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玉
编辑|小玉
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烽火连天的时代。在一场惨烈的白门楼之战中,一个孩子的命运从此被彻底改变。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孩子的父亲,在这混乱与血腥中,不幸被勇猛的张飞生擒。随后,竟遭无情斩首,生命戛然而止。而他的母亲,在这场浩劫中也未能幸免,沦为曹操的战利品,被带往未知的命运深渊。
这个孩子原本或许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有着父母的关爱与呵护。然而,这突如其来的灾难,瞬间将他的世界撕裂得粉碎。曾经温暖的家不再,曾经的幸福时光化为泡影。他被迫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失去了依靠,迷失在这茫茫乱世之中,未来充满了无尽的迷茫与恐惧。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之前,吕布之子尚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其父吕布,字奉先,东汉末年著名武将,有"飞将军"、"三国第一猛将"之称。吕布勇武过人,箭术超群,能"手格猛兽,足踏飞军",骑乘赤兔马,持画戟方天画戟,名震天下。
年幼的吕绍(一说名为吕霸)自小耳濡目染父亲的武艺,生活在一个武将世家,从小接受严格的武术训练。吕布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常言"吕氏门楈必兴于此子",期望孩子将来能够继承家业,成为一代名将。
少年吕绍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家庭里。其父吕布先事丁原,后杀丁原事董卓,又杀董卓降刘备,数次反复。这种多变的政治立场,让吕布家庭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也给年幼的吕绍埋下了未来灾难的种子。
吕布据守下邳,与曹操、刘备交战。战局对吕布极为不利,加上内部将领陈宫、高顺意见不合,军心涣散。吕布酗酒度日,疏于防守,终致大势已去。下邳城破那天,年仅十余岁的吕绍亲眼目睹一场人生噩梦。曹军破城后,吕布退守白门楼。战至最后,体力不支的吕布被擒获,与谋士陈宫、部将高顺一同被缚见曹操。
在白门楼下的审判中,刘备极力主张诛杀吕布,称"布若不斩,必为后患"。吕布向曹操求生,表示愿效犬马之劳。曹操动摇之际,刘备提醒曹操:"丁建阳、董卓于布,岂非恩主乎?"意指吕布连杀两个恩主,绝非可信之人。
在这关键时刻,张飞怒斥吕布:"大耳贼休听!布乃反复小人,君视项上人头!"随后,张飞奉命将吕布押至市曹处斩。就这样,在年幼吕绍的注视下,一代名将吕布,陨落于敌人刀下。
父亲被杀后,吕绍与母亲及吕布其他家眷一同被俘。根据《三国志》及其他史料记载,曹操常将战败敌将的美妻纳入己用。如许褚妻、张绣婶婶邹氏等,皆被曹操收纳。
吕布之妻貌美,下邳之战后,被曹操纳入后宫。年幼的吕绍亲眼见证母亲被政敌霸占,这无疑是继父亲死后的又一重大打击。家族一夜之间从显赫武将之家,沦为亡国奴。
吕布其他家眷多半沦为奴婢,分散各处。曹营内部对待战败之将家属往往毫不留情,尤其吕布这样反复无常的敌将,其家人处境更加艰难。吕绍从小养尊处优的生活彻底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屈辱与苦难。
白门楼惨案后,年幼的吕绍命运多舛。据《吴书》零星记载,吕绍在混乱中被吕布旧部救出,隐姓埋名逃离曹营控制区。这段逃亡经历极为险峻,一路上需躲避曹操的追捕。
吕绍更名为"张达"(一说"王霸"),彻底切断与吕布的联系。当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一个十余岁的孩子,融入难民人群中,倒也不太引人注目。
逃亡路上,吕绍辗转多地,曾在农家、商队中充当杂役糊口。这个曾经的将门之子,不得不忍辱负重,学会了如何在底层生存。贵族少年的傲气被磨平,取而代之的是坚韧与隐忍。
虽处境艰难,仍坚持秘密习武。据记载,吕绍在流亡期间,曾遇到一位隐居山林的老兵,此人正是当年吕布部下,认出了少主的身份。
这位老兵姓李,曾是吕布麾下校尉,下邳之战后逃脱,隐居深山。李校尉冒险收留吕绍,并将吕布生前武艺倾囊相授。李校尉常对吕绍说:"将军虽死,虎子犹存。他日若能报仇雪恨,乃吾辈之大幸。"
在李校尉门下,吕绍刻苦习武数年。与父亲不同,年轻的吕绍不仅学习武艺,还研习兵法谋略。李校尉深知吕布败亡原因在于勇而无谋,特意纠正少主这一弱点。短短几年间,吕绍不仅武艺大进,心智也日渐成熟。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已近成年的吕绍面临抉择。继续隐姓埋名,终究难成大器;复姓吕氏,又恐遭曹操诛杀。此时的三国格局已现雏形,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
吕绍深知不可投靠刘备。刘备阵营有仇父仇人张飞,且当年白门楼下,正是刘备力主杀父。投靠曹操更不可能,母亲沦为曹操妾室,家族蒙受奇耻大辱。经过深思熟虑,吕绍决定东投孙权。一方面,江东与吕布无太多恩怨;另一方面,孙权广揽人才,不太计较门第出身。更重要的是,孙权与曹操、刘备都有仇怨,日后若有机会,或可借东吴之力复仇。
建安十四年(公元 209 年)春,阳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微风轻拂。吕绍身背简单的行装,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江东的漫漫路途。
此行毫无疑问注定充满艰险。一路上,他不仅要小心翼翼地躲避曹军层层密布的关卡,那些关卡戒备森严,士兵们目光锐利,稍有不慎便会被发现。而且,他还得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仇家。要知道,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人心叵测,危机四伏。
吕绍身为吕布之子,这一特殊的身份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或许能为他带来些许虚名;另一方面,却也让他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倘若他的身份一旦暴露,各方势力必然群起而攻之,他绝对没有任何活路可言。他深知这一点,所以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定地前行,怀揣着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初到孙权帐下时,吕绍怀着满心的忐忑与谨慎,自称“张达”,编造了自己是北方落魄武官之子的说辞,声称因久闻孙权威名,慕名远道前来投效。
在众人面前,吕绍展现出了非凡的风采。他凭借着自身出色的武艺,在演武场上身姿矫健,招式凌厉,令围观者无不惊叹。同时,他在军事谋略方面也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对于战局的分析鞭辟入里,提出的策略独具慧眼。
正是凭借这出众的武艺与深谋远虑的谋略,吕绍很快引起了孙权帐下将领周瑜的关注。周瑜本就是慧眼识英才之人,他敏锐地察觉到吕绍绝非寻常之辈。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与考察,周瑜对吕绍的赏识之情愈发深厚,认定他是可堪大用的人才,开始有意对其加以培养和重用。
赤壁之战前夕,吕绍已在周瑜麾下担任小校。这场扭转三国格局的大战,也是吕绍军旅生涯的起点。赤壁一战,东吴火烧曹军,大获全胜。战斗中,吕绍奋勇杀敌,斩获甚多,初步展现了不凡的武艺与胆识。
战后论功行赏,吕绍被提拔为队率,统领百人队伍。这次提拔,标志着吕绍军旅生涯的正式开启。在周瑜麾下,吕绍认真学习兵法战术,弥补自身不足对这个年轻将领颇为赏识,多次指点迷津。
机缘巧合下,"张达"逐渐在东吴军中站稳脚跟。没人知道这个年轻有为的小将,实际上是当年威震华夏的飞将吕布之子。命运女神似乎正在为这个曾经的乱世孤儿,编织一个复仇与崛起的舞台。
潜伏于东吴军中的吕绍,心中仍牢记父母之仇。每次与曹军、蜀军交战,都特别奋勇。表面上看是为主公效力,实则寻找复仇机会。白门楼下的惨痛记忆,母亲沦为人妾的屈辱,时刻激励着这位年轻将领在乱世中披荆斩棘,等待复仇良机。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