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Altman押注超声脑机!中美差距3年,中国临床成本低10倍

现在脑机接口圈热闹得很,马斯克的Neuralink搞侵入式技术这么多年,OpenAI的SamAltman突然插一脚,弄了家叫MergeLabs的公司,专做超声结合基因编辑的路线。

这边国内创业者彭雷更猛,一边用“脑虎”追Neuralink的电学技术,一边又开了“格式塔”押注超声,等于把两条赛道都占了。

这超声脑机接口才是真的让人眼前一亮,不用开颅就能测大脑信号,比Neuralink的侵入式安全多了。

不用开颅的超声技术,到底比Neuralink强在哪?

Neuralink现在能给患者植入1024通道的电极,能记录一千到两千个神经元信号,时间上确实快,十微秒就能捕捉到。

但问题也很明显,它得把大脑的硬膜破开,电极插进去,不光有感染风险,覆盖的脑区也才占大脑表面的一点点。

我身边有做医疗的朋友说,这种侵入式手术在美国做一次要上百万美金,普通人根本承受不起。

超声脑机接口就不一样了,要么戴个头盔,要么搞个半侵入的“数字颅骨”,不用碰硬膜。

同等大小的设备,它能覆盖四分之一的脑区,信号延迟也就零点几秒到一秒多,比功能核磁快多了。

陈天桥投资的美国Spire公司已经做过试验,用它刺激大脑的ACC脑区,慢性疼痛患者治疗四十分钟,疼感能降一大半,还能持续七天。

就冲不用开颅和成本低这两点,超声未来的普及性肯定比Neuralink强。

国内像格式塔这样的公司,现在也在跟医院合作,临床试验成本比美国低太多,进度一点不慢。

不过也不是说超声就完美了,它靠血流信号解码大脑活动,跟Neuralink直接测电信号比,在精准度上还有差距。

但换个角度想,对于慢性疼痛、睡眠障碍这些常见病,超声的精准度已经够用了,毕竟不是所有场景都需要测到单个神经元的信号。

从技术对比过渡到商业化,其实超声的优势更明显。

Neuralink主攻渐冻症这类小众病症,而超声能覆盖的场景多太多了,慢性疼痛、中风康复、阿尔茨海默,甚至睡眠问题都能治,市场规模差着量级呢。

超声脑机接口想落地,难在哪?

现在超声脑机接口最大的坎就是监管审批,不管是美国的FDA还是国内的NMPA,对医疗器械的审核都严得很,二类器械要三四年,三类得七八年。

我查过资料,FDA今年刚出了超声脑调控的指南,明确了安全标准,国内也有三家公司进了临床试验,进度跟美国基本同步。

成本也是个大问题,虽然国内比美国低,但前期研发投入还是不小。

彭雷说过,做电学脑机接口的公司得备够七亿资金,熬七年才能拿证,超声虽然成本低些,但也少不了多少。

不过好在国内患者多,临床试验能快速攒数据,比如慢性疼痛患者,国内的基数是美国的十几倍,这就能缩短验证时间,早点拿到证。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中美现在的估值已经脱节了,Neuralink估值一百二十亿美金,国内同类公司才三亿美金左右。

但我觉得这反而是机会,国内临床成本低,进度快,未来一旦落地,商业化回报可能比美国公司还高。

像美国的Nudge公司,从Neuralink挖了人,融了一亿美金做PTSD治疗,国内要是有类似公司,投入一半资金说不定就能做出同样的效果。

现在不管是美国的MergeLabs,还是国内的格式塔,都在琢磨把超声跟AI结合。

DeepMind的创始人搞了家公司,用AI模拟虚拟细胞,想推导神经元的工作机制,这跟超声测全脑信号正好能互补。

未来要是超声能实时传全脑信号给AI,AI再反过来优化调控方案,说不定真能搞出“脑-AI融合”的场景。

超声脑机接口现在已经不是概念了,技术上有突破,商业化路径也清晰。

中美各有优势,美国在基础研究上领先,国内在临床和成本上占优。

未来三五年,说不定我们就能在医院里看到超声脑机接口治疗慢性疼痛的场景,到时候不用开颅,戴个头盔就能缓解疼痛,想想都觉得方便。

彭雷这种双赛道布局的思路也很聪明,不管未来哪条路线跑出来,他都能占住先机,这种稳妥又敢闯的打法,在硬科技创业里真的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科技   中美   超声   中国   差距   押注   美国   国内   接口   公司   信号   疼痛   神经元   大脑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