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学会如何摔倒别人,
更要学会自己摔倒了如何站起来。
——第11050个天天正能量获奖故事
在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南沟头村,有一片10亩见方的土操场,操场东侧矗立着300多平方米的铁皮房,这个前身是厂房的院落,如今是一片小有名气的“武林圣地”。
宽阔的土操场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训练器材。傍晚时分,武馆内准时响起了孩子们的呐喊声。穿行在练功孩子们中间的,是一位声音洪亮的69岁老人,人称“摔跤爷爷”。
他坚持免费教学12年,让这个堪称简陋的国术馆,走出了一批又一批顶天立地的“武林健将”。
“功夫是时间和汗血积攒起来的!”白鹤江声音洪亮,他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耐心地纠正着孩子们的姿势。
白鹤江在指导孩子们练习摔跤。(袁欣悦/摄)
白鹤江出身摔跤世家,自小习武,对中国式摔跤有着深厚的感情。年轻时,他曾是河北省专业队的一员,离开后也一直怀揣着将摔跤技艺传承下去的梦想。
“中国式摔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
2013年,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完成“人生任务”的白鹤江决定重拾旧梦,自费十多万改造村中废弃厂房,创办了这家摔跤武馆,12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武馆里,免费教授孩子们摔跤技艺。
白鹤江和练习摔跤的孩子们。(袁欣悦/摄)
这里没有健身房里常见的现成器材,只有许多别出心裁改造出来的“秘密武器”:沉重的轮胎、古朴的石锁,还有用传统农具改造的“砘子”。
“‘砘子’原本是农田里压土用的,还分20斤、25斤、35斤等等不同重量。”白鹤江说。
“孩子们都很听话,也很坚韧。”白鹤江欣慰地说,“他们有的每天5点多放学后就赶到这里,等6点开始练习摔跤。”
操场北侧,是一排朴素的砖房,屋檐下是整齐排列的旧课桌,方便放学早的孩子写作业。
在白教练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摔跤技巧,更磨炼了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
摔跤是一门与人搏斗的技艺,但是白鹤江说,“既要学会如何摔倒别人,更要学会自己摔倒了如何站起来。”
在简陋的环境里,白鹤江和孩子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上千名孩子在此学习过,其中出了3名国家健将级运动员、8名国家一级运动员、7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孩子们在各类赛事中摘得200多枚奖牌。
白鹤江和孩子们取得的荣誉(袁欣悦/摄)
白教练的付出和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周边家长的一致好评。
“白教练是个非常认真负责的人,他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用心教导。”家长王东艳感激地说,“我的孩子在这里练了8年,从之前的小胖墩变成了现在健壮的小伙子,性格也更加坚韧了。”
“白教练对我们可好了,他不仅教我们摔跤,还关心我们的生活。”正在练习翻轮胎的刘星宇擦着汗说。白鹤江对孩子们关爱有加,夏天会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西瓜、冰糕消暑。
夏天,白鹤江给孩子们准备了西瓜。(受访者白鹤江供图)
晚上8点,武馆内的训练声渐渐平息。“回家路上要注意安全。”白鹤江望着孩子们离去的背影不住地叮嘱。
过了这一夜,摔跤武馆又将迎来新的一天。而白鹤江,也将继续在这里兑现对中华武术的传承诺言。
69岁的他,把废旧厂房变成冠军摇篮;12年坚守,让200多枚奖牌闪耀农家院落。
岁月沉淀智慧,热爱永葆青春。他让中式摔跤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更让燕赵大地的尚武精神薪火相传。
这位用生命热爱、用行动坚守的老人,让我们看到:梦想,永远年轻!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纵览传媒为摔跤爷爷白鹤江颁发正能量特别奖。
致敬热爱与坚守他用最“土”的方法,传承最“硬”的中式摔跤,夕阳下的训练声,奏响着非遗传承的动人乐章。
- End -
天天正能量(zhnlali)
纵览新闻记者 袁欣悦 常曌宇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