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华尔街日报》披露:中国正在筹建一套名为“经认证终端用户”的稀土出口体系,准备向美国重新开放供应。听上去像是善意举动,但条款里暗藏玄机——凡与美军相关的企业统统排除在外。中美稀土之争进入新阶段,这一次,是礼貌地“卡了一下”。
10月30日的中美元首会晤成为转折点。双方在稀土议题上各退一步,重启沟通。中国宣布将“依法许可”部分稀土出口,美国则承诺“不以行政方式干预企业交易”。这看似和缓的语气背后,是一场复杂的战略计算。

稀土是制造电动车、芯片、导弹系统的关键原料。中国占全球供应七成以上,美国高度依赖进口。过去一年,北京强化出口许可制度,一度引发美方担忧。稀土不只是矿石,更是话语权。谁掌控资源,谁就能在谈判桌上多敲一次。
在10月的政策文件里,中国商务部明确了管控原则——“安全审查、终端可追踪”。这意味着出口审批要看买家是谁、用途在哪。新政策既非封锁,也非放任,而是精准“开闸放水”。

美方企业早就闻风而动。特斯拉、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纷纷派代表访问北京,希望恢复供应渠道。新能源与半导体行业是“稀土焦虑”的重灾区,库存见底让他们格外着急。
外媒称,会晤当天的闭门会议持续超过两小时,稀土被单独列为议题。双方顾问团队讨论了许可机制的透明化与安全认证制度。消息人士称,中方当场提出一份草案,建议通过“经认证终端用户”体系来简化出口流程,同时保障国家安全。

各地区成熟的芯片制造能力
对美方来说,这是期待已久的“解冻信号”;对中方来说,则是一场精心布置的“精细操作”。谈判桌上没有输家,只有条件。北京愿意打开供应,但要确保矿石不会流入五角大楼。
11月12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让这一计划正式曝光。报道称,中国正计划建立“经认证终端用户”(Verified End-User,简称VEU)制度,用以核实稀土出口对象的背景。符合标准的民用企业可获得快速审批,而任何涉及军方项目的供应链将被一票否决。

这套体系看似技术性安排,实则政治化设计。通过VEU机制,中国可以区分“合作伙伴”和“敏感用户”。符合条件的美国企业可直接申请许可,不必经过冗长审查;而军工承包商、国防供应链上的厂商则被排除。中方的意图非常清晰——欢迎商业合作,拒绝战略对抗。
美国内部对此反应微妙。能源与制造业公司称这是“务实进展”,但国防相关机构明显不安。华盛顿的部分议员批评此举“破坏自由贸易原则”,却又找不出法律漏洞。毕竟,中国的出口政策完全符合国际贸易规则。

经济分析师指出,这种“选择性开放”将成为未来全球资源供应的新趋势。中国在关键原料上具备压倒性优势,通过准入机制就能有效影响国际产业链走向。这不是报复,而是秩序的再定义。
在美国市场,部分企业已感受到差别待遇。电子制造商获准恢复稀土进口,而参与军工研发的承包商依旧被搁置。美方政府虽然口头抗议,却默许民用领域的恢复,因为任何全面对抗都将伤及本国工业。

这场“开放式限制”让美方既得到了供应,又失去了主导权。中国在牌桌上不必拍桌,只需在条款里加一行字,就能让对方自觉退位三分。这种“带条件的善意”比禁令更高明。
VEU体系的设计并非一夜成形。早在9月,中国商务部就在内部文件中提出“终端可追溯机制”,以避免稀土被转手进入军事产业。经过一个多月的磋商与评估,这一方案最终进入落地阶段。

知情人士透露,首批获得认证的企业大多为新能源、电动车与芯片制造商。名单包括多家美欧科技巨头,但未涵盖任何军工企业。这份名单一旦正式公布,将成为全球供应链重组的信号。
与此同时,国内稀土产业也在加速整合。中国稀土集团、包钢稀土等企业积极配合新制度,建立出口追踪系统。业内人士称,这是中国在全球化条件下实现“资源主权”的关键一步。
美国媒体分析指出,VEU制度将改变以往“出口—再分销”的模式。过去,美企常通过第三国采购稀土,以规避直接审查。新机制要求所有出口批次的终端用户实名备案,这意味着灰色空间被压缩。

欧洲国家对这一变化格外敏感。法国、德国希望比照VEU模式,与中方谈判获取“安全认证资格”。欧盟贸易专员甚至公开表示,“这是可接受的国家安全平衡方案”。中国的做法,既展示强硬,也体现规则感。
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这套体系让中国既保留了杠杆,又显示出稳定意愿。中方没有彻底收紧,而是通过制度化方式控制风险。这种操作方式,已成为地缘经济的新模板。
华盛顿的决策圈开始重新评估稀土问题。过去,美国试图通过盟友多元化供应,结果发现替代来源成本高、周期长。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的稀土项目尚未成熟,短期难以取代中国。VEU制度出现后,美企重回中国供应链几乎成定局。

中国则用制度稳住局势。VEU不只是经济政策,更是战略工具。它既回应了国际市场对稳定供应的期待,也确保稀土不会成为他国军事力量的加速剂。这是一场“以开放之名行安全之实”的操作。
在北京的分析师看来,稀土不仅是资源,更是“秩序的试验田”。通过这套体系,中国第一次把资源管控与国际贸易规则紧密结合,既守住底线,又留出空间。这样的智慧,比单纯制裁更有效。
外界普遍认为,这次调整意味着中美在供应链问题上进入“管控竞争”阶段。竞争仍在,但不再是全面脱钩。两国都学会了“带护栏的对抗”,这比过去的冷战式对立更具现实意味。

未来几个月,中方将陆续公布VEU的企业名单与审查标准。业内预计,更多跨国公司将主动申请认证,以确保原料不断供。美国是否能接受这一“条件式合作”,将成为观察两国关系温度的新窗口。
这场稀土谈判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中国通过条件管理掌握主动,美国得以缓解供应焦虑。看似小小的出口机制,实则折射出全球经济秩序的再平衡。
参考信源:
《华尔街日报》2025年11月12日《中国拟设“经认证终端用户”制度以加快稀土出口》
路透社2025年10月30日报道《中美会晤后稀土出口审查机制讨论进展》
中国商务部新闻稿2025年10月12日《对符合规定的稀土出口予以许可》
《财富》杂志2025年11月1日《中方暂停额外管制并评估民用稀土出口路径》
《卫报》2025年11月10日报道《中国新稀土政策引发美欧市场关注》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