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可能性,3600根本不是为了鼓励生育

我国的生育率和新生儿数量在近年来连续走低,很多年轻人认为原因在于生育成本过高;

现有经济能力不足以在当下将一个孩子很好地抚养成年,又不愿意让其跟自己一起“受苦”。

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合理性,那么想要将一个孩子抚养到成年,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是否大多数人真的无法负担这一支出呢?

《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根据最新的人口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给出的相关数据;

对于全国家庭孩子0-17岁的平均养育成本做了计算,这个数字是53.8万元;

而如果想要将一个孩子抚养到大学本科毕业,那么这个数字会变为68万元。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数字则在百万上下浮动

不得不说,这个数字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可以全款买一套房,即便是均摊到十几年当中;

每年也是大几万的支出,对于经济条件不是那么富裕的夫妻而言,确实需要“勒紧裤腰带”才能做到。

所以有部分年轻人总是盼望着生育成本降低/养育补贴增加。

终于,2025年7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同多个有关部门一同发布了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

明确在2025年1月1日之后,符合要求的家庭可以享受每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直到孩子3岁为止。

同时这一补贴对象也包括二胎、三胎,体现出了比较普适的补贴性质。

这条新闻引起了广大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也包括很多尚未婚育的。当然,大部分已经为人父母的网友表示这笔补助还是非常“解燃眉之急”的;

少部分人则有“一个月300,都不够买罐奶粉的”、“一天还不到十块钱,生什么生”等抱怨。

其实从官方的解释就可以发现这一政策的性质,早在今年三月份的“两会”上,“育儿补贴”概念被提出的时候,其就被定义为:

将“生育友好”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通过“真金白银”的支持,增强家庭的生育意愿,为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迈出坚实的一步。

也就是说这一补助政策本身并不在数额大小以及能够带来的效果,重要的在于这类政策从无到有的转变;

以及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国家对于生育行为的大力支持。

况且3600元/年真的很少吗?

虽然数额是固定的,但有资格领到这笔钱的家庭状况却是差异极大的。

对于那些本身生活在三四线城市、育儿压力相对不太大的家庭而言,这笔钱还是能够起到一定补助作用的;

对于那些原本经济条件就不错,并不缺这笔钱的家庭而言,也可以额外获得合理的收入;

当然,对于那些短期内没有生育计划的家庭而言,这笔钱也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和其经济价值相比,这笔补助的更大价值在于其符号价值

育儿与其成本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很多家庭开始将子女的生活成本与具体的数字挂钩——比如有的父母会私下合计:

孩子今天该买奶粉了,一个月的收入又没了;该物色幼儿园了,把半年的积蓄留出来;

等孩子上小学,你就该戒烟/戒酒/少买包了……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葛苏珊(Susan Greenhalgh)以“家庭会把自己翻译成算法”来解释这种现象。

所以渐渐地,实际的物质压力会冲淡夫妻生育的初心,以至于当他们看到政策时,立刻会被其中显眼的3600元/年;

发放到3岁这样的字眼所吸引,然后立刻将这笔钱“放”到自己家庭的实际生活中,以此来估计这笔钱对自己生活的帮助。

在心理学家弗鲁姆(Victor Vroom)看来,人们的行为动机总会受到对这一行为能够达成的期望和对自身价值评估的影响

所以如果仅仅把补助的意义等同于每个月300元的额外收入,是比较片面的。

因为不仅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对于其需求与看法不同,有资格拿到这笔补助的每个家庭也会有各自的具体安排。

对于有的家庭来说,原本可能在育儿上稍微吃点力,需要双方父母帮扶,两代人也常常会因此有一些争执;

可这笔钱的出现可能就恰好能够补上这个“窟窿”,减缓代际摩擦,让家庭生活更加顺利

还有的家庭可能本身并不指望着这笔钱帮自己“渡过难关”,但额外的收入还是可以让两口子在外面吃顿好的,有好心情:

这都是育儿补助的积极作用。

想必这个时候,已经生育的人们会感受到来自国家的“鼓励”。

-The End -

作者-木易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育儿   可能性   家庭   孩子   成本   数字   收入   政策   国家   经济   年轻人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