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行的美债,认购率达到了惊人的30倍,美国发的美债是盗版?

前言

11月5日,香港金融市场见证了一个震撼时刻。

中国40亿美元主权债引发全球资本疯狂抢购,认购率高达30倍。

为何国际资本抛弃美债选择中国?背后藏着什么真相?

编辑:726

30倍疯抢,全球资本用脚投票

11月5日,香港金融市场出现罕见景象。

中国财政部发行的40亿美元主权债券,引发全球资本疯狂抢购。

总认购金额冲到惊人的1182亿美元,超额认购率达到了匪夷所思的30倍。

5年期品种更是创下了33倍的认购纪录,这让华尔街都看傻了眼。

更令人震惊的是,中国发行美元债的成本几乎与美国持平。

5年期品种利率仅高出美国国债2.3个基点,这几乎可以被视为零利差发行。

这种疯狂程度远超美国国债今年2.5倍的认购水平。

国际投资者用真金白银给出了最直白的投票。

参与认购的资金来源遍布全球,亚洲投资者贡献了53%。

欧洲、中东和美国投资者也分别占据了25%、16%和6%的份额。

这些资金不仅地域广阔,而且涵盖了主权财富基金等主流机构。

这种广泛而深度的认可,绝非朝夕之功。

而是经过漫长积淀的成果,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来之不易。

中国主权债能够实现这种近乎同股同权的待遇,意义非凡。

长期以来,美国国债被誉为全球无风险资产的黄金标杆。

如今,中国主权债已被视为与发达经济体债券并驾齐驱的顶级安全选项。

全球资本的选择,预示着国际金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31年坚持,从212亿到3万亿的坚实积累

这份信任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历经31年风雨的成果。

时间倒回到1993年,中国首次试水发行美元主权债。

那时的中国外汇储备仅有可怜的212亿美元。

国际市场对中国的信用风险定价极高,彼时与美债的利差高达300-400个基点。

简单来说,那时候的中国,要以高出美国数倍的利息才能勉强吸引国际资本。

这种高息求融资的窘境,体现了当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弱势地位。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外汇储备如同滚雪球般增长。

到了2003年,外汇储备已突破4033亿美元,利差也随之收窄至100-200个基点。

之后,由于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中国暂停了长达13年的主权债发行。

这种暂停不是退缩,而是战略性的等待最佳时机。

直到2017年,中国主权债王者归来,彼时与美债的息差已大幅压缩至15-30个基点。

这远低于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体现了国际市场对中国信用的重新评估。

进入2024年,中国在沙特发行主权债时,利差更是低至令人咋舌的1个基点。

而本次在香港的发行,更是实现了与美债几乎零利差的定价。

这无疑标志着中国主权债完成了从高息求融资到零利被争抢的历史性跨越。

在这漫长的旅程中,中国并非一味地寻求发行。

2022-2023年,面对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的中美利差倒挂,中国果断暂停了主权债发行两年。

这种顺应时势、灵活应变的策略,恰恰彰显了中国在金融操作上的成熟与稳健。

中国不是为了发债而发债,而是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自身战略需求,审慎而有节奏地进行。

信用重构,实体经济VS军事霸权的模式竞争

真正让国际资本做出选择的,是两种信用模式的本质差异。

美国的信用建立在军事霸权和印钞特权之上。

就像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信用卡,虽然表面光鲜,但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美国政府欠的国债已经滚到38万亿美元,财政收入只有4万亿,却要花6万亿。

每年还要倒贴2万亿,这种债务游戏迟早会有崩塌的一天。

美国从借钱的第一天起,就没打算还钱,这就是击鼓传花的骗局。

而中国信用像存款生息,每一分钱都有实体经济的支撑。

灯火不熄的生产线,华为在美国极限绞杀下依旧能拿出麒麟芯片的创新能力。

这些才是让国际资本甘心下注的终极抵押物。

中国去年顺差超过4000亿美元,手中还有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厚实家底。

主权信用更是完美的零违约记录,两边一对比,高下立判。

国际资本用脚投票,寻找比美债更安全的避风港。

当资本开始寻找更安全的价值洼地时,权力的天平就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倾斜。

美国发行的美债,是美国发行的,他每年倒欠2万亿美元。

中国发行的美债,是中国发行的,中国去年的顺差都超过4000亿美元。

两边一对比,谁的美债更靠谱,答案显而易见。

这种信用基础的根本差异,决定了国际资本的理性选择。

中国发行的美元债,相当于美元信用叠加中国政府的信用。

这远远比美国政府发行的美债靠谱,这就是资本选择中国的根本原因。

这种模式竞争,预示着全球金融体系的根本性重构。

体系重构,人民币国际化的光明前景

这一事件的影响,远超债券发行本身,它预示着全球金融体系正在发生根本性重构。

美元定价权重构的时代已经到来,未来全球美元的成本,将不再由美联储一家说了算。

当优质新兴市场国家纷纷效仿此道,美元体系的单一霸权格局将被彻底打破。

香港作为此次发行的主场,1182亿美元的认购规模再次彰显了其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的独特价值。

这不仅为香港的经济活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更巩固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此次发行全面开放了人民币清算选项。

这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合法持有者,都可以选择用人民币来兑付债券。

这无疑为国际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打开了一条全新的、更便捷的通道。

结合今年中国与韩国、欧洲央行等九家货币当局续签或新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背景。

目前有效协议已达32份,总规模超过4.5万亿元人民币。

这笔主权债成为了人民币朋友圈日益壮大的重要推手,加速了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地位提升。

从更为精细的财务管理层面来看,募集到的资金并非闲置。

一部分资金被战略性地投入到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中,预期将带来长期而稳定的收益。

另一部分则用于优化外汇储备的结构,提升储备管理的效率和灵活性。

这一进一出之间,体现的是中国对外汇储备资源的精妙配置和高效利用。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仍然乌云密布,不确定性因素重重。

欧洲部分国家债务缠身,美国国债收益率虽然有所回落,但其内在风险依然存在。

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主权债能引发全球资本的哄抢,其核心驱动力就是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以及金融市场持续、稳步开放的坚定决心,这是中国31年人民币国际化征程中的生动注脚。

结语

31年坚持终获历史性跨越,中国用实力重新定义了国际信用。

东方信用模式正在超越西方霸权模式,多极化金融格局不可逆转。

这轮金融变局中的新机遇,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和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财经   中国   惊人   主权   美元   美国   资本   全球   信用   国际   人民币   基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