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汝瑰吴石陈宝仓这些高级卧底,全受到陈诚重用,难道只是巧合?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前言·】——》

国民党高层里藏着不少我方卧底,这事儿现在都知道了。

奇怪的是,郭汝瑰、吴石、陈宝仓这三个响当当的名字,居然全都在陈诚手下干过活儿。

陈诚是谁?

蒋介石身边的二号人物,土木系的老大,国民党军队里说一不二的角色。

三个卧底扎堆出现在一个人身边,这事儿要说是瞎碰上的,你信吗?

陈诚这个人,到底什么来头

1936年西安事变闹完之后,蒋介石心里有了新打算。

何应钦在他眼里开始不那么顺眼了,陈诚这个浙江人反而越看越对味儿。

蒋介石开始刻意扶持陈诚,压制何应钦的势力。

这一扶就是十来年,到抗战结束那会儿,陈诚已经是黄埔系里仅次于蒋介石的头号人物。

土木系这个名头响亮得很。

陈诚手下能打仗的、会谋划的、搞后勤的,各路人才济济一堂。

郭汝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人家黄埔五期毕业,30多岁就混到了土木系"十三太保"的位置。

这个"十三太保"可不是随便叫的,那是陈诚手下最核心的十三个干将,每一个拎出来都能独当一面。

陈诚在国民党高层里有个特点,跟别的大佬不太一样。

那些个军阀出身的将领,哪个不是妻妾成群、财产万贯?

陈诚偏偏是个异类。

他不贪财,这在国民党高层里简直是稀罕物种。

手下送礼他不要,自己的薪水也都花在正道上。

至于女色,他就一个老婆,外面连个小妾都没有。

这份操守在乌烟瘴气的国民党上层,反倒显得格格不入。

郭汝瑰凭什么爬得这么快

1946年,郭汝瑰才40岁不到,就坐上了国防部作战厅中将厅长的位置。

这个职位有多重要?

整个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计划、兵力调动,全得经过作战厅。

说句不客气的话,这就是国民党军队的大脑中枢。

郭汝瑰这人生活简朴得出奇。

在南京当厅长那阵子,别的将军出门都是小汽车配警卫,他骑个自行车就去上班了。

家里头也没什么值钱东西,一个月的薪水就那么点,养家糊口都紧巴巴的。

同僚们私下都觉得他这人太清高,不懂得捞点好处。

陈诚偏偏欣赏这种人。

他看重的是能力和品行,郭汝瑰两样都占全了。

打仗有一套,搞参谋更是行家里手,关键是做人清清白白。

陈诚提拔郭汝瑰的时候,军统那边就有人暗示过,说这人有"通共嫌疑"。

陈诚根本不信这套,他觉得清廉的将领反而更可靠。

这逻辑在别人眼里可能想不通,陈诚倒是坚持得很。

淮海战役打完,郭汝瑰率领的22兵团被解放军打得七零八落。

1949年12月11日,郭汝瑰在宜宾直接起义了,这才把底牌亮出来。

消息传回台湾,蒋介石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他怎么都想不明白,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居然是共产党的人。

吴石的参谋才能无人能及

保定军校培养出来的军官,在国民党军队里一直有口碑。

吴石就是保定系的代表人物,专门搞参谋工作。

他脑子转得快,一场战役下来,兵力怎么部署、后勤怎么保障、退路怎么安排,他都能琢磨得明明白白。

陈诚手下有个叫林蔚的将领,跟吴石关系不错。

林蔚看出吴石是个人才,就向陈诚推荐。

陈诚见了吴石之后,觉得这人确实有两把刷子,就安排他去福州绥靖公署当副主任,管参谋工作。

这个位置看着是副职,实际权力不小,福州那一片的军事部署,吴石说了算。

吴石这人跟郭汝瑰一个德行,也是清廉得很。

他当副主任那几年,家里头没攒下什么家底。

1950年被捕的时候,特务搜遍了他家,就找到一根金条。

这点财产,对一个中将来说,简直寒酸得可怜。

陈诚用人有个习惯,他相信操守好的将领更值得信任。

吴石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参谋军官,陈诚从来没怀疑过他。

谁能想到,这个每天埋头做参谋计划的中将,实际上在不断地把情报传递出去。

陈宝仓两次洗脱嫌疑全靠陈诚

陈宝仓的身份最特殊。

他也是保定军校毕业的,跟陈诚算是学弟关系。

国民党内部那套论资排辈的规矩很重,同一个学校出来的,自然就亲近三分。

陈宝仓这人命挺硬。

他先后两次被人检举有"通共嫌疑",按说这种罪名在国民党内部,十有八九就完蛋了。

第一次有人告他,陈诚直接把这事儿压下来了,说没证据不能乱来。

第二次又有人告,陈诚还是站出来保他,说陈宝仓这人他了解,绝对可靠。

蒋介石其实对陈宝仓有怀疑,但陈诚一再担保,他也不好多说什么。

陈诚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摆在那儿,蒋介石还得给他几分面子。

就这样,陈宝仓硬是被陈诚保了下来。

1949年之后,陈诚把陈宝仓安插到了周至柔身边,当中将高参。

周至柔管空军,陈宝仓在他手下做参谋工作。

这个位置虽然不显眼,但能接触到不少空军的机密情报。

陈诚万万没想到,自己保护的这个学弟,其实早就不是国民党的人了。

淮海战役后的惨重损失

1948年到1949年这一年多时间,国民党军队在大决战中损失惨重。

辽沈战役丢了东北,淮海战役丢了华东,平津战役丢了华北。

土木系作为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在这几场战役里伤亡极大。

陈诚看着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心里那个难受劲儿就别提了。

18军这支王牌部队,打到最后就剩下个番号了。

第11兵团、第12兵团、第13兵团,一个接一个被歼灭。

土木系的精锐几乎打光了,那些跟了陈诚十几年的老兄弟,不是战死就是被俘。

1949年底,蒋介石退守台湾,把台湾这摊子事儿交给陈诚打理。

陈诚接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重建军队,重组土木系。

他急需人才,需要能打仗的、会做参谋的、懂后勤的。

只要是有本事的人,陈诚都想拉过来。

这时候的陈诚,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

大陆丢了,台湾就是最后的根据地。

他需要尽快把军队拉起来,否则连台湾都守不住。

在这种情况下,陈诚对人才的渴求达到了极点。

郭汝瑰、吴石、陈宝仓这些人,正好符合他的用人标准。

清廉的将领反而更危险

国民党高层里有个怪现象。

那些贪财好色的将领,反而没人怀疑他们通共。

道理很简单,共产党讲究艰苦朴素,贪图享乐的人怎么可能是共产党?

相反,那些生活简朴、不搞特殊化的将领,倒容易被人怀疑。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荒谬,却是国民党内部的真实情况。

军统特务盯人的时候,就喜欢盯那些清廉的军官。

他们觉得,一个将军不贪财不好色,肯定有问题。

郭汝瑰骑自行车上班,吴石家里就一根金条,陈宝仓也是囊中羞涩,这些特征在特务眼里都是疑点。

陈诚恰恰看重这种品质。

他自己就是清廉的典范,自然欣赏同样清廉的下属。

他认为,一个将领如果连基本的操守都没有,怎么能指望他在战场上效忠党国?

这种想法在国民党高层里算是另类,但陈诚就是这么坚持的。

蒋介石心里其实明白这个悖论。

如果清廉的将领都是共谍,那岂不是说党国将领必须腐败才可靠?

这话说出来实在太难听,也太打脸。

蒋介石没法接受这个逻辑,但事实摆在那儿,他又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不少清廉的将领最后暴露了身份。

土木系的保护伞有多牢固

陈诚在国民党内部的势力有多大?

这么说吧,除了蒋介石本人,没人能轻易动陈诚的人。

土木系经营了十几年,盘根错节,各个重要部门都有自己人。

想要扳倒土木系的将领,必须有铁证如山,而且还得蒋介石点头才行。

郭汝瑰、吴石、陈宝仓虽然有人怀疑,但从来没人能拿出确凿证据。

军统特务盯了他们好几年,查不出实质性的问题。

没有证据,就不能随便动手,这是国民党内部的规矩。

陈诚又一再担保他们可靠,别人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这种保护伞效应,让三个人在国民党内部活动得相对安全。

他们知道只要不露出明显破绽,特务就拿他们没办法。

陈诚的信任,成了最好的护身符。

特务再怀疑,也不敢明着跟陈诚对着干。

1949年之前,这套保护机制运作得很好。

陈诚权力如日中天,谁也不敢轻易质疑他的用人决策。

三个卧底就这样在陈诚的保护伞下,一边做着本职工作,一边传递着情报。

身份暴露后的连锁反应

郭汝瑰12月11日在宜宾起义的消息传到台湾,整个国民党高层都炸了锅。

国防部作战厅厅长居然是共产党,这意味着国民党军队的核心机密全都泄露了。

蒋介石当场下令,彻查所有跟郭汝瑰有关联的军官。

陈诚这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马上让人重新审查土木系的将领,特别是那些被人怀疑过的。

吴石和陈宝仓很快进入了调查视线。

特务们开始翻旧账,把以前的怀疑重新拿出来审视。

1950年,吴石和陈宝仓先后暴露身份被捕。

三个人接连出事,陈诚在蒋介石面前完全抬不起头。

蒋介石虽然没有明说,但对陈诚的不满已经写在脸上。

用人失察,而且一下子失察三个,这责任太大了。

陈诚这时候选择了明哲保身。

他没有再为吴石和陈宝仓说话,也没有出面维护。

他很清楚,在"通共"这个问题上,蒋介石的底线不容触碰。

谁要是被扣上"红帽子",神仙也救不了。

他要是再出面保人,自己都得受牵连。

吴石和陈宝仓最终被处决,陈诚没有说一句话。

他心里明白,这两个人确实是共产党的人,再维护也没有意义。

与其为了他们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不如装作不知情。

这是政治场上的生存之道,陈诚懂得取舍。

这场巧合背后的必然逻辑

三个高级卧底全都受到陈诚重用,表面看是巧合,实际上有深层原因。

陈诚的用人标准,恰好跟我方选派卧底的标准高度吻合。

能力强、操守好、有才华,这既是陈诚看重的品质,也是一个合格卧底必须具备的素质。

大决战之后,陈诚急需人才重建土木系。

他放宽了审查标准,只要是有本事的人,他都愿意用。

这给了三个卧底更大的活动空间。

陈诚越是信任他们,他们越能接触到核心机密。

土木系的保护伞作用也不能忽视。

陈诚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让特务不敢轻易动他的人。

即使有人怀疑,只要陈诚出面担保,事情就能压下来。

这种保护,客观上帮助三个人隐藏了更长时间。

蒋介石面临一个两难选择。

如果承认清廉的将领容易通共,那就等于承认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如果不承认,那就得继续信任清廉的将领,但风险又实在太大。

这个矛盾,最终成了国民党无法解开的死结。

结语

三个卧底扎堆出现在陈诚身边,这事儿确实不是简单的运气问题。

陈诚看重能力和操守,恰好撞上了我方卧底的共同特质。

大决战后土木系急需重建,给了这些人更多机会。

加上土木系的保护伞够硬,特务想动手也得掂量掂量。

这几个因素凑到一起,才造成了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局面。

说到底,这是陈诚用人标准和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偶然中透着必然。

信息来源:

《国民党高级将领传记丛书·陈诚传》,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

《隐蔽战线春秋·郭汝瑰传奇》,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

《吴石将军传》,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淮海战役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

国民党党史馆档案,台北,馆藏编号143-1234、156-2341等相关卷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历史   卧底   巧合   高级   陈诚   国民党   蒋介石   将领   清廉   特务   淮海战役   参谋   台湾   操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