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壁画里的中国# #何以中国#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吕庚青 宋芳科 程健 刘姗 王星懿
在张掖大佛寺藏着一幅颠覆大众认知的《西游记》故事壁画——这里的猪八戒,不是小说里好吃懒做的模样,反而是全程挑着沉重行李的勤劳担当,而大众印象中“挑担”的沙僧,在壁画里则负责牵护白龙马。这幅明末清初的壁画,用细腻的笔触为猪八戒“正名”,也让这座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的古寺,多了一层与经典故事交织的独特文化魅力。
10月2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来到张掖大佛寺,在明清壁画里看一段西游记的故事。

张掖大佛寺在漫长岁月里几易其名,明清时期称“弘仁寺”“宝觉寺”“宏仁寺”,民间则常叫它“甘州卧佛寺”“大寺”,如今已是集建筑、绘画、砖雕等艺术于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

张掖大佛寺是西夏建筑艺术的瑰宝,整座寺院古建筑布局严谨,雄浑庄严,散发着独特的地方特色与艺术魅力。寺内大佛殿内的壁画,多创作于明清时期,总面积达530多平方米,内容涵盖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人物花鸟等,以独特造型、精细线描、写实风格,融合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而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这幅为猪八戒“重塑形象”的《西游记》故事壁画。
这幅壁画绘于大佛殿内大佛身后墙壁,色彩虽已斑驳,却仍难掩其艺术价值,是大佛殿内时代较早、艺术水准极高的作品。它距地面高1.55米,上下两端用墨线勾出边栏,边栏内绘缠枝牡丹点缀;《西游记》故事图居于正中,残长约4.4米,残高约2.9米,面积约12.7平方米,壁画前今塑有地藏王菩萨像一尊。壁画由“取水子母河”“道昧放心猿”“大战红孩儿”等多个独立故事组成,画面里险山怪石、古木溪水、云雾火海错落交织,而师徒四人的分工设定始终清晰:猪八戒挑行李、沙僧牵马、孙悟空持金箍棒护送,这份“固定分工”让猪八戒的勤劳形象贯穿全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张掖当地本就与《西游记》渊源深厚,为壁画的“独特设定”提供了文化土壤——境内有传说中沙僧拜师的“流沙河”(今黑河一段),还有与猪八戒相关的“高老庄”遗址,这些地名早已将《西游记》融入当地文化血脉,也让壁画里的猪八戒形象更具在地性与说服力。
在“取水子母河”场景中,子母河水绕着崇山峻岭流淌,河边柳枝低垂。长途跋涉的唐僧师徒口渴难耐,唐僧站在树下伸手催促打水,猪八戒稳稳蹲在河边,一手拿钵舀水,还回头与师父对话,神情专注又认真;一旁的孙悟空拄着金箍棒靠在树丫间似在打盹,沙僧则牵着白龙马悠闲观望,三者对比之下,猪八戒的勤快愈发鲜明。

“道昧放心猿”情节里,唐僧念紧箍咒要赶走孙悟空,孙悟空跪地求饶,唐僧骑在马上扭头不理,沙僧牵着白龙马快步想离开。唯有猪八戒,迈着稳健的步子挑着沉重行李,还偏过头同情地看向孙悟空——没有逃避,没有抱怨,只默默扛下担子,尽显可靠。
“活人参果树”场景中,孙悟空拔倒人参果树后,猪八戒使出全身力气抱住树干扶正,孙悟空蹲地捧土,沙僧弯腰提桶浇水,唐僧合十观望,观音菩萨乘祥云前来洒下甘露。猪八戒紧绷的手臂、专注的神态,都在诉说他为团队出力的担当,全然不见“偷懒”的影子。

张掖大佛寺绘制这幅《西游记》壁画,有说法认为是古寺断了皇家供奉后,为吸引百姓前来、贴近大众生活,才选择绘制这类世俗故事。而这幅壁画的价值,远不止“吸引群众”——它不仅是古代民间艺术的生动遗存,更用独特的视角解读《西游记》,让“挑担的猪八戒”成为打破刻板印象的文化符号。

当我们凝视壁画里挑着行李的猪八戒,再联想到张掖的“流沙河”“高老庄”,会发现这幅壁画早已不是简单的“故事再现”:它藏着张掖人对经典的别样理解,让地名传说有了可视化载体,也让千年后的我们,能透过斑驳色彩,触摸到古代民间对“勤劳”“担当”的朴素认同——原来经典角色的形象,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里,能有如此鲜活的“另一种可能”。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