醒、起夜频繁、难再入睡
凌晨3-5点醒来多次,甚至天没亮就起床,肾功能或血糖异常需警惕。研究证明,早醒人群心脏病发作率高4.6%。

睡眠问题不仅让次日疲惫,更易埋下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种子,体质下降,疾病随之而来。
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调整,寿命自然会受到影响。尤其第4个“晨起口干胸闷”,不少人误认为只是天气干,其实很可能正是健康隐患的报警灯。
你想,身体每晚本该自我修复,如果每个阶段都被“中断”,日积月累,损耗的不仅是精神,更是“寿命时钟”的指针。
睡眠,绝不只是“早睡早起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内外结合”的科学调理。
权威睡眠医学指南建议,从以下5项做起,让身体与睡眠一起回归良性循环:
建立稳定的作息规律,不赖床,不补觉。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哪怕前一晚没睡好,也不要早睡/赖床补觉,身体会自行重新同步“生物钟”,而长期乱作息,只会打乱人体昼夜节律,把睡眠质量“越补越差”。

旨在营造安静、适宜的睡眠环境。卧室保持安静、温度适宜,睡前1-2小时避免强光、大音量和手机蓝光刺激。
学会晚餐“精减适量”。晚上吃得过饱,会让肠胃负担过重,加重夜间返流、胸闷。建议晚饭七分饱,低油少糖、食不过油腻,有条件可以适当饮用温牛奶助眠。
养成规律运动习惯,避免睡前剧烈活动。每天适度锻炼,中强度有氧运动能帮助清除压力、加深夜间的“慢波睡眠”。但要注意,不宜夜间剧烈运动,否则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反而难以入睡。

睡前可尝试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或泡脚。中医认为,睡前泡脚助于“引虚火下行”,缓和神经,有助于更快入眠。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老年睡眠健康白皮书》. 北京协和医院/中华医学会, 2022
《临床内分泌代谢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2021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