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太会去想负面的事,遇到问题,我知道我应该面对、处理,然后放下。”
眼前头发花白的叶丽仪,精神奕奕,未语笑三分。
11月29日,她将在上海静安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感恩2025巡回演唱会》,为此,她专程在11月初赶到上海,为演唱会预热。
1980年,香港音乐大师顾嘉煇与黄霑联手创作了《上海滩》,这首歌不仅成为华语乐坛的经典,也奠定了叶丽仪的艺术地位。回望半生,叶丽仪说的最多的是“感恩”“幸运”:她拥有一首流淌在全世界华人内心的代表作,也曾跨界主持绽放光彩;她走出乳腺癌与抑郁症的阴霾,也陪伴家人共抗病魔……波澜起伏的人生,沉淀为如今的从容淡定。
在接受新闻晨报专访时,78岁的叶丽仪坦言,自己正处在“最好的时候”,“我唱得不多,但每次唱我都非常享受”。

“浪奔,浪流……”当叶丽仪随口唱起这熟悉的旋律,时光仿佛一下子被拉回45年前。
1980年,顾嘉煇与黄霑接到为电视剧《上海滩》创作主题曲的工作,顾嘉煇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叶丽仪。那时,两人已经合作了大量广告歌曲,叶丽仪也是百代唱片公司签约歌手,但她更擅长的仍是自由奔放的外文歌曲。
因此,录制《上海滩》时,叶丽仪也曾被粤语歌曲工整的韵律难住。“怎么会那么难唱?‘奔’字唱早了会变调,唱重了又接不上后面。”在监制朱穗萍的要求下,他们反复打磨,单是“浪奔浪流”四个字就录了两小时。“朱小姐就告诉我,你要改变唱歌的方法。录到后来,我们都得停下来,喝杯咖啡或茶,再重新来过。”
这番打磨是值得的。《上海滩》之后,叶丽仪发现自己的粤语歌更有味道了;这首歌让她迅速走红,忙巡演、录唱片、拍电影,一跃成为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歌手。“我每次唱《上海滩》,我心里都是感恩,一个艺人能够有一首招牌歌,唱了45年还有那么多人喜欢,真的是很幸运。”

也是因为这首歌,1984年,叶丽仪第一次来到上海。在黄浦江的游船上,她惊讶地发现,江面上只有潮水、没有浪花,“我就打电话回去告诉他们,原来这里真的没有浪,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她不曾想到,这首歌后来能传得如此久远,独特的韵味甚至容不得一分改动。“一直以来,大家都想改,但其实改不了,改了味道就失掉了。”2008年,电视剧《新上海滩》邀请她演唱普通话版,但一曲录毕,主创团队仍然觉得“不对劲”。“导演说‘对不起,你要重新录’,前两句‘浪奔浪流’必须用粤语,观众先入为主的记忆改不了。”
走过的地方越多,叶丽仪越能感受到人们对《上海滩》的特殊情感:“很多华侨告诉我,他们的儿孙要学广东话,就一定会看这部剧、学这首歌。包括在香港工作的外国人,学粤语歌一定是《上海滩》,普通话的歌就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走上歌手之路,于叶丽仪而言是偶然,却也像是命中注定。
从小在慈父严母的教育下长大,父母期望她掌握“一技之长”。于是,叶丽仪按部就班地读书,早早立下当文员秘书的职业理想,毕业后顺利考进银行工作。“但我从小就喜欢唱歌,在学校就唱,毕业了就去教堂唱诗班唱,有机会我都会去唱。”
果然,热爱将她推向了另一条路。1969年,香港无线电视台举办歌唱比赛《声宝之夜》,叶丽仪本意赢个奖品回家,却以一曲《You Don't Have To Say You Love Me》一战成名,不仅赢回了大奖电视机,也被担任评委的乐坛宗师顾嘉煇相中,从此开启歌唱生涯。

“那时没有现在那么大的压力,大家对我的要求也简单——五官端正,不需要太美丽,声音好就可以。”叶丽仪在中环上班,离顾嘉煇的录音棚不过五分钟车程,她常趁午休赶去录歌。“广告歌很短,最长也不到一分钟,加上我耳朵灵、准备功夫做得好,每次去都可以唱5首”。
别看时长短,广告歌也有门道——卖的产品不同,唱法就不同。儿童产品要带童声,男女对唱要默契配合,就连航空公司和洗衣粉广告对声音质感的要求不尽相同。
起初,音乐宽广、音色雄浑的叶丽仪常常“收不住”声音,顾嘉煇总示意她离话筒远一些:“叶丽仪,再往后退一步!”

从1969年到1973年,她一边在银行工作一边录音,只为求个稳妥。“不敢放弃每个月的薪水,唱歌可能这个月有的做,下个月又没有,那你怎么办?等后来真的唱片卖得很好,也有机会去国外演出了,我告诉自己必须要作出决定了。”
更幸运的是,在顾嘉煇和黄霑这对传奇组合的指导下,叶丽仪进步神速。“煇黄”二人才华横溢,性格却大不相同:顾嘉煇几乎没有脾气,最着急时也就一句“怎么这样啊”带过;黄霑则是一点就着,但每次骂完人就迅速道歉。“他骂你是因为想你好,你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会没耐心;但骂完一顿,他又会说‘再来’”。
叶丽仪感慨,两位恩师教给自己太多,首次跨界当主持,也是在黄霑的带领下,“我真的是受了他们很多训练,唱歌、做司仪、做人……都是他们在教我,我很幸运。”
当然,叶丽仪骨子里始终保持自律。“艺人的机会不是那么多,我只要接了工作,就会尽力把工作做到100分。”1997年香港回归,她担任英国告别仪式的主持人;次年香港机场开幕,她再次以流利的双语主持惊艳全场,“真的很紧张,你知道这是全世界直播,有那么多人在看,一定不能出错”。
上个月,叶丽仪刚刚在悉尼度过了自己的78岁生日。
庆祝的方法很简单,17岁的孙女开车,陪她和先生吃了一顿美好的晚餐。“很开心,我先生选的菜很好吃,餐厅的海景也美丽。”
说起这些,叶丽仪眼睛发亮:孙女长大了,跟着她学的普通话能考全年级第一,如今也会和她一起分享对韩流的喜爱,“当然我不太听,但这些歌节奏很明朗,年轻人喜欢是应该的——它们的画面、舞蹈都很好。你看Blackpink的Lisa,这个女孩子真不错!”
然而漫长的岁月里,叶丽仪也遭遇诸多至暗时刻:48岁罹患乳腺癌,更年期遭遇抑郁症,丈夫一度重病,孙子出生不到五周确诊脑瘤……
种种变故,让叶丽仪的人生慢下来了。她主动减少工作,把时间留给了家人。尤其是在孙子生病后,她扛起照顾家人的重任。“我告诉自己,很多事不是我能控制的,我只能尽量帮助他们,要想得开……现在,小孙子已经16岁了。”她偏爱顾嘉煇为她写的另一首《红颜》,歌词也暗合她的心境,“荣誉财富已不再争,唯愿重过平淡”。
另一方面,当许多圈中人对疾病讳莫如深的时候,叶丽仪却早早地愿意分享逆境中的经验。“我一直都在想,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关于更年期的事?等它发生在我身上,才会那么难过,出汗、睡不好,情绪波动得很厉害。”
遇到困难,她总是想找到症结,即便不一定也有答案,她也希望自己的发现能帮助别人,“要是有人告诉我更年期血糖问题这么重要,我一定会注意控制。我也是在抑郁症期间看了很多书,配合中医调理,才慢慢好转。”
如今,叶丽仪她依然保持着极其自律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一个星期打三场高尔夫球,也会定期做普拉提、骑车、步行、游泳,“我最喜欢的是运动,当然饮食也要控制,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什么都吃,但要适量。我的体重和体型30年都没有变过,30年前的旗袍我现在也能穿。”
回首来路,她自认不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但感恩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艺人的艺术生命有时不由自己控制的;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每一个工作,你都应该尽力做好。”

新闻晨报:这次来上海开唱,心情怎么样?
叶丽仪:每次来上海感受都不同,因为上海发展很快,每次都有新鲜的发现。如果你去外滩,还会看到很多历史的痕迹,所以感受很不同……还有每一次来都有好吃的东西(笑)。
新闻晨报:喜欢哪些上海美食?
叶丽仪: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住着很多上海人,所以我最喜欢的早餐是豆浆和粢饭。现在上海也有很多出名的美食和餐厅,我的唱片公司有位特别懂吃的同事,接下来想跟着他尝尝地道的上海菜。
新闻晨报:对上海歌迷的印象呢?
叶丽仪:我还没有在上海开过演唱会,第一次来应该是1984年为上海电视台演唱《上海滩》,但那时候一切听电视台安排,看上海也是走马观花。后来来得多了,待得久了,更能感受到上海观众的热情。
我一直觉得来上海很亲切,因为我从小和上海人的孩子玩——不说上海话,人家不带你玩。所以七八岁时,我能说流利的上海话,现在“不灵”了。(笑)
新闻晨报:这次给上海歌迷准备了哪些惊喜?
叶丽仪:我带了两首以前很少唱的歌,一首是1987年春晚演出的《送给你明天的太阳》。 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这首歌,当时是特别为春晚而作的,这次特意重新编曲,加入了现在最流行的节奏。
另外一首是《从前慢》,这首歌令我感触很深,觉得以前的生活节奏慢、人也诚恳,我想和大家分享这种心情。另外我预备了一些跟歌有关系的故事,想把我的故事跟观众分享。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