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掐住了世界的脖子。
今年6月,中东局势异常紧张,伊朗扬言要关闭霍尔木兹海峡。
为啥霍尔木兹海峡能成为一种威慑的砝码?
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运输关口,只要关闭这条水道,停止船舶通行,就足以切断全球近20%的石油供给,令世界经济陷入混乱。
不可控的石油价格和能源的匮乏,可能会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实际上,国际能源署(IEA)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一条关键规则:所有成员国,至少保有90天消费量的石油库存,以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而有一个国家,把风险意识做到了极致,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的应急石油库存体系。
更惊人的是,这个国家自己几乎不产油,纯靠花钱买,买成了库存第一。
它就是我们的邻居日本。
据“日本新闻网”数据,在2021年9月,日本存的原油量达到巅峰,总计241天(政府备了145天 + 企业备了90天 + 与产油国联合备了6天)。
日本囤这么多,难道以前栽过跟头,还是有其他目的?
要想知道日本对石油疯狂的原因,不得不说说石油的历史。
尽管翻开古籍,远在千年以前,就有古人使用石油的零星记录,但直到煤油灯点亮世界,石油的真正价值才被世人看见。
1859年8月,美国宾州东北部的偏僻小镇,诞生了世界上的第一口油井。
带队钻井的德雷克,能想到的装油的大容器,只有附近的木桶,从此以后,“桶”就是石油的标准单位了。
在那个时候,德雷克开采石油的主要用途也只是提炼煤油,他根本想不到,他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煤油灯时代之后,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将石油推上了能源之王的宝座。
内燃机的普及,为这种“黑色金子”转化成的燃料,开辟了一个巨大且持续增长的新市场。
石油开始在交通运输、现代工业和军事活动等重要领域发力。
20世纪,大量油田在中东国家被陆续发现,世界财富的格局悄然改变。
然而,中东一直不太平,战争不断。
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因不满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采取提高油价、削减产量及实施石油禁运等手段进行反制。
由此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每桶涨了近4倍,让很多国家吃尽了苦头。
第二年,英国、美国、日本的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
一边是社会消费萎靡,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少;一边是家庭支出直线上升,面包一天比一天贵。
在日本,有油的加油站门口排起了长队,没油的加油站直接关了门,民众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最夸张的是,民众相信了卫生纸原料(一种石油化工产品)供应紧张的消息,然后疯抢卫生纸,这种恐慌持续了一段时间。
同年,国际能源署(IEA)应运而生。
日本这个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的岛国,危机意识特别强。
它不只加入IEA时间早,还是最早将能源储备系统化、规模化的国家之一。
开始早,意味着行动早、布局早、受益早。
当别的国家刚刚开始储备的时候,它已经拥有了完善的法律保障和成熟的储存技术。
所以,它能成为石油储备世界第一,就不足为奇了。
光备着不用,耗费这么大的成本,日本是想用巨大的财务成本,换取无价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
这份保险可以不用,但不能不买。
石油储备是一份国家保险,而石油的魅力却远不止如此。
我们以为的石油只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实际上,它是成千上万种不同化合物的混合物。
我们熟知的各种交通工具使用它的部分,只属于燃料的一部分。
但是,石油其实有三大用途:燃料、化工和建筑。
也就是说,燃料只是用途的其中之一,化工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石油的下游产业已经覆盖了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等所有类别。
它不仅仅是燃料,更是原料。
化肥原料、食品添加剂、合成纤维的衣服、合成橡胶的鞋子、各种建材、家纺家具、日用洗涤剂、电子产品外壳和线路板、医疗用品注射器等,现代生活几乎可以说是“浸泡”在石油产品之中。
没想到,这一滴油居然有这么大的能耐。
所以,石油资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它本身就是钱,能产油就等同于能印钞,于是它造就了不少富有的国家和地方富豪。
那些依靠一滴油发家致富的富豪自然不用说了,而“黑金”改变国运的故事也在不断上演。
这好比天上掉馅饼,而科威特就是被砸中最典型的那个。
在发现石油之前,科威特的公民穷得喝不起淡水;在发现石油之后,科威特的公民连洗脸都敢用依云矿泉水。他们不用怎么上班,就能享受顶级的物质条件,还有教育免费、医疗免费、高额补贴等福利。
然而,这却引起了伊拉克的嫉妒,伊拉克干脆入侵了科威特,直接明抢石油。
由于联合国的干涉,伊拉克最终从科威特撤军,但是却干了一件臭名昭著的事情——一把大火烧了科威特700多座油田,还引发了超半数的油田爆炸,由此产生的大火和浓烟,直接把天空染成了黑色。
这场大火历经长达8个月的时间才被扑灭,大火过后,科威特几乎成为一片废墟,经济陷入瘫痪。
后来,幸亏在多国部队的帮助下,科威特得以重建,并且迅速依靠“黑金”东山再起。
从这个沙漠小国的故事不难看出,石油可以瞬间造富,也可以瞬间带来灾难。
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这片土地饱受战争的困扰。
石油成了中东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它既是“财富的引擎”,也是“冲突的根源”。
既然石油这么值得抢,那它有一天会不会被抢光?
在学术界,总有专家预言,世界石油峰值将会在某个时刻到来,接着就是逐渐走向衰竭。
因为专家们普遍认为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总会有用完的一天。
可是,石油将会衰竭的说法,却被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最新报告打脸了,报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石油供应将严重过剩。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是勘测和开采技术在持续进步。
回顾近年来被发现的一些重大新资源,海洋贡献了其中70%,也就是说,除了地下,海上还有一大片未被开采的石油。
一个共识已然形成:石油业的下一篇章将在海上书写。
可以说,陆地是石油的“现在”,而海洋更是石油的“未来”,毕竟海洋比陆地更为广阔。
再说开采技术,技术的革新让原来难度太大,不敢开采的地方,成为新的“金库”。
更重要的是,开采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比如,中国石油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使得单井成本下降了40%。
除了开采速度的加快,新能源来势汹汹地抢地盘,也是造成将来石油供大于求情况的因素之一。
新能源的出现,可能会替代部分石油的需求,但是它替代的是部分燃料的用途,无法替代化工和建筑的用途。
这就意味着,在能源的牌桌上,石油作为庄家的局面,短期内还看不到改变的迹象。
石油的历史是一部从燃料到大宗商品,再到主宰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神话历史。
它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成本。
说到底,石油带来的财富故事远未终结。
所以,石油的产量和储量不容小觑,石油产业链依然带动着 “钱” 的流动。
—END—
参考资料:
1.观察者网 《日本宣布将释放1500万桶石油储备》
2.百度百科 《第一次石油危机》
3.中国矿业报 《石油工业演进纪略》
4.学习时报 《油井大火:海湾战争引发的重大环境灾难事件》
5.新华网 《国际能源署:到2030年全球石油供应将严重过剩》
作者:金句
编辑:歌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