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人民日报专访仅过去 7 天,檀健次再获主流媒体认可 —— 央视六套在节目中专题提及他主演的电影《震耳欲聋》,虽未对其演技做任何专业点评,却从 “新面孔的生命力”“角色与现实的共鸣” 等角度,将他的表演价值剖析得淋漓尽致。这番 “句句不提演技,句句皆关演技” 的评价,不仅精准戳中观众对优质表演的核心期待,更揭开了这位从男团转型演员的艺人,十年逆袭路上最珍贵的品质。
从寂寂无名的 “小透明” 到接连获央媒认可的实力派,檀健次的经历从来不是 “一夜爆红” 的偶然。那些藏在角色背后的敬畏心、对机会的审慎态度、对热爱的极致投入,共同构成了他被主流认可的底层逻辑。
初入演艺圈:一次 “自以为是” 的教训与敬畏心的觉醒
2016 年冬天,对檀健次而言是演艺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彼时的他刚从男团解散的迷茫中走出,正四处向剧组投递简历,却屡屡碰壁。就在他快要放弃时,一个陌生来电打破僵局 —— 电话那头的经纪人说,演员吴秀波想和他聊聊。
“肯定是骗子。” 这是檀健次的第一反应。男团出身的他,彼时对演戏毫无底气,从未想过会被知名演员主动关注。直到几天后,他在约定的咖啡厅见到吴秀波,对方穿着简单的黑色毛衣,开门见山地聊起对 “司马昭” 这个角色的理解,才让他意识到这不是玩笑。整个下午,两人从表演理念聊到职业规划,吴秀波临走时笃定地说:“你就是我要找的司马昭。”
进组《军师联盟》初期,檀健次的紧张远超期待。他每天搬着小板凳坐在片场角落,观察吴秀波、于和伟等前辈对戏,笔记本上记满了表演细节。第一次与吴秀波搭戏时,他因过度紧张频频忘词,结束后却意外收获对方的大拇指。这个肯定让他欣喜若狂,甚至有些得意忘形。
真正的教训发生在一场群戏拍摄中。剧情需要司马昭作为 “背景板”,在司马懿与妻子对话时给出反应。檀健次认为 “司马昭聪明过人,必然在众人愁眉苦脸时独自得意”,于是在镜头边缘默默设计了 40 多种表情,从挑眉到撇嘴,试图凸显角色特质。没想到这场戏拍完,吴秀波当着全剧组的面严肃批评他:“表演不是自我表现,你忽略了角色在当下场景的真实处境,这种自以为是会毁掉整个戏的节奏。”
那一刻,檀健次的脸瞬间涨红,羞愧得说不出话。他才明白,之前的大拇指只是前辈的鼓励,而非对演技的认可。这次批评让他彻底觉醒:“表演不是耍小聪明,而是对角色、对团队的敬畏。” 此后,他重新研读剧本,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司马昭的性格转变,甚至为角色设计了专属的小动作 —— 思考时会无意识摩挲手指。最终,在《虎啸龙吟》中,他与吴秀波演绎的 “司马懿与司马昭针尖对麦芒” 的对手戏,成为全剧经典镜头,吴秀波这才真正认可:“你终于懂什么是表演了。”
转型关键期:拒绝综艺与抓住机会的审慎平衡
2018 年,演技类综艺《我就是演员》向檀健次发出邀请,这对当时处于 “不温不火” 状态的他而言,无疑是曝光的好机会。但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我当时只演过几个配角,连完整的角色弧光都没塑造过,没资格站在那个舞台上。” 多年后,檀健次在采访中解释拒绝的原因。彼时的他深知,转型演员的路上,“急功近利” 只会适得其反。他选择沉下心来接拍《原来你还在这里》《鬓边不是海棠红》等剧,在不同类型的角色中打磨演技 ——《原来你还在这里》中,他饰演敏感自卑的学霸周子翼,为贴合角色刻意减重 10 斤,演出了青春期少年的脆弱与倔强;《鬓边不是海棠红》里,他化身京剧名角陈纫香,提前三个月学习京剧唱腔与身段,水袖翻转间尽显戏曲魅力。
直到第二季《我就是演员》再次发出邀请,檀健次才决定接受挑战。这次,他选择了《深夜食堂》中 “马克的女儿” 片段,饰演一位聋哑父亲。为演好这个角色,他提前两周学习手语,每天对着镜子练习眼神与肢体表达,甚至去聋哑学校与孩子们相处,观察他们的交流方式。
表演结束后,徐峥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对着话筒大声说:“这才是偶像该有的样子!檀健次是我见过演戏最好的年轻演员之一!” 台下的吴秀波看着他,眼中满是欣慰。这段表演不仅让檀健次收获更多关注,更让他坚定了 “用作品说话” 的信念。
意外插曲:螺蛳粉生意里的 “真诚底色”
很少有人知道,在演艺事业低谷期,檀健次还曾开过一家螺蛳粉店。作为广西人,他对家乡美食有着特殊的热爱,男团市场不景气时,他便动了 “推广家乡美食” 的念头。
为了开好这家店,他亲力亲为:从广西老家考察螺蛳粉工厂,对比二十多种汤底配方;亲自设计店铺装修,采用温暖的木质风格,墙上挂着广西风景照片;甚至拉上男团队友帮忙宣传,让每个人拿着螺蛳粉拍短视频,用幽默的方式介绍产品。那段时间,他白天跑工厂、盯装修,晚上研究经营策略,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其中。
即便后来演艺事业有了起色,檀健次对螺蛳粉的热爱也从未减少。他在直播中会当着粉丝的面吃螺蛳粉,汤料溅到嘴角也不在意;参加综艺时,会主动推荐家乡的螺蛳粉品牌;甚至在《震耳欲聋》的拍摄间隙,还会给剧组工作人员带螺蛳粉当福利。网友调侃他是 “螺蛳粉最佳代言人”,他却认真回应:“这是家乡的味道,我希望更多人喜欢。”
这份对热爱事物的真诚与投入,同样延伸到他的演艺事业中。拍摄《震耳欲聋》前,为饰演好律师李淇,他不仅提前学习手语,还每天去律所实习,观察律师的工作状态 —— 从如何与客户沟通,到法庭上的辩论技巧,甚至连握笔的姿势都仔细模仿。导演曾说:“檀健次不是在‘演’李淇,他是把自己活成了李淇。”
央媒认可:“新面孔” 的生命力与现实共鸣
《震耳欲聋》上映后,檀健次的表演收获一片好评,更接连获得人民日报与央视六套的关注。人民日报专访中,他谈及对角色的理解:“我想和李淇双向奔赴,演员不仅是塑造角色,也能从角色身上学到很多。” 这番话道出了他对表演的敬畏与真诚。
央视六套的评价则更具深意。节目中,主持人没有分析他的演技技巧,而是聚焦 “新面孔” 的价值:“檀健次作为电影领域的新面孔,用自身的人生经历与独特生命力,赋予角色真实质感。他演出了普通大众最现实、最触动人心的一面,这正是当下观众最需要的表演。”
这番评价精准戳中了观众对优质表演的核心需求 —— 相较于炫技式的演技,观众更在意角色能否引发现实共鸣。《震耳欲聋》中,李淇从最初的谨小慎微到为聋哑人家庭据理力争的转变,让许多观众看到了 “普通人在困境中的坚守”。有观众留言:“檀健次演活了那种想帮人却又怕惹麻烦的纠结,太真实了。”
央视六套还特别提到,电影行业需要更多像檀健次这样的 “新血液”:“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带来对角色的不同理解,这种多样性能让电影更有活力。有时候,打动人心的不是高超的技巧,而是表演中的真诚与温度。”
逆袭背后:十年坚持与对 “演员” 身份的敬畏
从 2013 年男团出道,到 2023 年凭借《长相思》“相柳” 一角爆火,再到 2024 年《震耳欲聋》获央媒认可,檀健次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 “偶像” 到 “演员” 的彻底转型。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过男团解散的迷茫、转型初期的质疑、角色被替换的失落,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表演的热爱。
他的成功,源于对 “演员” 身份的敬畏 —— 从不敢接综艺的审慎,到为角色付出的极致努力;源于对生活的真诚观察 —— 从螺蛳粉生意中的亲力亲为,到从现实中汲取表演灵感;更源于对机会的珍惜 —— 每一个角色无论大小,都全力以赴。
如今的檀健次,依旧保持着低调与谦逊。面对央媒的认可,他只是说:“谢谢大家的肯定,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在剧组,他依旧会像刚入行时那样,观察前辈对戏,认真记笔记;私下里,他很少参加娱乐活动,更多时间用来研究剧本或陪伴家人。
10 月底的一个午后,有网友在书店偶遇檀健次。他穿着简单的白色 T 恤,戴着口罩,正站在文学类书架前翻看一本关于法律的书籍,身边放着笔记本,偶尔停下来记录。或许,正是这份始终如一的认真与坚持,才让他在演艺道路上不断前行,收获越来越多的认可。
檀健次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每一份认可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努力与坚守。正如央视六套所说,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一时的热度,而是对职业的敬畏、对生活的真诚,以及在困境中始终不放弃的勇气。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