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小区里晨练的大爷大妈们话题不断,有人议论隔壁楼王叔今年82岁,还能每天带孙子上学、逛菜市场,气色红润,步履矫健。有人羡慕地问:“王叔,看您天天精神头十足,有啥长寿秘籍?”
王叔神秘地笑笑:“除了吃好睡好,再就是每天一大早,一准儿有次顺畅的排便。”
引得众人一阵哄笑和好奇:“真有讲究?难道排便次数和寿命真的有关系?”看似平常的“生理小事”,其实隐藏着身体健康的密码。
但你知道吗?最新研究显示:排便频率与人类健康和寿命之间,确实蕴含着惊人的联系。很多人误以为‘多排’‘少排’无关紧要,恰恰相反,保持适度规律的排便习惯,是防控慢病和延年益寿的关键一环。这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生活建议,到底是什么?
今天,就带你拆解关于“寿命与排便次数的7个新发现”。第5点尤其容易被忽视,很多人直到身体亮红灯才意识到问题。
很多人以为,“排便只要能排就行,次数无所谓”。但国际多项流行病学调查和老年健康研究不断给出惊人证据:每天规律排便1次,是世界范围内健康和长寿的高频特征。
国家重大流调、上海协和医院等权威机构数据显示:65岁以上高龄人群中,每天自发规律排便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风险较低,慢性肠道炎症和肠癌发生率远低于排便习惯紊乱者。
2021年,《内科理论与实践》刊文指出:排便过少(平均3天及以上1次)与结肠慢性炎症、便秘性中毒、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增加相关。相反,排便过多(如每天>3次甚至10余次,且为稀便),则极有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乃至恶性疾病的信号,绝非健康表现。
美国心脏协会研究团队通过对3810名中老年人10年追踪发现:每日至少1次、每周5~7次排便的老人,患心梗、中风等重疾的风险比排便极少或频发者低约26.8%。
医生总结:“长期规律、适中排便,是肠道菌群平衡、微循环良好、消化代谢健康的标志。正是这种内部运行流畅,为整体健康和长寿奠定基础。”
第1件:肠道健康“自检表”帮你远离慢性病
2022年中国流行病调查分析发现,每周排便<3次者便秘率高达41.6%,肠道细胞自身毒素蓄积、内分泌紊乱的比例比正常排便组高31.2%。长此以往,便秘易诱发结肠肿瘤、继发肝胆疾病。
第2件: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明显下降
肠道排毒、血液循环受益。上海多家三甲医院老年队列数据显示,能固定排便的老年人,冠心病、脑卒中年发病率低于排便失常组9.3%-19.7%。
第3件:肾功能和免疫力提升,远离多种慢性炎症。排便可清除部分尿素、尿酸代谢产物。肠道菌群健康平衡,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感染和自体免疫疾病概率,比便秘者低12%-18%。
真实故事:家住合肥的72岁赵阿姨,曾因慢性便秘引发肾功能轻度减退,调养后规律排便,一年体检肾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精力也明显见好。
第4件:大脑功能和精神面貌更佳,延缓衰老进程
日本老年医学会发布数据,对1200余名中老年志愿者调研发现,长期规律排便组中记忆力减退、情绪郁结、睡眠障碍的比例分别低12.6%、10.8%、16.2%。
第5件(隐藏重点):防癌力更强,尤其是结直肠癌
最新全球流行病学分析,肠癌高发地区居民便秘/排便不规律比例明显高于低发区,慢性便秘人群结直肠癌发生率至少提升23.4%。显著规律排便组结直肠癌风险反而下降近15%。
很多人以为肠癌来了身体才有感觉,这其实就是被忽略的“健康隐患”!
第6件:皮肤更好,延缓色素斑点、肤色暗沉
中科院营养学报告指出,规律排便人群,血液循环通畅,面部皮肤‘黄、晦’发生率低10.9%。大量皮肤科门诊呼吁,从肠道健康入手改善‘貌丑’更持久。
第7件:骨骼关节更灵活,运动能力衰退慢
慢性便秘会加重体内无机盐沉积,诱发关节僵硬、骨质异常。排便顺畅,骨骼骨密度下降速率慢7.1%~9.8%。
1、调整饮食结构,主食粗细搭配,保证膳食纤维摄入
专家一致建议,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g左右,相当于1根玉米+1碗燕麦+1根香蕉。建议早餐以全麦面包或燕麦粥为主,午、晚餐适量搭配豆类、深色蔬菜,增加肠道“动力”。
2、早睡早起+晨起定时如厕
肠道蠕动具有生物钟规律,医生建议每天起床后饮一杯300ml温水,5-10分钟后轻轻按摩小腹,然后无论有无便意都坐马桶3-5分钟,帮助形成条件反射。长期坚持会让肠道神经节律自我重建。
3、适量运动,步行为主,控制久坐
中老年人适合快步走、广场舞等运动。协和医院研究显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以上,肠道蠕动活跃度提升17.4%。
4、忌过度依赖泻药、刺激性饮食,防止肠道惰化
如用泻药、刺激性食品(如咖啡、暴饮暴食)短期或能通便,但长期会让肠肌变“懒”,反而加重便秘或腹泻。专家建议首选天然方式调理,药物仅为短期辅助且需医生指导。
5、心理状态调整,控制焦虑情绪
焦虑、压力会直接影响肠胃“脑肠轴”功能,造成便秘或腹泻等“压力肠道综合征”。可以尝试深呼吸、腹式呼吸、定向放松等。北大精神卫生专家指出:每日冥想/呼吸练习10分钟,肠道功能紊乱改善率提升23%。
6、注信号,及时就医不得拖延
如果排便习惯突然发生重大改变(如便色变深、伴血便、排便困难、10天以上便秘或频发腹泻),切勿自行用药或忽视症状,建议尽快前往消化内科专科系统筛查。
7、建立排便记录与健康监测
建议养成每日排便时间、形态简单登记的习惯。一旦发现“异常图谱”,可及时与医生沟通。
“寿命长短,细节决定。”医学共识普遍认为,排便不是“小事”,而是人体自我调节、健康代谢的晴雨表。规律、适度的排便,90%的情况下代表着体内器官、免疫、循环等系统的通畅与和谐,对延缓衰老、预防慢病、优化生活质量极为重要。
当然,每个人体质不同,排便频率与健康状况也需个体化分析。若出现异常、频繁变化,务必及时就医排查。健康路上,别忽视身体“悄悄发来的信号”。让科学的生活习惯陪伴你从容到老。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内科理论与实践_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
3.《巢内网_妇产科_神经科_权威医疗科普知识平台 - 巢内网》
4.《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研究发现:寿命长的人,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
5.《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研究发现:寿命长的人,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
6.《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研究发现:寿命长的人,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