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热衷于“晒娃”“炫娃”,每当孩子取得些许成绩,便迫不及待地大肆宣扬、四处炫耀。
然而,当父母沉浸在炫耀的喜悦中时,可曾静下心来,认真考虑过孩子的内心感受呢?
真正有格局、有远见的父母,从来不会去炫耀孩子这几方面的成就。

一、不炫耀孩子的成绩
有一个网友分享:前两天家庭聚会上,一场激烈的争执打破了原本温馨的氛围——侄子和他妈妈因成绩问题爆发了激烈冲突。
饭桌上,侄子的妈妈满脸自豪,一个劲儿地夸赞侄子这次考试成绩优异,甚至不厌其烦地反复念叨:“我家孩子可优秀啦,平时学习特别自觉,根本不用我操心。”那神情、那语气,仿佛侄子就是她最得意的“作品”。
这时,一直沉默的侄子终于忍不住了,他皱着眉头,满脸不悦地说道:“妈,您能不能别每次都在大家面前讨论我的成绩啊,这真的让我特别不舒服。”
可妈妈却不以为意,继续自顾自地说:“这有啥呀,说出来让大家一起高兴高兴,多好的事儿啊。”
侄子一听这话,瞬间火冒三丈,他猛地站起身,气呼呼地大声说道:“我的考试成绩,那是我自己的事儿,又不是您的,您每次都这么拿出来炫耀,真的很让人讨厌!”
其实,这已经不是母子俩第一次在饭桌上因为成绩问题吵架了。每次侄子一考完试,他妈妈就像找到了炫耀的资本,迫不及待地四处宣扬,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有相关研究表明,父母过于关注和在意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一方面,父母的过度炫耀会让孩子滋生出强烈的优越感,内心渐渐形成一种“我就是最优秀的,谁都比不上我”的傲慢心态。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孩子就很难以平和、谦逊的态度去面对他人。
另一方面,为了维持这种所谓的优越感,孩子不得不时刻绷紧神经,给自己施加巨大的压力。他们害怕一旦成绩下滑,就会失去父母的夸赞和他人羡慕的目光。
那么,在父母经常性的成绩炫耀下,孩子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他们可能会逐渐失去自我,不再为了自己的兴趣和梦想而努力,而仅仅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扬去拼搏。
他们可能会变得骄傲自满,目空一切,总以为所有人都不如自己,听不进任何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也会变得极差,一旦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就会陷入自卑、自负的极端情绪中,甚至选择逃避现实,不敢面对挑战。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成绩时,完全可以采取更恰当的方式。对于孩子取得的好成绩,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对于不理想的成绩,则要提供鼓励与支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到改进的方法。但千万不要把孩子的成绩当作标榜自己成功的工具。
就像梁启超先生教导孩子们的那样:“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希望孩子们对待学业,不要只盯着回报,而是要专心致志地耕耘好自己的那片天地,只要付出了努力,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父母应该明白,永远不要试图通过孩子的成绩来寻找自我价值,而是要借助孩子的成绩,帮助他们守住初心,引导他们展望美好的未来。

二、不炫耀孩子的才艺
一到聚会场合,部分家长便按捺不住“炫娃”的心思,热衷于让孩子当众表演节目。在他们看来,这似乎是一场展示自家孩子才艺、为自己挣足面子的“好戏”。
倘若孩子表演得精彩出色,父母便会觉得脸上有光,在众人面前倍有面子,仿佛孩子的成功就是自己教育有方的有力证明;可要是孩子表现出不情愿,甚至拒绝表演,父母便会立刻换上一副数落的嘴脸,毫不留情地指责道:“你怎么这么胆小啊,看看人家孩子多大方,再看看你,这像什么样子……”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其实,大多数孩子在被迫表演时,内心充满了委屈、抗拒和怯懦。他们就像被推上舞台的小木偶,在父母的期待和众人的目光下,机械地完成着动作。而这些真实的情绪,父母往往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地将孩子当作自己炫耀的资本、撑面子的工具,从未设身处地地考虑过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尤其当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他们会被深深的“糟糕”感所笼罩,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沼无法自拔。这种糟糕的体验会让他们对原本可能感兴趣的事物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从此对表演、对艺术都敬而远之。
十分赞同一位爸爸说过的话:“一个人接触艺术是件好事,但在这个过程中,你首先要懂得尊重自己,其次要懂得尊重艺术。”这句话对于孩子表演这件事同样适用。我们做任何与孩子表演相关的决定,都应该从他们的“初心”出发。只有当孩子是自愿、主动地想要表演时,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被尊重,他们的表演也才会是真诚且充满魅力的,才能得到他人由衷的尊重和欣赏。

三、不炫耀孩子的“懂事”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鲜活灵动的个体,宛如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花朵,各自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他们绝不该被单一的标准所束缚,都长成别人眼中所谓“懂事”的乖孩子模样。
曾经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堂绘画课上,老师让孩子们画苹果。其中有个孩子别出心裁,画了一个硕大的蓝色苹果。老师看到后,不仅没有指责,反而满脸笑意地夸赞道:“画得真好!”这时,一旁的家长满脸疑惑,忍不住问老师:“您怎么不纠正他这错误的用色呀?”老师微笑着反问:“我为什么要纠正呢?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他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小时候表现得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相反,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叛逆不羁的孩子,长大后心智却常常更为成熟。
孩子的“乖”,其实更应该体现在生活规矩的遵守和行为道德的坚守上。而在思维层面,我们则要大力鼓励他们“不听话”,大胆突破常规,勇于创新。
作为父母,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认同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被认可的。同时,要向孩子表达无条件的爱,这份爱就像一层坚固的“内心屏障”,为孩子遮风挡雨。
在这样的爱与接纳中,孩子既可以乖巧懂事,也能在适当的时候任性撒欢,自由地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

四、不炫耀孩子的隐私
不少父母都认为,晒娃不过是一种记录孩子成长点滴的方式,是充满温情与爱意的举动。然而,他们或许未曾意识到,这些看似平常的晒娃行为,实则可能给孩子带来两种难以察觉却影响深远的隐形伤害。
其一,存在泄露孩子个人信息的风险。在晒娃过程中,孩子的姓名、相貌、健康状况以及家庭信息等,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公之于众。这些隐私信息暴露得越多,孩子面临的潜在危险就越大。就好比在互联网的海洋中,孩子的信息如同没有保护的珍宝,随时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觊觎,从而让孩子陷入未知的危险境地。
其二,这种行为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容易引发孩子的自卑感。一位网友曾无奈地倾诉:“小时候,跟着父母去串门,他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到处讲述我在家里的糗事。每次听到那些话,我都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感觉无地自容。
他们拿我的事情开玩笑时,可曾考虑过我的感受?”而这些让网友尴尬不已的糗事,大多都是通过妈妈在社交场合的“晒”而被众人知晓的。比如,孩子吃饭时弄得满脸都是饭粒;因为来不及上厕所而尿湿了裤子。这些在成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的小事,却都是孩子的隐私。当它们被很多人“围观”议论时,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从2岁起,就开始萌生独立意识,到3岁后,羞耻心也逐渐形成。从2岁开始,他们就有了清晰的“你”“我”“他”的所属权归属意识,对待自己的隐私也越发看重。此时,任何暴露孩子隐私的行为都需要格外慎重,绝不能轻易拿出来炫耀。
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不随意将他们的照片发送到公开平台,就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护。孩子未来能考多少分、会走什么样的路,都如同他们自己撰写的独特剧本,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避免过度的、不恰当的炫耀行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在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同时,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具体而言,父母需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感受,接纳他们的不完美,认可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方向,保护他们的隐私和安全。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温暖的港湾。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