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大王”跌落神坛?代工厂停产、连亏三年、一家三口成老赖!

前言

咱们做菜讲究色香味俱全,酱油在这之中也就必不可少。

而在二十多年前,“加加”酱油就凭借出色的广告深入人心,人们在做饭炒菜的时候也更倾向于“加加”这个品牌。

就这样,“加加”一步步走上神坛,其创始人更是赚的盆满钵满。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如今的“加加”却门可罗雀,收益也连亏三年,而其代工厂更是停产,甚至连创始人一家都成了老赖,彻底跌落神坛。

那么,“加加”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辉煌,又是如何一步步沦落到如此地步的呢?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不甘平凡的追梦人

人生的际遇总是难以预料。若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告诉还在乡村教书的杨振他日后会成为"酱油大王",恐怕连他自己都会一笑了之。

因为生于1962年的杨振,从小就在湖南宁乡的农村艰苦成长,一家七口挤在几间破旧的土坯房里,生活的重担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

不过那时杨振就不甘平庸,每当看到母亲佝偻的背影在田间劳作,或是哥哥姐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他的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改变命运的渴望。

以至于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煤油灯是杨振最忠实的伙伴。

他深知,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

好在寒窗苦读终有回报,杨振如愿考入了益阳师范学院,毕业后也如愿端上了“铁饭碗”,当上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然而,杨振的薪资依旧微薄,他们一家依旧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当时正巧赶上改革开放,杨振内心的创业火苗也开始燃烧。

就这样,杨振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辞去教职,投身商海。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初入商界的杨振可谓是四处碰壁,先后尝试过许多工作,但到最后还是换了又换。

不过这不完全是坏事,因为虽然每一次创业都充满艰辛,但这些经历却让他积累了宝贵的商业经验。

渐渐地,他学会了察言观色,懂得了把握市场脉搏,也积累了他第一笔启动资金。

为什么说这是“启动资金”呢?

因为他依旧不甘平庸,还在寻找更好地市场,而在1996年的一天,他便找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

那天,杨振在厨房准备晚饭,可用到酱油的时候,他费了好大力气才把他打开,而且那时候他手上已经被弄上酱油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过转念一想,这难道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吗?

说干就干,杨振将多年积攒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了酱油生产中。他四处考察工艺,研究配方,甚至亲自到各大酱油厂"偷师学艺"。

创业初期,他和工人们同吃同住,经常工作到深夜。那时的加加酱油厂,虽然规模不大,设备简陋,但每个人都充满干劲。

但杨振深知,要在竞争激烈的调味品市场站稳脚跟,光有创新的包装还远远不够。他坚持选用优质原料,严格把控生产工艺,力求打造出一款真正优质的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加加酱油凭借其独特的易拉环设计和过硬的品质,很快就在当地市场赢得了口碑。

看着订单越来越多,经销商络绎不绝,杨振心中的创业梦想终于有了着落。这个从贫困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调味品行业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然而,他并不知道的是,这仅仅是他人生传奇的开始,更大的辉煌还在前方等待着他。

从地方品牌到全国霸主

进入新世纪后,加加酱油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然而,杨振深知,要想在全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仅仅依靠产品创新是远远不够的。

在当时的调味品市场,大多数酱油品牌都在打价格战,一瓶酱油的售价普遍在两三元左右。

但杨振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大胆地将加加酱油的价格定在6.5元一瓶,这个决定在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

很多人都认为他这是在自寻死路,但杨振却有自己的考量:他要将加加酱油打造成高端品牌,用高品质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事实上,这个大胆的定价策略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高价格反而为加加酱油贴上了"优质产品"的标签,许多追求品质的消费者开始主动选择加加酱油。

销量的持续攀升给了杨振更大的信心,他决定在品牌推广上再次破釜沉舟,决定投入4800万元在央视投放广告。

要知道,这笔钱放到现在也是一笔巨款,更何况是他那个年代,不用说,对于一个地方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然而,正是这次冒险,让加加酱油一举成名,广告的效果出奇的好,而加加酱油的品牌知名度自然迅速提升。

见到加加酱油这样的势头,各地经销商赶忙纷纷主动寻求合作,而杨振抓住这个机会,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将销售网络延伸到全国各地。

直到2012年,加加酱油终于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成功上市,还顺便成为"酱油第一股"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加加的市值就突破百亿,而杨振的个人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两年后,他更是有了20亿的身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酱油大王"。

可能是过于富有,财富的积累让杨振开始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将公司的重要岗位交给家人打理,有些都进入了管理层。

或许在他看来,只有家人才是最可靠的,只有家族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不管怎么说,加加酱油的成功确实改变了杨振一家的命运,也带动了整个湖南调味品行业的发展。

以至于在外人眼中,杨振就是一个完美的励志典范:从穷教师到富豪,从小作坊到上市公司,这般传奇经历足以写进商业教科书。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加加酱油会继续高歌猛进时,危机却悄然而至。

杨振开始将更多精力放在资本运作上,频繁进行多元化投资。这些看似合理的商业布局,却为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但在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商业帝国会在短短几年内轰然倒塌。

商业帝国的崩塌启示录

人们常说,守业比创业更难。而上市后的杨振,似乎对单纯经营酱油业务失去了兴趣,开始将目光投向更为宏大的商业版图,频繁进行多元化投资,还试图在互联网浪潮中分一杯羹。

然而,这个仓促上马的项目很快就陷入困境,最终亏了一大笔钱。

但这次失败并未让杨振警醒,因为在2018年,他又做出了一个更为惊人的决定:收购一家金枪鱼钓公司,而价格他打算给47个亿

说实话,这笔钱属实够多的了,他完全能讨价还价。

而且他不是卖酱油的吗,为啥收购鱼钓公司了,难不成他已经为了钱而不择手段了?

不管怎么说,杨振确实继续选择了冒险,只可惜这次收购依旧以失败告终,而且这次亏的钱比上次的还要多。

也正因如此,不少同行看到了契机,决定猛猛超过加加,寻求属于自己的一份田地,而加加的那份,自然被别人钻了空子,一步步慢慢缩小。

不过毕竟公司还没垮掉,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但上文咱不是说过加加里面连管理层都是杨振的亲人了吗?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坏就坏在他们只会拿钱不会办事,就算有心去做,到头来也解决不了问题。

在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影响下,加加内部的矛盾频发,公司的运营效率自然大不如前。

更糟糕的是,他们错过了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让海天味业等竞争对手迅速占据了市场制高点。

就这样,加加食品的情况愈加危急,可为了支撑起庞大的投资计划,杨振竟然开始频繁挪用公司资金。

而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上市公司规范,更导致公司陷入了严重的资金困境。债主们接二连三地提起诉讼,公司的信誉受到严重打击。

2021年,噩耗接踵而至,公司的代工厂被勒令停产,而原因,恰恰就是人们非常重视的环保问题。

更让人唏嘘的是,杨振一家三口因无力偿还巨额债务,成了失信人员,有关加加的一切,也在这一刻,彻底跌落神坛。

结语

回首加加酱油的兴衰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警示意义。过度多元化投资、家族式管理的弊端、脱离主业的盲目扩张,这些都是导致其衰落的重要原因。

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才是企业家们需要深思的。

参考资料:

中新经纬-V观财报|“酱油大王”一家三口成老赖!ST加加连亏3年,两代工厂全线停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神坛   酱油   大王   高歌猛进   调味品   不甘   品牌   商业   财经   市场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