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的原型有多猛?14岁穿两层铠甲一跃上马,却被李世民一招坑死

在隋唐演义小说和影视剧中,有一个颇具人气的英雄,他就是罗成,历史上的罗成是有原型的,名叫罗士信,是隋末名将张须陀麾下的一员猛将。

罗士信,并非小说中虚构的北平王罗艺之后,而是出身于齐郡历城(今山东济南)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生于公元600年,恰逢隋朝开皇盛世的末期,但也预示着他注定要在即将到来的大乱世中经历风雨。关于他的早年,史书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年少时便膂力过人,胆气非凡,似乎天生就是一块为战争而生的材料。

罗士信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是在隋朝名将张须陀的麾下。张须陀时任齐郡通守,是一位深受隋炀帝信任、以剿灭农民起义军著称的能臣良将。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长白山区的农民起义领袖王簿、左才相、孟让等人,聚众数万,声势浩大,一路攻城掠地,兵锋直指齐郡。张须陀临危受命,率领郡中兵马前去征讨。

就在张须陀整军待发之际,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少年,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这个少年,便是年仅十四岁的罗士信。史书记载,他当时“形容微小”,身材尚未完全长成,穿着一身不太合体的差役(可能是低级武职或随从)衣服,显得有些稚嫩。但他眼神中的那股锐气和身上透出的那股不容小觑的勇悍之气,却让人无法忽视。罗士信主动请缨,要求随军出征,上阵杀敌。

张须陀看着眼前这个还没到自己肩膀高的小家伙,不禁有些失笑。他认为罗士信年纪太小,身材也过于瘦弱,恐怕连沉重的铠甲都穿不起来,更别说在残酷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了。于是,他婉言拒绝了罗士信的请求:“孺子年幼,恐不能胜甲胄之重,军阵凶险,非儿戏也。”

没想到,张须陀的这番话,非但没有让罗士信退缩,反而激起了他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只见罗士信二话不说,转身跑到军械库,竟然一口气穿上了两层沉重的铠甲。不仅如此,他还左右开弓,在腰间各悬挂了一个装满羽箭的箭筒,然后像一阵风似的跑到马厩,牵出一匹战马,动作利落地翻身跃上马背。

全副武装的罗士信,虽然身材依然显得有些单薄,但那股勃发的英气和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勇悍,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侧目。张须陀更是看得目瞪口呆,随即转为由衷的赞赏。他意识到,眼前这个少年,绝非等闲之辈,其胆气和力量,远超常人。

张须陀抚掌大笑,说道:“好小子,有胆识,有气魄,本将收回刚才的话,准你随军出征!”

就这样,年仅十四岁的罗士信,以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赢得了自己踏上战场的第一个机会。而事实证明,张须陀的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明智。

不久之后,张须陀率领隋军与王簿等起义军在潍水(今山东境内)遭遇。双方列阵对峙,大战一触即发。就在起义军阵脚尚未完全稳固之际,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身影,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突然从隋军阵中驰骋而出,单人独骑,直冲敌阵,此人正是少年罗士信。

罗士信胯下战马如飞,手中长枪寒光闪烁,以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凶狠和精准,径直冲入了起义军的阵列之中。起义军士兵猝不及防,被他那迅猛的气势所慑,阵型顿时出现了一丝混乱。罗士信趁机挥舞长枪,左刺右挑,刺倒数人,还斩杀了起义军的一名头目。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罗士信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俯身割下那名敌将的首级,将其高高抛向空中,然后用手中的长枪稳稳地接住,并在两军阵前纵马驰骋,往来巡视,目光睥睨,如入无人之境。

这一幕,彻底震撼了对面的起义军,他们何曾见过如此勇猛、如此凶残,又如此年轻的对手?一时间,起义军士气大挫,阵脚大乱。

张须陀何等老练,他趁着敌军被罗士信的惊人表现所震慑,军心动摇之际,果断下令指挥隋军主力奋勇冲击。起义军本就缺乏严格训练,此刻更是无心恋战,一触即溃,阵型彻底崩溃。王簿等人见大势已去,连忙率领残部四散奔逃。

罗士信更是杀得兴起,纵马追击逃敌。他追杀过程中还有一个独特的习惯——每杀死一名敌人,便会割下对方的鼻子藏在怀里。等到战斗结束回营时,他就将这些“战利品”掏出来,以鼻子的多少来计算和禀报自己的战功。

张须陀对罗士信在此战中的表现惊为天人,赞赏不已。他当即将自己乘坐的战马赏赐给了罗士信(这在古代是对勇士极高的奖赏),并将这位少年英雄留在自己的身边,作为亲随侍卫和重点培养的对象。

从此以后,罗士信便成为了张须陀麾下最锐利的一把尖刀,每战必争先,二人配合默契,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为了隋末剿灭各地起义军的一对黄金搭档。

他们的赫赫威名,甚至传到了远在江都(扬州)的隋炀帝杨广耳中。隋炀帝对这对能征善战的搭档大为嘉奖,不仅派遣使者携带重金前来慰问犒劳,还特意下令宫廷画师,将张须陀和罗士信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精心绘制成图画,悬挂在皇宫的殿堂之内,以彰显帝国的武功和将帅的英勇。

此时的罗士信,虽然年纪尚轻,却已然凭借着超凡的勇武和张须陀的赏识,声名鹊起,成为了隋朝末年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他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罗士信并非只有匹夫之勇,在跟随张须陀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也逐渐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沉稳和机智。在大业十年(614年)征讨涿郡(今北京一带)起义军首领卢明月的战役中,罗士信与另一位日后大名鼎鼎的猛将秦叔宝联手,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奇袭破敌好戏。

当时,卢明月聚众十余万,声势浩大,攻陷了战略要地祝阿(今山东禹城),严重威胁着隋朝在河北地区的统治。张须陀再次临危受命,率领一万隋军(相较于卢明月的十余万,兵力对比悬殊)前去征讨。

双方在战场上相遇后,张须陀深知兵力不足,难以强攻,便采取了坚守消耗的策略,与卢明月相持了十余日。然而,隋军的后勤补给很快出现了问题,粮草耗尽,军心开始动摇,张须陀不得不考虑撤兵。

但在撤兵之前,张须陀判断,以卢明月骄傲轻敌的性格,见到隋军撤退,必定会倾巢而出进行追击。这恰恰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如果能派一支精锐部队,趁敌军主力追击外出、营寨空虚之际,进行大胆的偷袭,焚烧其粮草辎重,动摇其军心,那么隋军主力再回师反击,内外夹击,或许就能反败为胜。

这个计划风险极大,需要执行偷袭任务的将领具备超凡的胆识和牺牲精神。张须陀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众将,并询问:“贼见我退,必轻来追我,其营空虚,可勿袭之。谁能往者?”

面对如此凶险的任务,诸将你看我,我看你,一时之间,竟无人敢应答。毕竟,深入敌后,以寡击众,稍有不慎便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就在这鸦雀无声的尴尬时刻,两个年轻的身影挺身而出,慨然应诺,一个=是早已名声在外的少年猛将罗士信;另一个则是同样以勇武沉稳著称的青年将领秦叔宝。

“末将愿往!”两人异口同声。

张须陀见状大喜,当即拍板:“好!有二位壮士在,此事必成!” 他立刻部署:自己率领主力部队,佯装粮尽撤退,引诱卢明月追击;而罗士信和秦叔宝,则各自挑选一千名精锐士兵,埋伏在道路两旁的芦苇丛中,待卢明月主力过后,直扑其营寨。

计划制定完毕,各部依计行事。张须陀果然率领大军缓缓后撤。卢明月见状,以为隋军真的撑不住要逃跑了,果然大喜过望,立刻下令全军主力,除了留守必要人员外,悉数出动,紧紧追击张须陀,想要一举将其歼灭。

就在卢明月的主力部队如同潮水般涌过芦苇荡之后,潜伏已久的罗士信和秦叔宝,如同两头猛虎,率领着各自的一千精兵,从芦苇丛中一跃而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已然空虚的卢明月大营。

二人身先士卒,奋勇冲杀,率先登上了敌营的望楼,砍倒守卫,打开了营门(“士信、叔宝各帅众千人,分道袭击。士信先登,斩数人,众从之,烧其三十余栅”)。隋军精兵呐喊着冲入营寨,四处放火,焚烧敌人的粮草、帐篷和各种辎重。一时间,卢明月的大营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陷入一片混乱。

正在前方追击张须陀的卢明月,突然看到后方大营火起,惊骇莫名。他知道后方失守意味着什么——粮草被烧,归路被断,军心必乱,于是连忙下令停止追击,调转方向,率领疲惫的部队回师救援大营。

然而,这正中张须陀的下怀。就在卢明月仓促回师、阵型混乱之际,一直佯装撤退的张须陀,猛地挥师反击,隋军主力从正面杀来,与从敌营内部杀出的罗士信、秦叔宝两支奇兵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

腹背受敌、军心大乱的卢明月军队,哪里还能抵挡住隋军精锐的猛烈攻势?瞬间土崩瓦解,溃不成军。卢明月本人见大势已去,仅带着数百名亲随骑兵狼狈逃窜。其余十余万起义军,或被斩杀,或被俘虏,或四散而逃,损失殆尽。

大业十二年(616年),张须陀奉命征讨当时势力日益壮大的瓦岗军首领翟让。在此之前,翟让曾数次与张须陀交手,都以失败告终,对这位隋朝名将心存畏惧。当听说张须陀再次率军来攻时,翟让本想率众退避,不与争锋。

但此时,瓦岗军中已经来了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李密。李密智计过人,眼光独到。他认为张须陀虽然勇猛,但其部下多为骄兵,屡胜之后必有轻敌之心,而且隋军后勤补给困难,利在速战。若能诱敌深入,设下埋伏,断其粮道,必能将其击破。

翟让采纳了李密的计策。瓦岗军先是佯装败退,引诱张须陀深入。张须陀果然中计,率军紧追不舍,结果陷入了瓦岗军精心布置的包围圈,张须陀奋力死战,因不肯放弃部下只身围,力竭战死。

主将阵亡,部队溃散,罗士信和秦叔宝等人只能率领残余的部众,仓皇突围,投奔了驻守在虎牢关一带的另一位隋朝将领,光禄大夫裴仁基。裴仁基也是一员宿将,对罗士信、秦叔宝等人的勇名早有耳闻,欣然接纳了他们。

不过,裴仁基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与负责监视他的监军御史萧怀静之间矛盾重重,屡次遭到萧怀静的诬陷和弹劾。裴仁基忍无可忍,最终一怒之下杀死了萧怀静,自知已无法再为隋朝效力,便索性率领麾下的全部兵马(包括罗士信、秦叔宝等人),投降了当时声势最为浩大的瓦岗军。

李密对于罗士信、秦叔宝等勇将的来投,自然是喜出望外。他深知这些人的价值,对他们都给予了很高的待遇和信任。罗士信被任命为总管,继续统领他从张须陀旧部带来的那支人马。

公元618年,李密在与王世充的邙山决战中惨败,瓦岗基业土崩瓦解。罗士信在此战中,奋力厮杀,试图突围,无奈寡不敌众,身中数箭,最终力竭被俘。

王世充早就听闻罗士信的赫赫威名,知道他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为了收拢人心,王世充对罗士信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礼遇。史载,王世充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过,还待之甚厚,甚至与之同食寝,几乎是将他视为心腹一般,规格之高,甚至超过了后来归降的秦叔宝、程咬金等人。

但王世充的这份“厚待”,却并未能留住罗士信的心。或许是见识了王世充为人狡诈、言而无信的本性;或许是经历了两次主公(张须陀、李密)败亡的打击,让他对选择“明主”更加谨慎。

有一次,王世充的侄子,被封为赵王的王道询,看中了罗士信那匹跟随他多年的骏马,想要强行夺取。罗士信自然不肯答应。不料,王世充为了袒护自己的侄子,竟然下令将罗士信的爱马强行夺走,赐给了王道询。

这件事,彻底激怒了罗士信。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战马如同自己的第二生命。王世充如此轻慢无礼,为了一己私情,竟不惜夺人所爱,这让性格刚烈的罗士信感到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对王世充仅存的一点好感也荡然无存,心中充满了厌恶。再加上王世充平日里那种喜欢赌咒发誓、疑神疑鬼的“老巫婆”做派,更让罗士信觉得此人绝非可以托付终身之人。他决心再次脱离,寻找新的出路。

恰在此时,西方的李唐势力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展现出的气度和实力,远非王世充可比,罗士信将目光投向了长安。

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派遣罗士信率领一支部队,前往攻打已被唐朝占据的谷州,这给了罗士信一个绝佳的机会。

罗士信刚一离开洛阳,便立刻率领麾下一千多名部众调转方向,毅然决然地投奔了唐朝。

唐高祖李渊听闻勇将罗士信来投,自然是龙心大悦,他素闻罗士信勇猛善战,立刻派遣使者携带重金前去迎接犒劳,并下令由朝廷负责供养罗士信带来的部众,给足了面子和待遇。同时,李渊任命罗士信为规格颇高的“陕州道行军总管”,委以重任。

至此,历经坎坷的罗士信,终于找到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效忠的对象——大唐王朝。

归唐之后,罗士信迅速投入到为李唐王朝统一天下的战争中。他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尤其是在攻打老对手王世充的战役中,表现尤为突出。

在攻打洛阳外围要隘慈涧时,王世充派儿子王道玄率兵增援。罗士信一马当先,直取王道玄,一番激战,竟将其刺于马下,险些生擒活捉,吓得王道玄魂飞魄散,狼狈逃回。

随后,罗士信又奉命围攻洛阳外围的重要据点——千金堡。堡内守将顽固抵抗,拒不投降,甚至还站在城头大骂罗士信是“叛徒”。

罗士信见强攻不下,便心生一计。他挑选了一百多名精壮士兵,让他们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有的甚至还抱着婴儿(以增加迷惑性),装作是从洛阳城里逃出来投奔唐军的难民。

这些人来到千金堡城下,故意大声呼喊,假装找错了地方:“哎呀,我们是来投奔罗总管的,怎么跑到千金堡来了?走错了,走错了!” 说罢,便假装慌慌张张地转身离开。

城内的守将果然中计,他以为罗士信的主力已经离开,又看到城下那些抱着孩子的“百姓”似乎真的是逃难的,便放松了警惕,下令打开城门,派兵追赶那些“百姓”,想要抓回来盘问。

就在城门大开,守军追出的瞬间,早已埋伏在道路两旁的罗士信,立刻率领精锐伏兵一拥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了毫无防备的千金堡。经过一番激战,堡内守军措手不及,很快被全部歼灭,顽固的守将也被当场格杀。罗士信轻轻松松地拿下了这座坚固的堡垒。

此战充分展现了罗士信不仅有勇,更有谋。

随着洛阳被围日久,王世充最终粮尽援绝,被迫投降。在战后的论功行赏中,罗士信凭借赫赫战功,被李渊册封为“剡国公”,食邑数百户,达到了他人生荣耀的顶峰。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窦建德部将刘黑闼,在河北地区起兵反唐,声势浩大,连克数州。李世民奉命率领大军前去征讨。

双方主力在洺水(今河北威县东南)两岸展开对峙。唐将王君廓奉命率先渡河,攻占并坚守洺水城,作为唐军在河对岸的一个重要据点和桥头堡。然而,刘黑闼反应迅速,立刻调集重兵,将小小的洺水城围得水泄不通,并发动了日以继夜的疯狂进攻。王君廓兵力单薄,粮草匮乏,城池岌岌可危,频频向李世民告急求援。

李世民深知洺水城的重要性。此城若失,唐军渡河计划将受挫,整个战局将陷入被动。他接连三次派遣部队,试图强渡洺水,突破刘黑闼的包围圈,接应王君廓,但都因刘黑闼防御严密、攻势凶猛而未能成功。

眼看洺水城即将失守,李世民心急如焚,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李勣(徐世勣)分析道,刘黑闼正在挖掘通往城下的地道,一旦地道挖成,洺水城必破无疑。

李世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主力部队尚未完全集结到位,强行渡河决战风险太大;若放弃洺水城,则前功尽弃,战略上极为不利。他需要洺水城继续坚守下去,牵制和拖延刘黑闼的主力,为自己争取集结兵力、寻找决战时机的时间。但如此一来,城内的王君廓及其部下,几乎就等于被当作了“弃子”,很可能要全军覆没,战死城中。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李世民一时犹豫不决。

就在这帐中气氛凝重,诸将或沉默、或低议之际,一个身影慨然出列,打破了沉寂。正是时任行军总管的剡国公罗士信。

罗士信主动请缨,声音铿锵有力:“殿下,洺水城危在旦夕,王将军孤军苦守,急需增援!末将不才,愿请缨率领一支精兵,替换王将军守城。只要末将一息尚存,誓与洺水共存亡,绝不让敌寇前进一步!”

罗士信的这番话,充满了视死如归的勇气和担当,在场诸将无不为之动容。谁都知道,此刻进入洺水城,无异于主动跳入火坑,九死一生。众人对罗士信的勇猛和忠诚既感敬佩,也为其安危深深担忧。

最终,李世民同意了罗士信的请求,但只拨给了罗士信区区二百名士兵。

二百人去替换坚守危城、面对数万敌军围攻的王君廓?这无异于杯水车薪,甚至可以说是主动给刘黑闼“送人头”。这个决定,实在令人费解,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猜疑。

即便如此,罗士信没有丝毫犹豫,慨然领命。

随后,李世民亲自登上洺水城西南方向的一处高地,用令旗指挥城内的王君廓,趁着唐军在对岸佯攻、吸引刘黑闼注意力的时机,从包围圈的一个薄弱环节奋力突围。王君廓久困危城,早已盼望突围,见有良机,立刻率领残部杀出重围,侥幸逃脱。

就在王君廓突出重围、刘黑闼军注意力被吸引的短暂混乱之际,罗士信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率领着那区区二百名士兵,如同蛟龙入海般,奋不顾身地冲入了已被重重包围的洺水城,成功地接替了王君廓的防务。

当时,天公也不作美,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恶劣的天气,使得在洺水南岸的李世民唐军主力,根本无法有效地组织渡河攻击,难以从背后威胁刘黑闼的军队。这就意味着,刘黑闼可以完全放心地将全部主力都投入到对洺水城的围攻之中,而不必担心背后受敌。

这场实力悬殊的攻防战,竟然持续了整整八天八夜。在敌军持续不断的猛攻之下,城内守军伤亡殆尽,箭矢告罄,粮草断绝。最终,刘黑闼还是通过挖掘的地道,攻入了洺水城。

城破之时,罗士信仍然在率领着最后剩下的士兵进行巷战,宁死不降。最终,寡不敌众,力竭被俘。

刘黑闼对这位顽强抵抗、给自己造成巨大麻烦的唐将是又敬又恨,便亲自审问罗士信,试图劝降。但罗士信表示誓死不降,最终被刘黑闼下令斩杀,年仅22岁。

罗士信在洺水城的牺牲,虽然壮烈,却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疑云:李世民为何只给罗士信区区二百人去守城?这看似不合常理的决定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罗士信虽然归唐较晚,但也曾是瓦岗军的重要将领。李世民可能并不完全信任这些“背景复杂”的降将,甚至可能因为他们在太子李建成集团中可能存在的人脉而心存芥蒂。在关键时刻,牺牲一个“不完全放心”的降将,来换取战略上的利益和时间的拖延,对于李世民来说,并非完全不可能。小说演义中“李建成、李元吉设计坑死罗成”的情节,或许正是受到了这段真实历史的启发和影射。

此外,李渊对这些瓦岗军旧将可谓是颇为重视,将来肯定是要留给太子李建成的。虽然此时距离玄武门之变尚有四年,但布局往往是长远的。罗士信勇猛异常,且与秦琼、程咬金等瓦岗旧将关系密切,若在未来的储位之争中站到太子一边,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借刘黑闼之手将其除掉,也不是没有可能。

瓦岗群雄的最终结局,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除了少数如李勣这样懂得明哲保身、最终得以善终的“智者”外,如秦琼般在玄武门后“称病不出”郁郁而终,如张亮般晚年被冤杀。可见,李世民在对待这些曾与自己有过复杂关系的瓦岗旧将时,其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政治考量,远比史书所记载的更为复杂和幽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水城   瓦岗军   起义军   隋朝   洛阳   粮草   军心   麾下   铠甲   原型   主力   部队   历史   罗成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