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关于西贝和罗永浩的大戏,大家都看到了。
很多人都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仿佛看到一辆正常行驶的宝马,突然对着路边一个骑三轮的大爷猛打方向盘,然后把自己撞进了沟里,司机还从沟里探出头来,满脸悲壮地喊:“我必须和他争个黑白!”
整个过程,突出一个匪夷所思。
罗永浩老师这次,说实话,就是吃完饭溜达,看见路边有块石头,顺脚踢了一下。他在微博上抱怨西贝是预制菜、价格还贵。这事儿严重吗?一点也不。这种音量的吐槽,在罗老师的职业生涯里,连前戏都算不上,顶多算是爱抚。
他炮轰的核心也不是西贝,而是“预制菜”这个行业顽疾,西贝只是他随手抓来的一个案例。对于一个身经百战的全国性连锁餐饮品牌,这种级别的舆论,就像毛毛雨,打伞都多余,正常操作是假装没看见,等下一波热搜来了,大家就忘了。
结果呢?西贝的回应,激烈得像是被人一脚踹开了祖坟。又是高管出来说罗永浩“挟持流量”,又是创始人贾国龙悲壮表态“即使生意不做了,也一定要争个黑白”。
我当时就看傻了。图啥啊?
本来罗老师踢完石头就要走了,你非要躺在地上,大喊“石头砸到我了,大家快来看啊!”这下好了,罗老师不走了,搬来小板凳,准备现场开课。全网的流量也都闻着味儿过来了,事情彻底闹大了。
这场堪称灾难级的公关应对,把一个本可以忽略不计的火星,硬生生吹成了一场燎原大火。而这一切的根源,在我看来,可能就一个原因:
西贝的老板,贾国龙,他不上网。
或者说,他的身体虽然活在2025年,但他的思维和应对舆论的方式,还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的会议室里。
咱们先说第一个层面的问题,贾老板从一开始,就把战场搞错了。
他以为罗永浩在和他辩论“西贝到底用没用预制菜?”以及“预制菜的行业标准是什么?”所以他要“争个黑白”,要从定义、流程、工艺上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是一种典型的、脱离群众太久的精英思维。他觉得只要在事实上、在逻辑上赢了,舆论自然会站在他这边。
可他压根没搞懂,在互联网的舆论场里,大家关心的是非黑白吗?不,大家只关心自己的感受。
这场争论的真正核心,从来就不是“预制菜”这三个字。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谁不知道他们从鸡块到酱料,几乎全是标准化的半成品?有人因为这个去闹吗?没有。因为大家对它们的心理预期,就是一个标准、快速、不好不坏的快餐,价格也摆在那。
问题的根源,是大众心中那杆不断摇摆的秤,一边是西贝“人均一两百”的价格,另一边是消费者对这顿饭的“价值感知”。
当罗永浩把“预制菜”这个标签贴在西贝身上时,他引爆的不是一个事实问题,而是一个情绪问题。这个情绪就是:“我花了吃一顿大餐的钱,你却可能给我上了一份加热料理包?我觉得不值!”
这是一种极其朴素,但又无比强大的情感共鸣。在这种情绪面前,你跑出来大谈特谈“我们用的预制菜是中央厨房精心研发的高品质半成品”,就像你跟一个快淹死的人讨论水的分子式一样,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显得特别傲慢和可笑。
公众根本不想听你的行业标准,他们只想知道,你这盘菜,配不配得上这个价钱。这是一个主观的、感性的、无法辩论的“价值判断”问题。贾老板却试图用一个理性的、技术的、“争黑白”的方式去应对,从第一步就走错了。
如果说搞错战场是战略失误,那选错对手就是战术上的自杀。
西贝和贾老板,似乎真的把罗永浩当成了这次危机的“敌人”。他们觉得只要驳倒了罗永浩,事情就解决了。
这又是典型的“不上网”思维。
我们来做一个最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罗永浩是什么人?他创业是“行业冥灯”,但搞舆论对线,他是“天选战神”。和他对线,你的成本是什么?
那罗永浩的成本是什么?几条微博的电费。
这相当于你开着一辆满载明代瓷器的卡车,在路上遇到了一个骑着共享单车的醉汉。醉汉晃晃悠悠朝你过来,你不仅不减速绕行,反而一脚油门踩到底,想跟他比比谁更硬。这还用比吗?你就算把他撞飞了,你车上的瓷器也碎一地,你赢了也是惨输。
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减速,让他,甚至停车,等他过去。把他当成一个自然现象,而不是一个需要战胜的对手。
更何况,西贝真正的对手,从来就不是罗永浩。罗永浩只是那个点燃引线的人,他身后站着的,是千千万万个早就觉得“西贝有点贵”的普通人。
这些人可能平时不怎么说话,但他们心里有杆秤。他们不一定喜欢罗永浩,甚至很多人也烦他。但在这个具体议题上,罗永浩说出了他们想说而没说的话。于是,罗永浩就成了他们情绪的代言人。
西贝现在跳出来“硬刚”,表面上是在和罗永浩对线,实际上是在与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情绪为敌。你想赢一种情绪?这比跟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还要荒谬。
“即使生意不做了,也一定要争个黑白。”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血性?特别像武侠小说里,一个被冤枉的大侠拍案而起?
这种心态,用在个人身上,叫有骨气。但用在一个拥有数万员工、关系到无数家庭生计的企业创始人身上,叫极度的不负责任。
这是一种典型的、属于上个时代的“江湖大佬”心态。他们相信人情、相信对错、相信只要我身正,就不怕影子斜。他们习惯了在线下世界里,通过个人魅力和资源摆平一切。
但互联网舆论场,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态。它不讲道义,只讲情绪;不看事实,只看立场;不认权威,只认共鸣。在这里,“对错”是最不重要的东西。重要的是大众“认为”你对不对。
一个现代企业家,尤其是消费品公司的老板,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情绪价值管理”。你要理解大众的情绪,顺应它,或者引导它,但绝不能对抗它。
所有成功的溢价品牌,是怎么处理“你家东西太贵”这种批评的?
他们的标准答案从来不是“我给你解释一下我们为什么值这个钱”,而是微笑着说:“您觉得贵是没错的,可能我们的产品暂时不适合您,我们努力做得更好,期待未来能为您服务。”
这叫“认怂”吗?不,这叫专业。他们不对抗你的情绪,而是承认你的感受,然后优雅地把皮球踢回去。他们深知,价格的认同感是无法辩论的,争论只会让品牌显得小气和掉价。
而贾国龙这种“争个黑白”的执念,本质上是把企业的声誉和自己的面子划上了等号。这在商业世界里是致命的。公司不是你的个人道场,不是你用来证明自己人格清白的工具。它是一个商业实体,它的第一要务是生存和发展。
当老板的个人情绪和好恶,凌驾于企业的商业利益和现实逻辑之上时,这家企业就离灾难不远了。
所以说,西贝这场公关灾难,技术层面的失误都是表象。根源在于,它的决策者,还活在一个没有互联网舆论,或者说,不理解互联网舆论法则的旧时代里。他可能是一位出色的餐厅老板,一个成功的商人,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网络时代”的企业掌门人。
他可能每天都在用微信,但他并不真正“上网”。他不懂,在网络的洪流面前,有时候,唯一的智慧,就是沉默。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