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原定的乘组轮换计划因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推迟,中国空间站突然迎来一项意外考验,神舟二十号与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共计6名航天员,开启了长达12天的超纪录共同驻留。

而按每人每天3升基础饮用水标准计算,12天仅饮用水就需216升,加上制氧、清洁等需求,总用水量更是倍增。
那么在物资补给受限的太空环境中,这216升水的缺口如何填补?
这场超记录驻留的起因,源于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的临时推迟,官方通报神舟二十号疑遭微小碎片撞击。

对于空间站而言,6人驻留意味着对能源供应、物资储备等系统的全面压力测试。
中国空间站设计之初虽具备支持6人短期驻留的能力,但此次12天的超计划驻留,仍是工程应用阶段的首次实战检验。
据官方实时通报,目前两乘组状态良好,已形成协同工作机制,而陈冬作为有任务经验的指令长,负责统筹舱内资源调配与应急处置。

两乘组还利用驻留窗口期联合开展了多项研究,并未因返回延迟影响科研进度。
而推迟返回期间,地面测控团队已对飞船返回舱进行远程参数校准,相关技术问题已在解决中,相信要不了多久就能即刻执行返回程序。
在央媒曝光的视频中,6名航天员有序的执行各自任务,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进展。

与此同时,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此前运送的物资已完成在轨收纳,其中有为两乘组储备的应急物资,为此次意外驻留提供了基础保障。
面对216升的饮用水需求,中国空间站并未依赖地面补给,而是启动了核心的废水再生系统。
很多人误以为太空用水全靠货运飞船运送,实则航天员饮用的水,大部分来自对舱内废水的循环利用。

据资料显示,空间站水再生系统综合污水回收比例达85%,其中尿处理子系统的利用率更是高达88%。
而这套被称为“太空魔术师”的尿处理子配置,采用先进的蒸气压缩蒸馏技术,攻克了微重力环境下液体无法自然沉降的分离难题。
尿液经化学预处理后会送入旋转蒸馏装置,在离心力作用下实现水分与杂质的分离,从而提取出蒸馏水。

而处理后的蒸馏水再经过活性炭过滤、离子交换、紫外线消毒等多道工序,最终形成的再生水纯度远超地面自来水,电导率仅1μS/cm,TOC含量低于1ppm,达到纯净水标准。
按6名航天员每天产生的尿液量计算,该系统每小时2.5升的最高产水效率,足以满足基础饮水需求。
除了尿液,舱内冷凝水也被充分回收利用,航天员呼吸产生的水蒸气、设备运行散热形成的冷凝水,会被舱壁收集装置捕获,与处理后的尿液蒸馏水一同送入净化系统。

而这些看似普通的水珠,经处理后成为再生水的重要来源,进一步提升了利用率。
如果说废水再生是基础保障,那么二氧化碳循环再生系统则让水资源供应形成了完美闭环。
航天员每天会呼出大量二氧化碳,如果置之不理不仅干扰舱内环境,更是一种赤裸裸的资源浪费。

而中国空间站的再生系统,能够将这些“气体”转化为宝贵的水资源,转化率达到98%的世界领先水平。
整个转化过程分为三步精准实施,由舱内通风系统定向捕捉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集中输送至再生反应舱,随后二氧化碳与电解水制氧产生的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和少量甲烷。
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与电解制氧系统形成联动,1升水可电解出600多升氧气,满足1名航天员1天呼吸需求,而制氧产生的氢气恰好为二氧化碳还原提供原料,让整个循环更加高效闭环。

除了常态化循环再生技术,完善的应急保障措施让6人驻留的用水安全万无一失。
在常规补给方面,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提前运送的物资中,包含充足的“太空水囊”。
这些采用轻质柔性材料包装的水囊,原本就是为两乘组轮换期间储备的,加上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自带的物资,仅储备水就足以支撑6名航天员12天的基础需求。

而系统层面的冗余设计更是增添了保障底气,水再生系统具备多人模式切换功能,切换至六人模式后,电解制氧和水再生速率会同步提升,各项指标可满足最大载荷需求。
还有中国航天独有的“发一备一”机制更提供了终极保障,神舟二十二号载人飞船已完成总装测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待命。
截至目前6名航天员已顺利驻留10天,各项系统都非常稳定,水资源再生效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舱内水质、氧气浓度等指标均符合人体需求。

央广网的报道
而这场小插曲,不仅验证了中国空间站生命保障系统的可靠性,更积累了多乘组驻留的宝贵经验。
相信当航天员最终平安返回时,这些天的驻留考验,必将成为中国航天迈向深空探测的重要基石。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