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伏不一般,10年一遇!提醒大家提前做准备,为秋冬打好基础

今天8月19日正式“出伏”了,也是长达 30 天的三伏天落下帷幕!按照传统,今年属于 “短三伏”,出伏时间比往年要早,较去年、前年和大前年分别提前了 5 天、1 天和 6 天。此次出伏 10 年一遇,天气变化复杂,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影响较大。


出伏后的天气变化

出伏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并不会立刻变得凉爽。通常情况下,“秋老虎” 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带来短期的回热天气,气温常常能超过 35℃,且空气湿度较大,给人闷热难受的感觉。这种天气一般会持续半个月到两个月。

在北方地区,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早晚气温较为凉爽,中午却依旧炎热。而南方地区,除了要应对 “秋老虎”,部分地区还可能受到台风影响,天气多变,时而高温暴晒,时而风雨交加

今年出伏还有2个不一般

出伏在处暑前

老话说“出伏处暑后,必定是灾年;出伏处暑前,遍地是黄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出伏如果在处暑前,那么今年的收成会很差,可能会遇到灾荒。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因为出伏早于处暑,说明暑热提前结束,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积温和光照时间缩短,可能导致籽粒不饱满、产量下降。同时,出伏后降雨减少,易引发秋旱,加剧减产风险。

今年是早出伏

出伏的时间就是末伏结束的那一天,今年的三伏天总时长为 30 天(初伏 10 天 + 中伏 10 天 + 末伏 10 天)时,相较于万年 40 天的 “长三伏”,出伏时间会更早,这就是所谓的 “早出伏”。

另外民间也有按照立秋的时间来算,立秋后的第10天到第15天,这属于早入伏,之后则是晚入伏。民谚说“早出伏热不休,晚出伏凉悠悠”,所以今年的出伏要更加炎热。

为秋冬打好基础的准备措施

1、饮食调整

多吃滋阴润燥食物: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蜂蜜、芝麻、核桃等。这些食物可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比如,用百合、银耳、雪梨一起煮成甜汤,既美味又养生;早上起床后喝一杯蜂蜜水,有助于润肠通便、滋阴润肺。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胡萝卜、西兰花、苹果、香蕉、葡萄等,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蔬菜可以采用清炒、凉拌等清淡的烹饪方式,避免过度油腻。

少吃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减少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如辣椒、花椒、油炸食品、冷饮、生鱼片等。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肠道,加重肠胃负担,还可能导致体内积热,加重秋燥症状。

2、生活习惯

早睡早起:出伏后,应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的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晚上尽量在 10 点半之前入睡,早上 7 点左右起床。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有助于缓解 “秋乏”,恢复体力和精力,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整。

注意保暖:虽然白天天气依然炎热,但早晚气温较低,要注意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早晚外出时,要避免着凉。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子,避免腹部、肩部、脚部等部位受凉。对于中老年人和儿童来说,更要注意保暖,防止因温差变化而引发疾病。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进行适量的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出汗,以免损伤阳气。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此时气温相对较低,较为舒适。

3、情绪调节

保持心态平和: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舒畅。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绘画、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遇到事情时,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增加社交活动: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聚会、旅游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支持,有助于改善情绪,增强心理韧性。

总之出伏后是夏秋的交替阶段,对于人们的身体至关重要,从生活起居到饮食需要格外的注意,补充营养,注重天气变化,这样才能安稳迎接秋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养生   秋冬   基础   处暑   食物   时间   滋阴   天气   气温   油腻   秋老虎   炎热   早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